
【荷塘“秋之韵”征文】苹果(散文)
洛川,地处黄土高原,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祖辈们大多数靠种地讨生活。
小时候上学交学费,抱个玻璃罐头瓶,里面全是一分、二分、一角、两角的。那时候母亲常对我说:“我的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念书,当农民这一辈子可就完咧,钱难挣得很!”
那时大队有几亩果园,品种有黄香津、秦观、老红星。秦观和红星皮儿特别厚吃起来不很脆,黄香津酸酸甜甜的,吃到嘴里特别脆,非常好吃,可不耐放,成熟后摘下来便面了,适合掉光了牙的老奶奶吃。那时候苹果非常稀少,谁家院里有一两棵树便是个宝儿,是娃们嘴里的稀岔。上学的路上,拿半个苹果,用小刀像切西瓜一样,切成一小瓣一小瓣,给自己的小伙伴每人分一瓣,一个个满脸欢笑,将其放进嘴里含一会儿再咬着吃,那滋味儿简直美极了!
家里开始种植红富士树苗的时候,我已经上了初中。胆大的敢于尝试的人家收获到了不小的收入,一下子手里攥好几千块,双手颤栗不已,里三层外三层用布包起来藏在箱子底下,然后再上把三环锁才放心。一家挣着钱,便家家户户散开了,都开始种植红富士了。那会果园与果园之间都有土界墙,在地头修个茅草屋,果子成熟时二十四小时都留人看守。在他们眼里,那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简直就是财神爷爷给撒下的宝贝疙瘩。
2010年前后,苹果种得好的家庭一年纯收入能达到十几、二十万,老百姓终于有了想要的日子。依靠几亩果园供出好几个大学生,依靠果园挂了新砖面墙,盖起了门楼,买了拖拉机,有的买了运输汽车。在致富的路上,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看见了曙光。
现在村村社社整片整片的果园连接到了一起,产量和规模有了,可价格已失去了曾经的翘楚。
有些人跟着苹果赚了钱,有些人却家徒四壁。为什么呢?种了一年苹果,手里也攒下了几个钱,可不懂理财,冬季除了修剪果树又别无他事,腰包里鼓鼓的拿出去打麻将,赌博这玩意儿,赢了上瘾,输了更上瘾,输掉了口袋里的钱不甘心,想捞回来,然后借高利贷,接着赌,输了借,借了赌,结果就真的成了徐华小说里的富贵。
有人说,那是命,真是命吗?
不论是苹果还是苹果手机,有了同样的命运,太多!市场瞬息万变,苹果的黄金时代已渐行渐远,那片黄土地,那些善良、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在苹果种植这条路上终究还能走多远?苹果公社,合作买卖,可终究招架不住全国各地的苹果实在太多太多,是不是应该让苹果变成苹果的繁衍商品?是不是应该让洛川苹果自己的品牌有更高的附加值?是不是应该在包装和储存上再下点功夫?让洛川苹果不仅好吃而且好看,看到就有购买的欲望。超级市场里摆放着小时候吃的秦观,论长相没长相,论口感没口感,却被贴上陕西红富士标签,那一刻是震惊,是无奈,心头酸醋,唏嘘不已。
愿那片黄土地更加富饶,愿那些淳朴、善良、勤劳的人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