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家国天下】茂陵怀古(散文)
秦川八百里,多少皇家陵阙。咸阳长安,西风残阳。汉宫陵阙,史海钩沉。大汉雄风,国威远扬。
历史总会没有人忘记。
访丝路遗韵,追大汉雄风,茂陵,是不得不去的的地方。
今年夏天,我与儿子一拍即合,一头扎进了西安的大地,去感受那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茂陵是我们必选的地方,那里是战神卫青与霍去病长眠的地方,我们爷俩可是这甥舅俩的粉丝。
踏入茂陵博物馆的大门,思绪开始翻卷,热血沸腾,脚步谨慎而轻盈,生怕惊动地下的英灵。
以前,在课本上看到的“马踏匈奴”石刻雕塑,知道是国宝级的艺术瑰宝。当伫立在它跟前时,还是现场的视觉冲击所带来的震撼,更让人血脉贲张。庄严稳重,昂首屹立高傲的战马姿态,处处彰显着胜利者的精神抖擞和沉着冷静,与马腹下面目狰狞,作垂死挣扎状的匈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生动传神,出神入化。
伏虎、跃马、卧牛、卧象、野猪、人熊搏斗、怪兽吃羊……十几件神全意足,浑若天成的千古绝品,伫立在墓前,穿越时空,诉说着西汉粗犷豪迈,深沉刚健的雄风。
走近它们,似乎听到了万马齐喑的嘶鸣,脑海中的那位英姿勃发的传奇少年跃然闪现。
石头可以成名,但是,如果没有英雄、没有英雄的时代,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怎会凌空欲飞,气概穿云?
它们再怎么英武,也只能在英雄的脚下,为英雄和英雄横出的时代歌哭长啸。
转身仰望,山陵上松柏苍翠,郁郁葱葱。“为冢象祁连山”,战神的墓冢显然已远看不出祁连山的模样,只有山顶的亭子隐约可见。
来到霍去病的墓碑前,凝望着上面“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的字体,浑厚苍劲。附着的意象太过斑驳了,可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矫健的身影依然鲜活。
怅然间,那个光彩耀眼的英雄少年,从历史的时空中翩翩而来,一次次地演绎着战争传奇。
十七岁,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骠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征战漠南,领八百轻勇骑奔袭敌营数百里,杀敌两千多,斩杀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一代战神锋芒初露,横空出世,一战成名。
十九岁,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领一万骑兵自陇西郡出发,一路狂奔,越乌戾山,渡黄河,伐速濮部,涉狐奴水,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紧接着,马不停蹄地继续纵横河西,奔袭两千里,在焉支山南北杀了一整个来回,终于在皋兰山与集结起来的匈奴部队短兵相接。斩折兰王、卢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全体被擒。以兵力损失忽略不计的代价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并擒获了大量俘虏与辎重。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霍去病真正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二战(河西战役)“六日破五国,胡尘千里惊”,战神从此无敌。
河西战役之后,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渡黄河,北越贺兰山,穿过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在祁连山地区,向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以百分三十的伤亡比例歼敌三万多人,受降两千多人。
三战深远迂回,高歌猛进,转战三千里,“一剑光寒十九州”。
河西受降。霍去病临危受命,单骑闯敌营,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浑邪王。在得知部分降众哗变的紧要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以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英雄气势镇住了匈奴将士,未损一兵一卒,成功受降三十三位匈奴王及四万余众。
从此,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纳入汉王朝版图,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打通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开创了中西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为以后的大一统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岁,漠北大战。跨过大漠,过河诛杀北车耆王,缴获敌人的军旗战鼓。又越过难侯山,渡过弓卢水,抓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一万兵力的损失数量,前后一共斩获胡虏七万余人,左、右贤王所部几乎全军覆没,获得了自开战以来的大胜。接着,来到今蒙古肯特山一带,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封狼居胥,千古流传。
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决心。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归鞭却避弓闾水,知是嫖姚旧战场”,神武果敢的霍去病,已成为悬在匈奴王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匈奴人心中忌惮的天狼。
我时常在心中想,是什么让这位少年英才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和一望无际的草原里纵横驰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那个没有当今电子设备的年代里,能找到方向走出来就不错了,还何谈逢战必胜?就连李广、公孙傲这样久经西陲沙场的老将都频频迷路,找不着北,何况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少年!是战神的脑子自带“GPS”,是有神助,是幸运,是无畏的勇气?我不得而知。
不管怎样,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及终生奋斗的梦想。
或许天妒英才,二十三岁(虚岁二十四),霍去病暴卒,一代巨星陨落,让人们扼腕叹息。他就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出一束强烈的光之后,就殒没了。
然而,这烟花般短暂而又绚烂的人生,光彩而夺目,刹那间芳华……
电视剧《汉武大帝》里,想起主父堰对汉武帝说的那句话:刀子够用就行了,如果磨得太过锋利,就容易折断。亦或是霍去病这把剑太过锋芒刚毅了,但西汉自开国来六十多年的隐忍,面对外族的侵扰和羞辱以及国家的尊严,何尝不需一把锋芒毕露的刀剑!
每每想到战神的那句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怎会不使人血脉贲张,心存敬意?!这是何等无私忘我的气概!
假如巨星没突然陨落,我不敢想象英雄刀剑入鞘的日子。毕竟霍去病没有舅舅卫青的中庸处世之道。
武帝是酷爱这把剑的,曾比作是“朕的长城”,从中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把霍去病当做儿子一样对待,一手培养,宠爱有加。可想而知,霍去病的突然暴亡对汉武的打击及悲痛。
当看到电视剧里武帝得知战神的死讯后,一时竟悲痛无语,让人心痛不已。
霍去病是幸运的,遇上了千古一帝,慧眼识星。死后,武帝把巍巍“祁连山”送给了他,又把祁连山的群兽作成雕刻立在墓边。
边塞苦寒,朔风刺骨,英雄六战祁连山,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如此铁骨丹心,自无愧千古敬意。
我和儿子在墓碑前相继鞠躬祭拜,如此铁骨风流,世代不应断续。
沿着墓上的小路拾级而上,揽胜亭已在眼前,两边“转战西陲辟丝路,永留高冢象祁连”的对联,鎏金字体清晰如新,熠熠生辉。
站在墓顶,顿感视野开阔,心情畅然。遥想咸阳古道,“奋舞金戈驰大漠,勇挥铁帚扫胡烟”。恍然间,那个金戈铁马拓土开僵的壮丽时代,从历史的尘烟深处扑面而来。
按着亭上讲解员的指引,看到了不远处汉武帝、李夫人、金日磾的墓冢,以及近处卫青的墓冢。相比脚下修葺整齐,游人如织的霍去病的墓,其他的墓冢人烟罕至,萧瑟破败,显得荒凉得多。肃穆之间显得如此的寂寞悲凉。
就连一墙之隔的卫青墓,也没有几人问津,冷眼旁观,令人哀叹沉思!
同样是战无不胜,七战七捷的战神,在阴山脚下驰骋,收复河套地区,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帅才卫青,与外甥一起,演绎了“从奴隶到将军”的战神传奇,成为汉武帝时期打击匈奴的“帝国双璧”,成为后世将领一生追求,不可逾越的巅峰。
卫青虽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在军队对士卒体恤关怀,与将士同甘共苦;在朝野为人处世温良谦和,从不结党,不仗势压人。在“飞鸟尽,良弓藏”的专制王朝里,卫青可谓是善始善终,一生风光,死后也永远陪伴着汉武帝。
“为冢象庐山(阴山)”,武帝也慷慨地把“阴山”送给了爱将卫青。
想起《汉武大帝》55集演到卫青在即将告别人世前,拼着老命来和武帝告别。武帝赶紧穿上正装,搀扶起在台阶上爬动的卫青,音乐响起,切入了君臣年轻时的画面,如今两人也都霜染鬓发,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做着俗世里最后的告别。一代明君,一代名将,知遇之恩,君臣情意,演绎得温情感人,怎不让人不禁热泪滚滚,感慨万千!
正如电视剧里卫青对武帝最后说的那句话:臣原本是个骑奴,靠着陛下敏锐绝伦的目光,点石成金的教化,才有了今天。我常想,如果没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历史上或许就没有卫青,更没有霍去病,是汉武帝慧眼识才,高超的驾驭及培养能力,造就了两位千古名将,也演绎了从骑奴到名将的传奇;反过来,卫青与霍去病的忠君报国的思想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成就了汉武帝的千秋霸业。
卫青能征善战,顾全大局,擅长集团作战,是位帅才,更为可贵的是为人低调谦和,与武帝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君臣之交演绎得淋漓尽致,堪称楷模。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把闪电战发挥到极致,是把锋利的宝剑。一代名将,名副其实。
汉武帝运筹帷幄,在大本营里看着舆图就能决胜千里之外,并给予将帅充分的信任和宠爱,是位了不起的领袖和战略家。
斯人已去,历史亦成为了尘埃。无论怎样,属于这三个人的时代已经给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
望着不远处高耸大气被今人誉为“东方金字塔”茂陵,游人却寥寥无几。汉武帝修墓53年,耗去大汉三分之一的税费,今天他空守一座大陵,又有几人去朝拜?和卫青墓一样,满坡荆棘,荒凉破败,还数次遭到盗墓贼的光顾毁坏。伫立良久,心中不免有些凄凉。
当年霍骠姚突然离世,汉武帝为了表达战神的宠爱和丰功伟绩,把祁连山的巨石运来,雕刻成各式各样的神兽,守护着爱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十几件石雕成了千古绝品,名扬海内外,茂陵博物馆也因此建在了霍去病的陵墓旁。没成想,无心插柳,霍去病喧宾夺主,似乎成了茂陵的主人。
我想,这是天意吧!正如他如有神助的六战六捷。霍骠姚刹那芳华,永远停留在了血气方刚的岁月里,理应是享受些热闹的。
“武帝遗寝峙荒墟,名将佳人左右扶”。据说,茂陵陪葬墓有墓冢的达20余座,光明确墓主身份的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阳信长公主、公孙弘、金日磾、上官桀等,个个是如雷贯耳,非凡的能人志士。如此说,也就不寂寞了吧!千古一帝,本就值了!
“绝大经纶绝大才,功过非在戍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千秋功过,任凭后人评说。无论如何,“他给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他树立了一个民族挺力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称呼”,也才有了后世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冲天豪迈气魄。
更何况,一场自卫反击战打出了百年和平。
至于卫帅,一生温和隐忍,淡泊宁静。如今,墓冢萧瑟破败,鲜有人祭拜,这样的结果大抵是他心底里安睡的方式吧!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而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对身边的儿子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拜的英雄是谁。
由于我们是跟团来的,导游规定的时间紧迫,我们俩已没有时间再去看汉武帝及卫青的陵墓。
我俩默默地遗憾地走出了博物馆的大门。
我和儿子相约,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