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荷香背后的辛酸(散文)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省最南部,既无山川,也无湖泊,属平原地带。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因而小时候未曾见过荷,对荷没有什么直观的印象。
及至上中学时,学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才认识了莲,并且对于莲的美好深深地烙在记忆中。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
后来到白洋淀看到了大片的荷花,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荷叶碧绿,荷花清香淡雅,超凡脱俗。荷,花之君子者也。就此深深爱上了荷,爱上了荷的品行高洁,超凡脱俗,清新怡人;爱上了荷的出污泥而不染;爱上了荷的亭亭玉立、不卑不亢、自成一体。几乎爱荷成癖,我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荷的影子,我家的床罩上有荷,我家的窗帘上有荷,我的衣裙上有荷,我的微信头像也是荷。今年夏天,因为在居住地附近没有赏到大片的荷,还有点小沮丧呢!
我喜欢荷,喜欢食凉拌藕,也喜欢喝莲子粥,但我并不知道莲是如何种植,如何管理,如何采摘,如何采挖呢?
近来读到两篇文章,一篇是美篇里光头强的《我为荷没有诗情画意》,另一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其中讲到采莲人的辛苦,种莲人的不易,莲的种植、莲子的采摘、莲藕的采挖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劳作。
每年的开春,乘着雨季没来,池塘里的水位不高,种莲人便急急地利用午后短暂的暖阳,赤着脚蹚进刺骨的池塘,一边清除水草,一边用脚把藕节踩进淤泥里。能喝酒的都会喝些土烧热身下水,不能喝酒的只能喝点姜汤来御寒,冻得受不了就爬上岸暖暖脚。
莲藕的生命力很强,但在抽芽露尖的时候也容易遭受鱼食和水淹。因此若要混养食草类的鱼,定要等到荷叶腾离水面时才放入鱼苗。那时正逢梅雨季节,若是被水淹没后遭太阳暴晒,娇嫩的荷尖定会死掉。因此大雨来临时,无论白天黑夜,种莲人都要冒雨来及时查看及时放水,否则年底就没了收成。
待到夏天,碧叶连天,荷花盛开的时候,种莲人全然没有闲情逸致于池塘边闻香品绿,赏荷吟诗,而是提防着熊孩子们放学,一不留神就能钻进池塘里,神游一会儿就能把那一个个硕大的莲蓬摘走,扎个猛子就能把那又嫩又甜的藕梢掏走,如此折腾一番一整条的莲藕就被折杀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曾经想,有机会我也到江南去采莲!可事实究竟如何呢?
到了莲子成熟的季节。一个个采莲人背起竹篓,戴上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秋凉季节,莲藕逐渐成熟,莲农一愁有人偷挖,二愁年底的价格。池塘离家远一点的,就在池塘边搭个临时草棚,晚上住里面看守。如家里养狗,狗是全时值守。
一大早,莲农顶着寒风,穿着胶鞋,陷在淤泥里,顺着莲藕生长的方向,一锹一锹把覆盖在莲藕上的淤泥掀去,用力地甩开。待到整串莲藕全部露在眼皮子底下,佝偻下腰,用手小心翼翼地把整串莲藕搬出来,轻轻地放在旁边。若是不小心从中间折断掉,莲藕的价格就会大打折扣。
中午莲农根本顾不上回家吃饭,都是由家人送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吃过饭后,莲农顾不上休息,接着采挖莲藕。一天下来,累得腰杆直不起来,腿不能打弯,疲劳不堪。这真是樱桃好吃,树难栽;莲花好看,莲农难。
现在吃到脆脆的莲藕,喝到香香的莲子粥,脑子里就会浮现莲农辛苦劳作的画面,深感来之不易,倍加珍惜。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的岁月静好,那是有人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