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没有“塑料垃圾”的日子(随笔.家园)
我成家立业之前,词典里根本没有塑料袋这个词!就拿六七年代买肉来说吧,猪肉档上,一大扎干水草放在台面边侧,售货员把肉割成长条状,再抽出一条水草,用水草绳把肉扎在中间,就像电视剧《水浒传》里的鲁智深那样包扎卖肉似的。还有买鱼也是用干水草系,一根水草绳从鱼鳃入,从鱼嘴穿出,再打上一个活结,便可提着活鱼继续赶集了。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事,姥姥家的厨房墙上,永远挂着个圆圆的竹篮子。她每天清晨,总会摘下篮子,拎在手中,快步地向菜市场走去。一两个时辰之后,她便拎着采购回来的菜果肉蛋,有时沉重,有时轻盈,走回家中。
我结婚后的第一个中秋,妻子让我到食品商店买月饼,只见售货员拿起一张正方形的油纸(表层涂有蜡,可隔油),把月饼放在纸上,然后用一根纸绳三下五除二缠绕绑紧,递了过来,我顺手拎着回了家。至于水果,我回忆良久才记起,当时百姓流行用“编织袋”,虽日杂公司有售但每个要8分到一毛钱,当时公共汽车一张车票也才5分钱,所以一般人家的编织袋都是自己手织的。我家的编织袋是我从海岛海边捡渔家丢弃的废渔丝,妻子用钩针编织网眼袋,再把一根废弃的电线通心管穿在袋子上当作提手,成了我家外出购买水果的“武器”……过去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方知可贵,那些没有塑料袋的“拎岁月”啊!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塑料袋”打破了百姓的传统生活,据说,一个叫马克斯.舒施尼的人100多年前发明塑料袋,自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为不论是超市、商店、菜市场都有免费的塑料袋提供给人们,既轻便,又结实。当时,如果在泉城路上看到有路人拎着颜色鲜艳的塑料袋子,就会投出羡慕眼神。
那时,人们不知道那个就是塑料袋,只觉得它颜色鲜艳,印上字格外醒目,比编织袋轻便,比布袋防水。这种新袋子几乎挑不出什么缺点。与如今塑料袋万物皆装不同,在当时,几乎不会有人拿“物以稀为贵”的塑料袋装血淋淋的鱼肉生鲜食品。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妻子到商场买衣服,得到第一个精美塑料袋子,她如获至宝,平时将塑料袋平平整整地叠放在抽屉里,只有出外串门时才拿出来“秀”,到家后要用湿布把胶袋通体擦拭一遍,晾干后再“宝贝似的”放回抽屉里。后来,仿佛在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百货、超市都定制了足量的购物塑料袋,供应也完全敞开。
多多益善确实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以我家为例,厨房、洗手间每天要丢弃3一4个塑料袋,这些袋子都是去超市或菜市购物免费得来的,所以用再多也不心疼。如今回想起来,深感当初用袋很浪费,如果节约一点,加强环保意识完全没必要换那么勤。导致这些铺天盖地的塑料袋,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给地球带来了深深的环保灾难,不仅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了危害,而且对动物也是如此,据称,某海洋每年有300多只海洋动物因误食塑料制品导致死亡。所以,人们渐渐地明白一个道理,塑料袋难降解,对人类和大自然的破坏,需要世世代代几百年来埋单。
如今生活仍然在继续,我却又发现了人劣根性的可怕。每次外出补充给养,无论是去超市还是菜市,当用各色塑料袋盛装物品时,我在理智与情感中痛苦挣扎,一方面告诫自己这是在纵容、支持、制造白色污染。另一方面又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理所应当”的免费服务。
正所谓"世人皆浊惟我独清",却也是想着容易做起来难呀!不过一位叫汤蓓佳的“零垃圾”90后女孩的环保行为感染了我。所以,我对自己这种明白事理却难抵诱惑的行为感到惭愧。汤蓓佳是从《这个纽约女孩火遍全球,两年内仅仅制造了一小罐垃圾》一文中受到启发,开始了她的零垃圾理念和方法,为大家树立了环保榜样。思前想后,扪心自问,难道一个初入社会的女孩能做到的,自已却不能办到吗?不能带头减少白色污染造福子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