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家国天下】那山那水(散文)

精品 【晓荷·家国天下】那山那水(散文)


作者:高永清 举人,5376.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41发表时间:2018-09-28 12:03:16


   在上党地区西麓,有一条千百年来奔腾不止的沁河,这河的两岸,是雄伟壮丽的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三山交汇之处。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按照上级安排,我与十多名同事风尘仆仆地奔赴革命老区沁水县,参加晋东南地区组织的沁河灌区建设大会战。
   那天晨曦,天气晴朗,一抹朝阳染红了东方的天际。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奔驰在国道上,载着我们十多人,一路向上党地区的西南方向驶去。七月的夏日,正是酷暑炎热季节,但我们站在奔驰的大卡车上,目不暇接地四处张望,一处处田野,一桩桩树木,一座座村子,被我们很快地甩着身后。微风频吹好凉快,站在车上观风景,甚是惬意。两个多小时后,平坦的公路退出了我们的视线,转而进入山区,车辆行驶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左行右拐,右行左拐,解放牌大卡车用出吃奶的力气,艰难地站上老马岭的山顶,西边就是沁河流域的东岸,在这高山之上,极目远眺,只见那到处都是,松柏林立,满目苍翠,遍山葱茏,群峰巍峨,峡谷幽峻,断崖峭壁,真乃是山、雄、奇、险、、峻集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北方的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天然特有的大自然厚重之感与千百年来战火纷飞的沧桑之感。
   一
   在这秀丽风光的沁河两岸、逶迤群山之间,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战斗故事,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陈赓任司令员的太岳军区以及沁河游击队等部队,就战斗在这峰峦叠嶂的沁河两岸。那时,陈赓司令员带领着太岳军区所属部队彻底粉碎了日本鬼子规模庞大的六次大扫荡,在这沁河两岸,与日本鬼子的战斗数百起,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消灭了鬼子的有生力量。在沁河上游岸边的沁河庄,就是太岳军区司令部、兵工厂、新华日报印刷厂驻地。这里,曾是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众多光辉业绩。因此,沁河庄被人们称为“太岳山上小延安”。在沁河两岸人民的支持下,这里成为坚强的抗日根据地。
   一九四一年,驻守在沁河西岸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按照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打响了中条山战役,这是配合八路军一二九师阻击日本鬼子的一场战役,日军出动主力部队三万余人,武士敏率部阻击,激战多日后,被鬼子包围在沁河西岸的东峪西峪,武士敏身先士卒,亲自在前线,指挥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在突围中,被敌人子弹击中下颚,最后,壮烈殉国,时年仅四十九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在解放战争期间,历史上有名的上党战役,在晋东南地区展开,这是一次晋冀鲁豫解放区部队在山西长治地区粉碎国民党军队进犯的战役,一九四五年八月,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调集十九军史泽波部近二万人以及日伪军,向我解放区长治地区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按照中央军委指示,集中三万余人打响了上党战役。先后收复长子等四城后,然后合围长治。阎锡山狗急跳墙,又调集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领八个师二万余人从太原增援长治,晋冀鲁豫军区派出一部分部队北上打援军,经过四昼夜激战,全歼灭国民党援军。长治守军闻听,惊慌失措,急忙西逃,妄想跨过沁河逃往晋南地区。晋冀鲁豫太岳部队坚决阻击敌人跨越沁河,最后,将向西逃窜的数千名国民党军全部消灭在沁河东岸的将军岭一带。至此,上党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三万五千余人,击毙彭毓斌,活捉史泽波等十多名师长以上军官。
   沁河岸边,也是我的故乡,虽从小到大未在这里生长,但有一种天然的扯不断的感情。我的父亲便是在这沁河岸边出生长大。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县政府,负责财政后勤保障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十多年的革命战争生涯,在这沁河两岸的高山峻岭、山崖沟壑、荆棘丛林、羊肠小道都留下了父亲无数的脚印。
   二
   我们乘坐的解放牌大卡车继续西行,沿着盘山公路,翻下老马岭,穿过狭长深沟地带,驶入一段较为平坦开阔国道,不一会,便来到沁河岸边的端氏镇,早上起得早,未来得及吃饭。时间已快近中午,肚子已开始咕咕咕地提意见了。于是,便停了车,大家下车后,径直往街上走去,寻找饭店就餐。
   端氏古镇,被人们称为“三晋的小江南”,虽说只是一个镇,其规模堪比一个小县城。这里的温暖气节,比上党其它地区要早近一个月,三月底,这里已是春意盎然,杏花桃花,尽相绽放,野三坡上,百花争艳。人们穿着短袖衬衫,辛勤劳作。来过这里的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的大山,矿产丰富,植被茂密,土地肥沃。这里的沁河,波光粼粼,川流不息。还有那小河溪流,清澈见底,潺潺吟唱,似有江南阴柔之美、飘逸妩媚之感。尤其是这里的姑娘,皮肤白皙,皙里透红,五官秀丽,身材苗条,水灵灵的惹人喜爱。你如是一尚无婚配的青年小伙子,能找上一个这里的姑娘,那可真是烧了高香,太有福气了。
   在端氏,也就是沁河两岸,古城堡甚多,尤其是在端氏至润城之间,虽距离只有二十千米,但古城堡的密集程度可说是星罗棋布,从保存较完整的窦庄、郭壁、湘峪、郭峪、砥洎城、皇城到遗址尚存的尉迟、坪上、半峪、屯城等。据考证,在这沁河两岸有古城堡五十余座,每一处古城堡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以及动人的传奇故事。在民间,人们常说,“天下庄,数窦庄,窦庄是个小北京。”窦庄在沁河的古城堡是最早修建的,而且是经过多次战争洗礼,几千年来巍然屹立的古城堡。窦庄始建于公元九六九年,城高十米,城上筑有城垛、炮台、瞭望口等设施。窦庄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之地,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很多。有小北京的传说、夫人城的传说、张铨舍生取义的传说等。
   小北京的传说,是这么一个故事,明朝时,窦庄有一个名叫张烈功的,为仕途之人,做官至朝廷宰相,是一个大孝子。其老母亲住在村里,没出过远门,年纪大了后,常年多病,村上人劝其母说:“你儿在京城为相,何不去京城颐养天年。”老母亲心有所动,给儿子捎信至京城。张烈功看信后,便回信母亲,信中说:“母亲疾病在身,不宜长途跋涉,不如儿派人在村中修个北京城,在家便可欣赏京城之景。”其母亲看信后,欣然同意。此后,张烈功派人按照北京城样,修建城池、街景、房屋、院落等。其母亲看后甚是高兴,于是,便乐呵呵地在村中静养天年。
   在窦庄之后修建的皇城相府及其它古城堡,传说故事也很多。
   沁河古城堡,是明清北方最大的古城堡群。只可惜的是,沁河两岸古城堡,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
   吃完饭后,歇息片刻,我们又上了解放牌大卡车,凉爽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我们的脸面,转眼间,车辆驶过端氏之处沁河桥,然后右拐,沿着沁河西岸狭窄且又颠簸的土路,蜿蜒北上。又一小时后,我们到达目的地沁河灌区指挥部,下车后,我们把车上的行李、床板、工器具等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窑洞里,这个大窑洞也是我们十多人的居住之所。收拾妥当后,太阳离落山还尚早,七月的夏季,日长夜短。年轻的我们,不知疲倦,急不可耐地要到这附近,看那诱人之风景。
   在穿过指挥部去往沁河岸边途中,只见那红红绿绿的标语口号处处皆是,再看那沁河两岸的断崖峭壁之上,也写有大红的激励人们向上的话语,“农业学大寨,大修水利建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抓革命,促生产。”“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漫山遍野,到处是红旗招展,人头攒动。我作为一名大会战的一员,面对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人们的感知认识中与历史现实条件背景下,这样积极向上渲染的气氛与实干苦干宏大的场面,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激励人心与鼓舞士气的作用。“一二三、嗨吆!一二三、嗨吆!”萦绕耳畔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这山响罢那山起。人山人海之大会战,场面颇为壮观,激动人心。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参加灌区建设各县来的民工,均是以团、营、连、排、班为单位,实行军事化管理。居住之地,大多是在那山中挖的窑洞,地上铺垫点干草,被褥放之上,便是休息睡觉之处。在生活上,食用的基本上为粗粮,以玉米面小米为主。那时候,没有什么挖掘机铲车之类机械化设备,有的也只是少量的拖拉机,主要使用的工器具是手推车,錾子,榔头,铁锹、箩筐,大绳等。尽管条件艰苦、工具简陋。但人们干活的时候,在炎炎烈日下,炸石开山,挖渠筑坝,个个汗流浃背,却是干劲十足,你追我赶的场面实是感人。
   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沁河,水随山势,山水相映,就似一条热情奔放的红娘纽带,将那互不相识的靓男俊女汇集在一起,牵线搭桥,成全好事。就在这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中,虽男多女少,但也成就了不少男男女女的恋情。白日再现,一对对男女在这逶迤山中,沁河两岸,相互勉励,共同奋战。夜晚降临,一对对恋人依偎在蜿蜒欢唱的沁河岸边,情意绵绵,诉说衷肠,在永不停歇的“哗哗”流水声中,吮吸着大自然赐给人们的清新鲜美之空气,任由那爱之情意浸透身心。
   我有一街坊邻家女孩,五官端正,长相姣好,身材苗条。在这次大会战中,担任食堂帮厨。在那众多的小伙子中,找到一位如意郎君,每日相会在崇山脚下沁河岸边。大会战结束后,回到家乡,择一吉日,拜堂成亲,结为百年之好。
   我们工作场所在沁河对岸的山上,看上去也只有五、六里地的路程,可没有能过车行人的桥。在指挥部北边不远处有一铁索桥,集险、奇俱一身,不知什么时候修建的,也不知是做什么用途的,上下只有光秃秃四根很粗的铁索,没有桥板,晃晃悠悠,长度大约有五百米左右,这里虽是沁河比较窄的地段,但水流湍急且又深,无人敢从此行走。眼睁睁地看着对面山顶的工作场所,我们也只好望河兴叹,似有些近在咫尺,远在天边之感。每日带着工器具,坐车绕道二十多里路程,方才到达工作现场,走的只是那荒无人烟的山间小道。工作累了,便就地而坐,席地而卧。
   实话实说,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认识与现代人们的思想认识,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那个年代,尽管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但淳朴憨厚,吃苦能干。不像现在,到处是利欲熏心,金钱至上,贪财图利之欲望迷住了心窍,铜臭味充斥着各个角落。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贫穷,生活艰苦,但我们的社会还处在风清气正的纯真年代,和谐安宁,与人为善。人们受到的教育全是红色教育,脑海里装的尽是正能量,没有什么歪门邪道。从不计较酬劳,但很敬业。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诚实守信,相互帮助。不像现在,到处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一不留神,便会掉入金钱利益之陷阱。只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才会感受到无私无利的真真切切。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炫耀自己思想有多高尚,心灵有多美。但我们确实没有追求金钱的欲望,更没有什么攀比享乐的想法。追求的只是比学赶帮,看谁技术学的快,比谁工作做得好。可以说,只有付出,没有索取。用一些现代人“向钱看”的眼光与思维模式来评价,我们这数十人,就是一群“傻子”。但就是我们这些傻的不能再傻的“傻子”,却深深切切地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更明明白白地懂得,祖国的日益繁荣富强,离不开人们的辛勤劳作。为了灌区建设,为了老百姓的万顷良田早日得到沁河水的浇灌,我们的要求就是,不仅要保证工期,更要确保质量。在近半年时间里,我们没有星期天,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加班工资与奖金。拿着每月三十多元的基本工资,端着大海碗,吃着粗茶淡饭。在硕大的窑洞里,睡着大通铺,忍受着蚊虫叮咬。每日披星戴月,在夏日骄阳的照耀下,实干加巧干,即使穿着背心短裤,也依然是汗流浃背。我们也是吃公家饭的,可八小时工作制,那只是纸上写的,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每日,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前往工地,太阳落山,我们才回驻地。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却无人喊冤叫屈,工作的劲头依然高涨。
   四
   连续工作二十多天后,由于所用材料设备没有及时到位,好不容易能够休息一天,我们十多个闲不住的年轻人,提着几个大茶壶,钓鱼捉螃蟹去。我们饶有兴趣地来到沁河岸边,只见那沙土地上,乌龟螃蟹脚印到处都是,可不见乌龟螃蟹影子。再看那绵延流淌不绝的河水中,不时地“唰”地一声窜起一条大草鱼,带起一片浪花。那一跃而起的大草鱼,用那鼓起的眼睛朝我们眨巴几下,撩逗我们,又象是在藐视我们,好像在说:“我在这里,有本事来呀。”然后,掉头直下,悠地一声,钻入水中,不见了踪影。我们不服气,心想,非把这傲慢的草鱼钓起不可。于是,我们用树枝作钓鱼竿,用大头针做了几个鱼钩,用线栓牢,放入河中,不一会,感到鱼钩下沉,猛地往上一拉,一条足有一斤多重的草鱼钓了起来。人们高兴起来,继续垂钓,可又钓了半天,再无收获。这沁河水流湍急,咱们还是找个小河小溪捉螃蟹去吧,有人提议。大家便起身沿着河边向北走去。

共 1044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涵,叙述自己在山西的沁河的一段人生经历,那山那水那一段岁月,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忘印象。作者曾经在七十年代末期参加了沁河灌区建设大会战,文章生动详实地叙述了那段经历,都是自己的耳闻目睹和切身体会,文中叙述了沁河的自然风光,还有那些厚重的历史人文,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战斗故事,还有当地的许多民风民俗,联想起了赵树理反映当地生活的许多小说。文章叙述了自己这批年轻人参加沁河灌区建设大会战的收获,感受到沁河水的雄伟壮丽,似一条巨龙穿越在高山峻岭之中,数千年以来永不停歇,向人们诉说着往昔战争年代的沧桑,也在诉说着今朝和平年代的辉煌。优美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02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9-28 12:05:23
  优美厚重的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涵,叙述自己在山西参加沁河灌区建设大会战的一段人生经历,那山那水那一段岁月,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忘印象。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高永清        2018-09-28 13:13:58
  谢谢秋觅老师的辛苦编辑。敬茶!
3 楼        文友:何叶        2018-09-29 07:07:56
  感谢来稿支持!何叶给老师敬茶。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4 楼        文友:何叶        2018-10-02 19:33:18
  恭喜老师征文第一精。何叶问候老师节日快乐!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高永清        2018-10-02 20:07:09
  谢谢何叶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敬茶。
5 楼        文友:邓州徐君泽        2019-02-24 17:02:36
  语言流畅,故事鲜活,意蕴美好!喜欢!点赞!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