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家国天下】千户烟火,慕投院子(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千户烟火,慕投院子(散文)


作者:欧阳胜清 白丁,8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54发表时间:2018-09-22 22:22:47
摘要:我们慕投院子历经了近千年,是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烟火上两千户的湘南大型古村落,如今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慕投院子的祖先所流传下来的那种古老文化和古老文明似乎将要被遗忘,那些所传留下来的而又弥足珍贵的遗产在逐渐消失。我们该如何去发扬、传承那种古老文化和古老文明?又该如何去保存、守护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一)
   在我们湘南宁远这地,一个村落不管大小都通称为院子。而我们慕投院子偏于宁远西陲,是一个具有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烟火上两千户的大型古村落,是一个深藏崇山未被世人所发掘的宁远西路第一村。
   慕投,历经近千年。全村聚族而居、俱姓欧阳,是我们湘南地区名副其实的一大望族。相传在北宋早期,此地为赵氏先人所居,名曰:“赵家庄”。后来赵姓人远徙,欧阳姓人迁入,至此,“赵家庄”名存实亡、不复存在。欧阳氏先祖逐将“赵家庄”更名为“磨头”……随着历史长河的演绎、以及时代的变迁,又被后人潜移默化,最终尘埃落定、以羡慕而投之意雅化成了如今的地域名。
   追本溯源,据《磨头欧阳氏宗谱》记载:“始迁祖宗政公,讳高一,北宋庆历元年(1041)八月十五日生,其祖籍是江西庐陵。宗政公乃万祖九世孙、讬祖五世孙、郴祖四世孙、倣祖之孙也……北宋熙宁初年,宗政公由原籍江西庐陵出发,宦游湖广,始选零陵(永州),继择营道(道县),再迁延唐(宁远)仁泽乡赵家庄(磨头),其见此风水无限、山青水秀、景色旖旎、逐遂意置业居家于斯……”
   自我族始祖宗政公开宗衍派、奠基创建慕投院子至今已逾九百多年历史,繁衍生息、一脉嫡传三十余代,蕃衍后裔一万余人(包括宗政公十一世裔孙智华派后裔)。后因人口众多,族人按长幼秩序将慕投院子一分为四,分派成了四大房系,即珹房万珹派、大房彦玑派、云房邦相派、小房邦器派。又为便于管理,再把慕投院子一分为五,划分成了五个行政村,分别是老屋里、新屋里、油榨屋、百花源、高子洞。前四村紧密相连、自然生成是一个整体,唯有高子洞村迁出于仁江对岸、隔河相望。
  
   (二)
   慕投院子盘绕在一座土丘之上,四面环山又略倚仁江。村东与村西横直约五六里,村南与村北纵深约四五里。地势呈南低北稍高,东与西则较平坦。整个村落的布局呈倒梯状由南沿缓坡往北延伸、又朝东西两方蔓延扩展。当你伫立于“红土岭”的半腰,凝眸远瞻,那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房屋黑压压的一大片、宛若一团巨大无比的马蜂窝,气势之磅礴,规模之庞大,令人叹为观止。
   村内的古屋、宗祠众多;大多为明清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产物。因年代久远,尚存于世的古屋大体估计有两三百座,大小宗祠则仅存七八处。宗祠即是祠堂,多有地方称宗庙、祖庙或祖祠。在我们慕投这地则称家庙、公厅或公祠。宗祠雏形萌芽于周代,唐宋渐呈完善,明清大兴土木得以兴盛。宗祠是一个姓氏文化的标志,亦是一种建筑风格的象征,是一个宗族或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共同场所,亦是一个宗族或家族操办红白喜事、摆酒设宴的共同场地……而巷子、胡同不计其数;路几乎都是以单一色的青条石或青块石铺面。巷子、胡同盘陀曲折、错踪复杂、深不见底,一眼根本无法看透路的尽头,犹如蜘蛛网样遍布全村。
   从新屋里南向的一条水泥路入村,漫步约百来米,眼前是一处十字路口,向东有一条青石板路,因很少有人行走,路两旁草秽跋扈、任其疯长。直行走过一座楼房,右侧是一块崭新的水泥坪,坪曾是一丘约两三亩宽的池塘。行至坪的一半,向上有一条小胡同,沿胡同直上有一条巷子,巷子又名“角落里”,角落有说分三角,有说分两角,但此处所见,以巷为界则分成了南北两角,南侧为下角,北旁是上角。这里房屋密麻,多半是古屋,也有现代楼房点缀其间,大小胡同纵横交错,踯躅于此,如临迷宫……沿上角的一条胡同朝北穿行约一两百米,稍上又接着一条“弄古”,其名“大房弄古”,“弄古”是我们这地域的方言,就是胡同的意思。
   “大房弄古”没有一条较长的巷子,“弄古”却多,有的走着走着就被房子或围墙闭了路不能贯通。这里曾是我小时候所居住过的地方,我的童年大半时光在此蹉跎。所说的这条“弄古”,曾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弄古在古时曾是一条阴沟,沟上被先人铺盖了一层青石板,久之,便成了弄古”。“弄古”范围密集了大量的古屋,古屋以两进院居多,亦有单进院,两进院的古屋内一般设有天井,外墙开有花格窗户,窗户以木为料,雕刻精美别致,内墙的顶部有的还绘有壁画。记忆里,曾在与我同为大房后裔的军勇家所居住的古屋内见过,壁上的人物画描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山水画则勾勒得湖水漪涟、雾纱飘渺……置身于画、如临其境,可想古人登峰造极的绘画工艺是如何精绝……只是现在那些古屋多半大门紧闭、已很少有人居住,大多破落衰败,有的青藤缠绕、萋草满屋,有的却断壁残垣、摇摇欲坠,这一切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行至“弄古”的东侧,有一上一下两座为座北朝南向的宗祠。
   上座为“宗政公祠”,是单进厅,始建年月不详。从外观上看,其建筑风格有一种中西合璧的典范,远观像一座钟楼,近看又如一座教堂。正大门的设计呈拱形,门楣上虽不见悬有匾额,但以毛笔书有“宗政公祠”四字,未见落款名,不知出自何人手笔?字写得苍劲挺拔、粗细恰分。尽管墨迹已显斑驳,但仍然可见其人运笔洒脱沉稳,力道相当浑厚。入内,所见的四面墙体均以涂抹了一层白色,白得刺眼,似把一种最为原始的样式涂得面目全非……一侧的白墙内嵌有一块仿宋体字的石碑,碑文曰:“学田碑”,而碑饱经沧桑,字迹渐变得模模糊糊……正面墙稍上的逢中位置曾供有始祖宗政公的遗画像,但那遗画像何时消失,已无从知晓。如今所见的则是一个神龛,龛成横长方形,内供奉远祖、始祖、历代世祖的神主牌位,龛下摆有一个石鼎,又名香炉,此鼎估重有近千斤……
   下座则是“万璇公祠”,万璇乃始祖宗政公十二世裔孙,为我们慕投院子的十二世祖。纵观整座祠堂,其造型设计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风格,青砖砌墙,赤瓦盖顶,檐头飞翘,直指蓝天,气势恢宏,雄壮巍然……祠堂总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祠内分上中下三进厅,三厅呈梯进式自下而上凸显两处坡度,坡面砌有石阶。从上厅一侧的小门入祠,首入眼是上厅两侧的耳房,耳房稍下的两边各有一口天井。中厅则宽敞,显得空荡无物,只是曾见过悬在横梁上的几块牌匾、如今也不见了踪影。而那根根圆梁柱则十分抢眼,梁柱以杉木为料,分竖梁和横梁,竖梁柱都有水桶般粗大。竖梁柱作为主骨架支撑起祠堂的屋顶,横梁柱则作为次骨架起稳固作用,柱与柱相互对称,横梁栓竖梁,栓与栓之间的切口刨凿得光滑平整,没有丝毫偏差。几百年来,此座祠堂未见有明显倾斜,这或许就是梁柱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只是梁柱久经岁月摧残,已是百孔千疮……下厅设有一个较大的天井,天井周围砌有暗沟,沟具有防洪排污功能。小时候,就曾听村里的族老讲起,“祠堂自建成以来,那沟至今从未被滂沱大雨阻塞过。”往下靠正大门的位置曾设有戏台,戏台两侧有走廊,走廊的一角立有一块竖长方形的石碑,碑文曰:“欧阳宗祠”。让人惋惜,那戏台不知何时被折,早没了痕迹。只是依稀记得,每逢村里演戏或耍花灯,这个时候,整座祠堂里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戏台上唱腔荡耳、锣鼓喧天,戏台下则喝彩不断,掌声如雷……出正大门,门口是两块开阔的水泥坪,坪分两层,下层的向南处曾砌有一道围墙,围墙偏中位置设有一门楼,门楼外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小圆丘,丘上种有一棵桂花树,此树至今依然存活着,树龄至少逾越了上百年。而那围墙、门楼却化为乌有。上层原是一块古坪,是以青块石铺面,面光滑泛亮……只是令人扼腕,如此古老的一块坪同样不能幸免,被那水泥混凝土彻底湮灭……往门口的东侧是一条老巷子。
   老巷子别称老街,又名“大门口”,所谓的“大门口”,古时曾设有一道闸门,但那闸门是何时所建?建于何处?村里似乎无人能说得明白。迄今所见,并没有闸门的影子。街宽约十尺,长近一华里。慕投院子的老集市曾设于此,因老街狭长窄小,每逢二五八集日,整条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渐不能适应人们赶集的需求。后来迁移到了北向的“背后山”……街两侧古屋、楼房各占半,这里小胡同遍布穿插,逶迤幽深,如同条条蚯蚓爬行在房檐下。倘使生人误入其中的一条胡同,就如明瞎子瞅灯,让你摸不着南北,除非有村里的人从中指引,否则任你周旋半天也难找到出口。顺着老街一直走,拐过一个弯,有道陡坡,坡约有五六层台阶;坡的左侧略上有座宗祠,称曰“光武公祠”,光武公是为十八世祖。阶是用青条石垒砌而成;层层之间铺垫平整、美观,足见古人做工细腻,技艺娴熟。下了台阶,路又平坦了,直抵“大门口”的末端,末端的右侧有座凉亭,亭久经岁月侵蚀已颓败衰落。往左是条环村巷子,此巷未见有青石板铺设,经风一扫,泥土飞扬。弯行约一百米有一条水泥路在此接驳,这里有一小地名叫“石榴树”,而“石榴树”则已属老屋里所辖。再沿水泥路穿行约两百米,一块空旷地纳入眼帘,一边是老屋里的文化娱乐场地,并设有篮球场,一边是水泥坪,坪略高,稍上有座雄伟的宗祠。
   这座宗祠为座西朝东向,有两种称谓,一称“万珹公祠”,一称“珹冕公祠”,据传,此座祠堂是由万珹、朝冕两公的后裔集资、于清代咸丰八年始建。从外观上看,祠堂的造型设计与“万璇公祠”存有大同小异之处,只是规模稍小为两进厅。从祠堂正大门入内,首入视线是门外两侧的一对石狮,而这对石狮刚立不久,是村里的族人出资捐献的。模糊记得,原来的那对石狮是用两块很大的青条石雕凿而成,基座呈长方状,上面有块圆形似的盘,盘上卧着石狮,两只石狮被精雕细琢得滑溜溜的泛光亮,一只张牙舞爪、仰天长啸,一只目光如炬、安祥瞩远,样子活灵活现、维妙维肖,雕工之精湛,可想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只是如此稀罕、完美无瑕的一对石雕绝品不知何时丢失,早化为了泡影……挪步入内、即是下厅,下厅两侧曾有厢房,略上有口天井,因有天井采光、祠内显得璨光耀眼,值得庆幸,四周墙体均没有被涂白,仍旧保持原貌,墙面平整无凹凸,灰路笔直,砖与砖之间叠砌得无缝隙,置身于此,能感觉到一种最为原始的古老。而上厅的布置、陈设与“宗政公祠”区别不大,同样设有神龛、神龛内供奉历代祖先的牌位……出祠,外有两条胡同,沿北侧的一条胡同往祠后走,不远处有一道约十米长的斜坡。
   上了斜坡,有条分叉路,往右的一条直上便是“背后山”,就是现在所说的慕投集市。集市两旁商铺林立,穿过集市是一块宽阔的坪子,坪子西侧有一座为当今所建的戏台,戏台北旁是一条公路。公路以东属老屋里,朝西段则是新屋里,而此路又叫新街,新街两边密布的房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水泥板楼房。沿这条新街一直往西走,约行两三百米、前面有一处十字路口,向左边的一条能通高子洞。往右绕弯而上是条叉路,下有一口水井,叉路的右边是一条羊肠小道,沿小道略上可达“新屋地”,“新屋地”则归油榨屋所辖,此处房屋连片,东南两旁紧靠新屋里,西面又接油榨屋。原有一座宗祠座落于内,名曰,“正值公祠”。距离祠后不远,有一片古樟林,那林葱葱郁郁、四季常青。那树高耸入云、粗大无比,有的得三人手牵着手才能合抱。如今此处修了水泥路,仅剩一株古樟树孤零零地耸于一旁……只是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曾与高子洞的同学顺清在此捉过八哥鸟,那样高的树,如同猴儿灵敏的他,只消抽支烟的功夫,人已爬到了树的半腰……迄今忆来,除了佩服他的胆量之外,心仍有余悸、不寒而栗……
   叉路的左向是一条水泥路,直行又拐弯便是油榨屋。沿路有一块宽旷的文化广场,据说此广场是慕投院子目前最大的娱乐场所,占地面积有一千八百平方米,设有健身器材、篮球场等娱乐设施。沿广场而上,左侧有一丘鱼塘,绕过鱼塘,右旁是一排密集的房屋,那房屋从东一直连接到西面的“落叉口”和“爻里”。此地的胡同多半往北纵深,其间有一条稍大的胡同成十字形贯穿南北。胡同内密布了好几座古屋和一座宗祠;胡同几乎都是以青块石铺设。迄今为止,这或许是整个慕投院子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处青石板路,徐步于内,能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古朴气息。宗祠;称曰,“正宇公祠”,正宇公是为十七世祖,乃明代崇祯末年人,其当时在衡州府供职,官至刑厅……祠堂为单进,内悬有一牌匾……曾听族人陈述,“此祠连同胡同内的古屋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由正宇公的儿媳黄午姑所建,黄午姑是光玮公的三配夫人,其孝行乡里、和亲睦族、无惧外悍,因夫君光玮公英年早逝,其除恸哭悲伤之余,逐把家务繁琐独揽一身、而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视夫君光玮公的原配夫人所生的子女如同己出,逐一抚大而成家立业,其事迹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后被沈邑侯孟南彩听闻,特置一匾,上书“百代流芳”赐予黄午姑,以褒奖其所创下的丰功伟绩!”此事迹流传至今,妇孺皆知、无不称颂。“正宇公祠”的后方,有一片广袤的古松林,林植被茂密,遮天蔽日,徜徉于此,轻风拂面,甚觉清爽,其间有条蜿蜒曲折的大道可通莽山里的百花源。

共 63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家乡慕投院子是一个具有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烟火上两千户的大型古村落,是一个深藏崇山未被世人所发掘的宁远西路第一村。围绕慕投院子,作者介绍了它的坐落位置、建筑风格和特色,作者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细致详尽地阐述了慕投院子的文化历史、人文习俗等等。从作者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慕投院子具有鲜明的古老文化和古老文明,可是让作者担心的是,祖先传留下来的而又弥足珍贵的遗产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文章题材丰盈饱满,文笔干净利落,是一篇研究和弘扬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9-22 22:27:15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笔劲老道,写出了慕投院子所呈现的古朴特色,彰显的古老文化。欣赏拜读老师佳作,感谢赐稿晓荷,创作辛苦了。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