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电影剧本】团圆
人物
老汉——七十岁模样
老妇——六十多岁,瘫痪在床
小孩——老汉的孙子,老妇的外孙
中年男人——老汉的儿子
中年女人——老汉的儿媳
【剧起
【背景:八月十五,中秋节。
室外。村口。傍晚。阴,刚下过雨。
绿水青山。山脚树林中,隐约可见小山村。几户人家散落着。
房子参差不齐。有的房上有烟囱,冒烟。新建的砖房,对联闪着光,门头上,挂着红布蝴蝶结。墙角,茴香花、三角梅盛开。
村口。灰黄的土墙。墙上有许多地方剥落。屋檐下,一个大墙洞里,一只大鸟与几只小鸟探出头来。
(同时推出字幕: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
【画外音:农户家里传出电视里的音乐的声音、狗叫声、孩子的惊喜喊叫声、大人呼唤孩子回家的声音交织。
1
【村口。室外。傍晚。
声音交织中,一个老汉出场(佝偻着)。
老汉穿蓝色外衣,衣领里面是圆口的内衣,灰色的。裤子是蓝色裤子,皱巴巴的。鞋子是黑色布鞋。戴一顶灰色毛线织的帽子,帽尖已经歪了下来。
老汉佝偻着身子,拄着一根竹棍出现在村口。一路蹒跚地走一路向村外望。脚下一个趔趄,老汉一手拄着竹棍,一手抓住身旁的树干,稳住身形。
老汉走在弯曲的村道,有三角梅,有各色茴香花,有各色菊花,有各色牵牛花。
村口。
老汉站在灰黄的土墙脚,向村外张望(眼巴巴的)。眼睛里有些昏蒙。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远方。
【推出字幕:团圆
2
【乡村路上。室外。傍晚。
老汉身子倾了倾,摇摇头,没有拄竹棍的那只手捏了捏鼻子。
蜿蜒的乡村路上,没有人来,两边的茴香花,摇摇摆摆。灰蒙蒙的天。
老汉继续望。
【画外音:几声狗叫声。
一条黑狗跑过。
【画外音:有孩子的声音从村里传来:站住。
声音刚落,两个孩子跑过。一个小的追一个大的。
大的孩子手里捏着一盏孔明灯。
小的孩子(边跑边喊):给我的灯。
大的孩子(只有背影了,声音传来):撵上我,就给你。
老汉没有看他们,继续望村口。
3
【乡村路上。室外。傍晚
【画外音:传来小车的鸣叫声。
弯道,一辆小汽车驶来。老汉眼睛一亮。小汽车停在老汉身边。老汉笑了。颤抖着伸出手。
车门开了,一个时尚的男人伸出头来,说了句什么(画面推至远处,听不见声音)。
老汉伸手往前指了指。车开走了。老汉摇着头,失望的表情。
又一辆车开来,老汉一喜,转过脸来。小车加速从老汉身边驶过,地上的稀泥巴溅了老汉一身。
老汉摇摇头。
4
【乡村路上。室外。天见黑。
天暗了下来。
老汉(叹气,声音长长的拖着):唉——
老汉转身,回头张望,转身,再回头张望。转身,又回头张望。
老汉成了一团黑黑的影子,越来越模糊。
擦黑下的村子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模糊。
刚才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蹦蹦跳跳跑过来,拦住老汉。
大孩子:爷爷,你怎么还在这儿?
老汉:又是你们两个。我在等你们叔叔。(抬头看了看)天要黑了,快回家过节去吧。
大孩子:爷爷,要是叔叔来不了,你就来我家过节。我爹爹刚才交代过。
(大孩子说完,递给老汉一个团团的黄生生的月饼)
老汉接过,望了望:哦,今年就不来了,你们叔叔要来。
两个孩子(齐声地):嗯。爷爷,再见。
说完,两个孩子转身,跑远。望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背影,眼前(闪出)出现孙子奔跑的模样。
【画外音:孙子的笑声。
老汉眼角泪珠滚落,转身。失望的老汉佝偻着腰,继续往村里走。走几步,站住,回头看看,摇摇头,又转身,背影渐渐消失。
屏幕漆黑一片。
5
【院子内。夜。
低矮的老屋,土基墙。木板隔层。顶瓦。偏瓦。一根黑黑的屋檐缠着黑黑的电线。电线下吊着一个灯泡,昏黄的灯光打在院子里。
老汉看看天,黑乎乎的,啥也没有,没有星星,没有月亮。
昏暗的灯光下出现木质大门。门槛,旧,磨损重,坑坑洼洼不平。低矮的院门。院子不大。放着各种农具。
一条长凳子,老汉骑着坐在一头,另一头有一盆泥巴。
老汉呆呆地望着院门,收回目光(失落的表情),盯住盆里的泥巴。
6
【城市。月亮高悬。高楼大厦。灯火辉煌。车水马龙。
室内。夜。
三室一厅。卧室一。一张单人床。床前放着一台制氧机,一根乳白色软塑吸管延伸到床上。一个老妇人躺在床上,头发花白,脸色寡白,正吸着氧气。一位中年妇女,素颜,正在给老妇人擦脚。老妇人脚下,一个盆,盆里热水,冒着热气。床尾,一把轮椅。
客厅。一个小男孩拿着火腿月饼吃着,望着电视。电视里放着《金刚葫芦娃》。
厨房。一个男人正在守着煮鸡。液化灶上一口锅,热气腾腾。
男人不时抬头看窗外的又大又圆的月亮,时不时长叹一声:唉——
男人又看向窗外,大大的月亮,突然变了模样(闪出):月光在村庄上飘摇,在河面上涌动。月光下此起彼伏的虫鸣和蛙鸣。家里门口张望的老爹(老汉)。
男人拿出手机,怔怔出神好一阵,然后,把手机装进口袋,又拿出,按下号码,手机屏幕显示“爹”字样。男人忍了忍,没发出去,挂了,关了手机,装进口袋。
锅上传来响声,液化灶上的锅水铺了出来。男人突然转头,(特写)泪花满面。
7
【院内。夜
盆里的的泥巴灰黑,也有丝丝泛黄。
老汉双眉紧锁,嘴巴禁闭,一脸愁容。
【画外音:这时,隔壁传来电视里晚会的声音。
【画外音:一个男声(粗狂深情唱)道: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老汉(听到这里猛然叹了一口气):唉!
老汉弯腰,抓起一团泥巴,开始捏(细心地)。
(渐渐地)泥人形状出来了。
老汉捏了一个壮实的泥人。放在条登上。
【画外音:隔壁传来一记洪亮的男声:爸,妈,儿子我回来了。
老汉摇了摇头,又捏一个小泥人。放在条登上。
【画外音:隔壁传来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爷爷,给我说个《金刚葫芦娃》的故事嘛。
老汉摇摇头,再捏一个瘦泥人。放在条登上。
【画外音:隔壁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爸,妈,这是儿媳我给你们买的礼物。
老汉他起头,眼角一颗泪珠。昏黄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洒在老汉的身上、洒在条凳上、洒在到泥巴上、洒在三个泥人头上。
【画外音:此时,隔壁的电视,响起中秋晚会的声音,唱的是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呀
一块月饼一片情呀
【画外音:隔壁小孩的声音也传来(娇滴滴的):爷爷,奶奶,我要吃月饼。
老汉身子一抖,没有抬头,双手捧住小泥人(呆呆地)。一滴泪珠滴在小泥人身上。同时,响起老汉重重的叹息声:唉——
老汉摸索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月饼,团团的,黄生生的。
老汉:孙子,爷爷给你做的月饼,你吃吧。
8
【院内。夜。
老汉把捏好的三个泥人捧住,往屋里走去。
老汉背上铺着灯光,随之,光被偏瓦蓬遮住,老汉的背影越来越模糊。
重重的“哐当”关门声传了过来。
一片阴暗。
室内亮起灯。
9
【室内。夜。
白炽灯泡,屋里淡淡的寡白。
老汉拉开土红的木柜子,取出一瓶棕色土罐酒。瓶口拴着红绸带子。
老汉解开红绸带子,揭开瓶盖子,用鼻子闻了闻。盖上盖子。
老汉关上柜子门。
老汉转身。
10
【室外。夜。
隐隐约约的村子上空,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黑乎乎的。
11
【室内。夜。
白炽灯泡,吊着。
灯光下,一张土红八仙桌。围着四个凳子。
老汉坐主席上。面朝门的方向。
灯光下,土红的桌面上,三个泥人站立在三边。
桌上,四双碗筷,四个小白色酒杯,四个空碟子,一把小刀,整齐划一。
桌上,有四盘菜:一盘油炸花生荞丝洋芋片、一一盘红辣椒炒肉片、一盘酸菜红豆汤,一盘家常豆腐。
桌子正中央是一个团团的月饼。还有一盘水果,有大梨、板栗。
桌上,一瓶土棕色罐酒,瓶盖处有红色绸带子。
老汉静静坐了一会。
老汉说(郑重地):咱家,开始吃团圆饭,先吃月饼。
老汉拿起小刀,把月饼划成四块,分别放入碟子里,端在三个泥人面前,剩下一个碟子摆在老汉面前。
老汉举杯,对着三个泥人一一举了一下,说(重重地):都喝吧,一家人,团圆不易!(说完一口干,杯子见底)
老汉对着壮实的泥人说(慢慢地):儿啊,爹妈中年得子,把你捧在手心养。你读小学,爹背着你,翻山,过河。还记得不?
老汉停顿了一下(苦笑了一下)说:儿啊,你念中学,住校。初三那年,老天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我病了睡在家。你妈怕你冷,冒着雪花给你送衣。半路上,摔下山坡,滚进深沟,你从此没有妈了。
(说完泪珠滚落)
老汉擦擦眼角,继续说:你长大了,上大学,参加工作,拿工资,你有出息了。爹再苦累,心也是喜。后来,你娶媳妇,生娃娃。你总说忙,忙,忙!这,一晃又五年,爹多想看看你。
(老汉边说边倒满两杯酒,递一杯放在壮实泥人跟前)儿啊,我们父子俩,干杯!
(说完,老汉一饮而尽)
老汉低下头,恍惚中(闪现),儿子儿媳孙子都坐在桌子旁,一家吃着喝着笑着。老汉可高兴了,伸手去摸孙子的头。一切不见。
老汉再次落泪(特写)。
12
【室内。夜。
【画外音:门有响动。
老汉抬头,眼睛一亮,有了精神,起身,开门,外面漆黑一片。
老汉眼睛又暗了下来,神情低落,关上门,转身,继续坐下。
老汉(转朝小泥人,哽咽着)说:没见过面的孙子哟,你一定长得与你爸一样?与你爸一样捣蛋?告诉爷爷,爷爷打算去你奶奶坟上说说话,说说你。
好,现在咱爷孙先干!
(说完一饮而尽。脸颊滚落两颗浊泪,滴入酒杯。)
老汉(再举杯,对瘦泥人)说:儿媳,记住啊,把孙子好好带大,老了,有人管。(老汉说完,吧嗒,一口干完。酒杯,又见底。见底的酒杯发出寒人的白光,飘向天际)。
13
【室外。后山。坟堆前。天刚亮。
一只小乌鸦飞落树上,窝里一只老乌鸦张嘴。小乌鸦叼食放入老乌鸦嘴里,“呀-呀-呀”叫几声,飞掠而起,远去。
树下,是一座旧坟。坟前,几柱香燃尽,东倒西歪。几个水果,静静躺在那儿。
风吹,呼呼响。坟边,青草摇曳,凌乱。茴香花被折断,花瓣落地。
老汉倒在坟堆旁,手里捏着破了的半个酒杯,杯里有酒,一滴一滴流着。
老汉眼角挂着泪珠,嘴角挂着笑容。
老汉一动不动,一只脚没穿鞋子,鞋子翻过来,离脚不远处。竹棍在老汉身后。
14
【室外。后山。坟堆前。天大亮。
【俯拍老汉,接着越来越近(特写),放大,放大,再放大,老泥人眼角一大颗泪珠,翻红。定格。
再接着,越来越远,直到看不清老汉。
【画外音(歌起):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演员字幕)
剧终】
都说养儿为防老,可是月圆之夜、除夕之夜,无数个望眼欲穿的相思夜晚里,只有手中泥人陪着老人不离不弃直到……文章后面的省略号留下太多的心酸和追北让人深思反省!
引人深思的社会主题!
向老师问好!
先说说微电影。荧幕实现了微电影短小精悍的特点,拍摄的画面、意境和人物感情比较到位,短短的十二分多钟时间里,通过几个简而不浅的场景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团圆。对团圆的现实体会与文本理解,见仁见智,在此不多发表个人看法。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谁会渴望分离而不希望团聚呢?更何况还是在月圆人亦圆的中秋佳节!
于是,作品最动人的便是主角的离情别苦,最具价值的便是潜藏在故事背后的千千万万个空巢老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不可否认,电影的拍摄也有缺撼,主要在两点。一是表现力还不够,比如老人(即主角)看上去还算精神矍铄,这就弱化了表现力。一是故事背景不够清晰,比如老人为何有些遭遇,居住在城市的儿子为什么不管父亲,等等。除此之外,若能有意识地带领观众思考造成此种问题的社会原因,则剧作的内涵就更进一步升华了。
再说原剧本,作为拍摄的基础文本,显然比微电影要丰富的多。其中,各种道剧、《父亲》高潮部分的歌声、一些陪衬的画面,隔壁一家团圆和乐的场面及欢笑声,为增强表现力、突出主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许是剧组时间有限,将这些细节砍掉了,使得微电影缺乏剧本的很多品质。
然而,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都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心灵的触动,一份中秋的精神美餐。
缺撼也是一种美,批评是为求更好。赞扬则是种鼓舞,因为作品本身就瑕不掩瑜!
你说的得失,极为精准。特别感谢!
微电影突然火了起来,北京、广东、云南等等,点击量最高。


世界上最悲伤的莫过于等不到自己想等的那个人,花儿开了又谢,月儿圆了几回,不善表达的父母永远都不会告诉儿女心中真实的的渴望,其实,他们最想要的不过是“陪伴”和“团圆”。为人儿女,怎能忍心让父母长久无望的等待?
山地的剧本《团圆》意蕴深含,除了直面当下社会(特别是农村)中留守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和精神寄托,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老人内心强烈的缺失,锦衣玉食解决不了精神和内心的渴求,老了老了,最想要的还是有儿女的陪伴。
这部剧本拍成的微电影我看了无数遍,在今年中秋节上映更是点燃了游子们的乡愁。很多人看了微电影,特别是那一幕老汉在中秋之夜,在摇晃的灯光下和泥人絮叨的场景,那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这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带来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微电影拍得很棒,人物,场景,音乐,对白与剧本的主旨极其贴合,第一幕老汉哼着山歌怀揣欣喜的出场,到最后一幕中他倒在亡妻的坟头边的凄凉,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心境,苍凉感扑面而来。
能团圆,才是最好的中秋。万家灯火中,总有一个人,翘首以盼,等着你回家,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说上几句话,那个人是我们的父亲,是我们的母亲。
都写写,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