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魏征是心理学专家(随笔)
唐太宗是靠武装政变当上皇帝的。在玄武门之变之前,魏征的老板是太子李建成,太子是什么官?太子是王储,是国家接班人,是未来的皇帝。这时的魏征前途光明,为了太子稳坐龙椅,也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魏征建议杀掉威胁太子前途的老二李世民,可惜太子优柔寡断,结果反被李世民所杀。李世民杀太子的理由是:太子欲谋反,篡夺皇位。这是一个很冠冕的借口,太子的人马当然都成了反革命集团了,成王败寇是不破的定律,魏征接受审判在所难免。
大局已定后,这一天,李世民要亲自审问这个反革命集团的重量级人物魏征:“你这个土包子,为什么明目张胆地挑拨我们兄弟关系?你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可说!”这时,满朝文武都替老魏捏把汗,认为他必死无疑。谁知道老魏早有思想准备,只见他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地说:“我说李世民呐,假如前太子听了我的话,哪还轮到你今天来审判我呢?”这时,满朝文武都认为老魏死定了,一点悔过表示都没有,还在这里大放厥词,真是死不改悔呀,怎能不死?出乎意料的是,太宗竟然“为之敛容”。只听魏征接着有条不紊地说:“我替老板打工,当然替我老板说话,你杀了我,我还落个忠臣的好名声;我的命没了,你呢,落了个杀害忠臣的坏名声,永远载于史册,那咱俩就是双输;不杀我,我捡条命,如果给点工作干,我还可以做个良臣,你呢,还可落个爱惜人才的好名声,那咱俩就是双赢。爱杀不杀,你就看着办吧。”
果然,唐太宗不仅没杀他,还“厚加礼遇,擢拜谏议大夫”。
那么,魏征果真是忠臣吗?如果把他的档案扒出来看看,他的这个“忠臣”称号就大打折扣。在他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先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五次跳槽,换了五个总经理:他最先投靠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接着跑到瓦岗寨给李密当高管;李密投降唐军李渊,他随着也跟了去;不久,他成了另一支义军首领窦建德的俘虏,在这里,他并没有大义凛然的表现,更没有慷慨就义的准备,而是积极为窦建德出谋划策;窦建德失败后,他又回头投靠李建成。所以,他被当时人们嘲笑为有奶便是娘的典型。李建成失败后,他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根据当时的形势,他再无路可走了,所以在李世民审问他时,他觉得成败在此一举,只好冒死一拼,结果,他靠耍嘴皮子获得了成功。
那么,魏征哪来这么大的胆子呢?我们说他靠的是心理学:你李世民杀太子,杀太子就是杀了国家接班人,而这个接班人又是皇上钦定的,杀太子就是违抗圣意,违抗圣意是杀头之罪的。咱俩比比谁的罪大?你今天杀了我,指不定哪一天冒出个不怕死的,率众而起,揭露你搞武装政变,篡夺皇位,那你的丑行就会载入史册,你就遗臭万年了;不杀呢,我还是个招牌,还可以帮你掩盖罪行。当然,这都是他心里话,庭审时并没有说出来。他正是靠这种心理推测捡了一条命。
李世民为何不杀魏征?他的想法正如魏征的推测:他要用魏征来掩盖他宫廷政变的罪行。按照儒家思想,他杀了自己的亲哥哥,还大兵压境,逼迫父亲让位,这当然是大逆不道的。留下魏征,就可以起到漂白作用。
在后来的工作中,魏征的确尽职尽责了,以至于他死时太宗打破惯例,亲自到魏府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并对魏征的成绩作了极高评价:“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鉴,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鉴矣。”
在教科书上,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谏的贤相,太宗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明君。其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上,从来都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有的只是成王败寇的理念。当朝人写当朝史,粉饰的成份远远高于实际情况,他们粉饰这对君臣,无非是告诉后人,李世民篡权是合理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