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在日照的日子(散文)
已是八月中旬,我来到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吴家台村。那是一个只有200户人家的小渔村,距黄海只有百米许,家家开着渔家乐。请让我先从清晨5点钟,那一天中最难得的一段宁静的时光说起。
日出,先说一说日照的日出,不,应是黄海的日出。
仿佛昨夜的喧嚣才刚刚沉寂,窗边就已经传来零星的碎语——赶海的人们起早了。8月16日,当地日出时间是5:20。天才麻麻亮,村边的高杆庄稼还隐藏在一片昏暗中,三三两两的游人便从一个个渔家走出来,像点滴溪流,汇入唯一的一条通向海边的石子路。前方,海边沙滩上,已是影影绰绰人头攒动了。
大海还在睡梦中,一波一波的浪涌是它沉睡的摇篮;一丝风都没有,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腥味;人们翘首面向遥远的天际,那里有泛着鱼肚白的天空,还有微微泛着或杏黄或橙红的云朵。
太阳出来了,从目力所及的海平面上,从被日光与海水映照、浸泡透了的云彩后面,悄无声息地探出了脸庞,不动声色地把万道霞光播撒开来,瞬时间,红光摇曳,海天一色,玄黄洪荒,苍苍茫茫。
没有人喊它,海是自己醒来的。海波涌动,浪花翻卷,一波接着一波,一层追着一层,涌上沙滩,随后又哗啦啦一起退去,留下一滩的水泡泡,哔哔啵啵一地碎响。浪涌拍向海岸,黑魆魆的礁石把它们撕了个粉碎,然后再抛向天空,让它们化作飞絮,飘成雪花,飞溅成肥皂的泡沫儿。渔船出海了,在水天的缝隙里,在摇曳的红光中,抑或在《海的女儿》人鱼公主神话般的天堂里,只是一个剪影,就像一片树叶,一个黑色的缓缓移动斑点,让人顿生“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
不一会儿,海忽然静了下来,没有波浪,没有水声,海阔天空,风平浪静,一碧万顷。海天一线处,剪影似的小船缓缓滑行,隐隐约约还传来突突突的马达声——退潮了,留下一望无际的沙滩,平整,舒展,明亮可鉴。
这个时候就惬意的事情就是赶海了。
赶海,是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采集或打捞海产品的行为。对于游人来说,赶海是一件既新鲜又时尚的事情,所以,一到夏天,日照的赶海人就都是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吴家台村也的确是一个适宜赶海的好去处,因为这里既有滩涂,又有礁石,而且,沙滩平整,礁石嶙峋,各有千秋。
赶海是有讲究的。农历的每月十三到十六,正值天文大潮时段。潮水每天两次涨落,早为潮,暮为汐,是为潮汐。每天潮汐时间都不相同,规模大小也不一样,随着海水一起上来的海货更是不可预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也因此才具有了强烈的诱惑力——这是一种赌徒心理——来日照旅游的人们,都想来碰一碰自己的运气。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大海是无私的,她敞开了自己豁达的胸怀,召唤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大海也是吝啬的,她不会把自己的宝藏轻易示人,来满足每一个赌徒的心愿。当人们满怀希望扶老携幼大桶小网忙活了大半天以后才发现,原来赶海,只是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与大海合起伙来,精心准备下的一个美丽的童话,就像他们不厌其烦地向你推销的出海捕鱼一样——那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好在,这些赌徒并不专业,也不贪婪。一条能游动的小鱼,一只会爬行的小蟹,一颗可蠕动的螺蛳,一尾看得见的小虾,抑或是没了内容的两片贝壳,葵花籽一样大小的一串海红,甚至是一条寸把宽、尺把长的海带叶子,也足以引起他们一阵阵惊异的尖叫。他们赶海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向大海索取,而是来奉献的,他们将时光、身影、欢笑一律献给了大海,留给了日照的海滩,当然,也包括他们的金钱,收获走平日里很难得来的,一天的快乐。
日照的海岸广阔而富于变化,好多摄影爱好者把这里当作创作基地,婚纱摄影也把这里当成外景地,为憧憬美好未来的新人们留下难忘的瞬间。他们也要赶海,赶在阳光初升,海水扬波,色彩明艳,幻化无穷的时候。大海的浩渺与阳光的普照,正好寓意前途的广阔与光明,谁能拒绝这样的美意呢!
日照新区有个万平口,海水清澈,风景优美,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湾。万平口内有一座潟湖,深嵌于陆地内部,只有一条狭长的水道与外海联系。这里历代都是商船停泊之地,有"万艘船只平安抵达口岸"之意,因此取名万平口,同时也寓意万事平安,一生平安。据说,这个潟湖还是亚洲第二大潟湖呢。由于与外海相隔,这里的海水波澜不惊,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海岸风景。
这里有国家帆板训练基地,每天都可见到一条条帆板进出港湾。我们来时,暮色将临,帆船归航,洁白的三角帆在苍茫的暮色里依次归来,没有激荡,没有喧嚣,不起涟漪,像极了蓝色乐谱中流淌着的白色的音符。港湾里渔船有序停泊。休渔期即将结束,机器、渔具早已经收拾利索,桅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海风中高高飘扬。
来日照旅游,谁还能不出一趟海呢?
出海,是日照的渔民利用休渔季节,在游轮的尾部装上机动的渔网,满载一船游客,象征性地向海里兜一个圈子,然后,煞有介事地放一次网,再用滚筒绞车慢慢起上网来。这个圈子不大,也就两三公里远近,因为码头上的灯塔,红白相间,一直就在那里矗立着,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出海人们的视线。收获,自然跟赶海没多大差别,只是多了几只铅笔头一样大小,通体透亮,瞪着两只乌亮乌亮圆眼睛的鱿鱼苗苗来。
在吴家台的村北海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日照滨海森林公园。开车进去,可以沿着滨海公路一路向北,吹着凉爽的海风,体验一把左手是郁郁葱葱的丛林,右手是阳光、沙滩、海浪、渔船的、真正的海边生活。
这里海沙细软,绵延十几公里;滩涂平缓,向海里延伸一二百米;海水清澈,齐腰深的海水里,可见水底的海草招摇。只要你愿意,你就随便在沙滩的一个地方支起小帐篷,海水浴、日光浴、沙滩浴,任你挑选。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也尽可以从清早海上日出,一直待到太阳向丛林西下;也可以先在密林深处的秋千、吊篮里小憩一会儿,然后再去海里戏水、冲浪。
万平口临近日照港。傍晚时分,仍有游人乘着帆船、快艇、游轮频繁进出港湾。快艇划过水面,激起浪花朵朵,也时时传来游人的欢笑、尖叫,打破了这港湾的宁静;一条橡皮快艇飞速驶来,除了昂首挺立的驾驶人,艇里居然还有一只宠物小狗,也像主人一样,昂首挺胸,面向大海,迎着海风,咧开小嘴,露出开心的笑颜;天空中时有动力三角翼掠过,轰鸣的马达声,引得游人频频驻足张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高高的灯塔与港口的霓虹灯交相辉映,也投射到清澈的海水中,荡漾成一池彩虹似的梦。正值七月十五,中元节,一轮圆月从东天云层露出半个脸庞,将几束清辉投射大海,海波荡漾,回馈明月一片清幽的波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静谧的万平口,沉寂在苍茫的夜色里。
我住的“宗刚渔家”,是一个两层小楼四面围合的小院落,主妇是个勤快人,平日寡言少语,除了照顾两个女儿以外,就是忙里忙外打点生意,把小院收拾得干净利索;男主人叫宗刚,只在吃饭时才得一见。攀谈中得知,他是地道的渔民,休渔期经营渔家乐,到了秋后、隆冬,他们就出海打渔,乘着大铁船到很远的深海里去,目前正在收拾船只渔具,积极做着出海的准备。
女主人很热情,她可以陪着你到村子的市场上买回新鲜的海鲜来,帮你把它们一一开剥清洗出来,然后,请来厨师,给你做上一桌最是日照口味的海鲜大餐来。那头周身酥软、生着八只触角和一连串吸盘的小章鱼,刚才还试图从你的手指缝里溜走的,也就几分钟工夫,便成了桌上美味的下酒菜。
老早就有一个心愿,幻想着有那么一天,能像孔夫子说的那样,“乘桴浮于海”,远离尘嚣,随风飘荡;还设想过如苏东坡一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小舟轻泛,任意东西;甚至还做过《老人与海》里桑地亚哥老人的梦,去探访一次不测,去经历一次冒险,然后凭一己之力,体验一把征服与被征服的磨难……
在日照的日子里,虽然天天都能够与大海亲密接触,天天与美好相伴,可总觉得还是不过瘾,不够味,就跟甜食吃多了会腻,悠闲过惯了生厌,太过享福了会烦一样。我留下了主人的微信,以后加强联络,说不定能在一个秋后或隆冬,再来一趟日照吴家台,搭上宗刚他们的大船,到遥远的深海里去,嚯,去真正出一次海!
夜幕,园月,灯塔,吃海鲜的人喝着小酒享受着海上生明月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