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陌生而熟悉(随笔)
01那颗心
与文佳从未谋面,但时常被她打动。
文佳是昌军拉入群的,他们都来自曹妃甸。曾有幸去曹妃甸送课,结识昌军,听他介绍曹妃甸名字的由来。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跨海东征高丽时,随军有一曹妃,船行至滦州地界一病不起,殁于岛上。太宗命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内塑曹妃像,名曹妃殿。曹妃甸“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下储有大油田,腹地广阔有支撑”的天然环境优势,为那里的孩子们营造了一座教育圣殿。
昌军介绍文佳加入读书叙事群,是2015年12月19日的事。
昌军@大家说:“我在QQ群介绍《教学勇气》,姚文佳老师是第一个回应的,并且当即购买并开始阅读,现在已经在读第四章。”
昌军@文佳说:“你可以先聆听,适应本群。相信你在读书共同体的影响下,会有明显提升。”
昌军发群自己的简短叙事:回家看爸爸妈妈,回程中,摩托车油门不给力,最终,干脆罢工,连车都无法发动了。初步判断:所加汽油中水的比例过大。到目前为止,连汽油味都烧光了,只剩纯水。看来最后七八里路只能推车回家了。此事正好扣佛家“苦谛”[呲牙]:逢苦不忧,识达故也。继续推车。
文佳@昌军: 大哥在哪?我开车去接你!
一个“接”字打动了我。我开始关注她。
三年过去了,打动我的,依然是那颗初心。
02心被拽出来
文佳曾发群一篇叙事《给你一个支点》。文中有盆“文竹”被意象化了,刻在心上,抹不掉。
叙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教室的窗台上有盆台湾竹,那是老师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撑开小伞一天天长高,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脚步……”这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时写给孩子们的歌。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台湾竹早已不在,孩子们也已经各奔东西,与孩子们共舞的情景已成为零碎的记忆,只有这首歌久久地在心头荡漾。
文佳“与孩子们共舞的情景”,哪个班主任老师都随手可得,普通的,普遍的,平凡的,平常的,转化“学困生”的故事。孩子叫杨哲,不爱写作业。“每天都被各科老师纠缠,总是眉头紧锁,愁眉苦脸”。一次,一个女孩想剪教室窗台上“文竹”的枯叶……那一刻,文佳觉察自己的内心,“杨哲,就是一棵营养不良的台湾竹,我是不是把他剪掉呢?”
叙事时文佳写道:“想到这,我竟不敢直视他的照片,因为他的笑让我颤抖。”
“颤抖”,把我的心拽了出来。
03心在共舞
叙事《你的世界我不懂》,文佳与两个“智障”孩子“共舞”。
涛很天真,像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他的表情世界里,似乎只有笑和哭。
逸和涛完全不一样,……他总是缩着脖子,低着头,眼睛向上看着你……“害怕”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
杨小洪教授曾评价说:这篇叙事文佳越过成功的体验,开始正视自己生命最底层的困惑和荒唐。
“涛”,是与智障孩子的第一次接触。在惊惶失措中,文佳发现了自己的思维定式,明白了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有各自独特的角度。
“逸”,是与智障孩子的第二次接触。文佳作为教师的爱之本能让她克服了“利眼”,并试图在对孩子的观察和理解中变为“柔眼”。
文佳在文末坦诚,自己尚未弄懂智障者的世界。
庆幸,文佳走向另外一条路,这条路在智能和精神之间。这是一条贯通灵魂的通路,与学生当下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
04被“陌生化”
再读文佳昨日发的叙事《谎言的力量》,她的初心被“陌生化”了。
叙事中,文佳运用“内心独白”创设了“对话”场境:
我应该怎样抚平孩子心底的伤口呢?这道伤口从接到母亲化验结果的那一刻就流血不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重。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钧叫到了身边,对他说:“钧,我了解了你的情况,老师很同情你。”他把头低得更深了,眼里涌出了泪水。
“钧,你相信老师吗?”我扶着他的肩膀问道。
他点点头,仍不敢看我。但我深知,老师的话在孩子心中就是金口玉言,他对我是完全信任的。就凭借这份信任,我要撒一个谎,即使有一天谎言被识破了,他知道了真相对我心生怨恨也在所不惜。
“意翻空而易奇,言证实而难巧。”
《文心雕龙·深思》中刘勰概括作家的“两难处境”,似乎让我们更懂些文佳。文佳处在“实情”和“谎言”的两难处境中,她反叛常态思维,借“自我更新”的中介之力增能勇气,即便“对我心生怨恨也在所不惜”。这“陌生化”的爱,点燃一柱香,是虔诚地敬献在“天妃娘娘”像前的那一株。文佳曾在《心诚则灵》叙事中描述过敬香时的感受:
“天妃娘娘的确给了我精神上的依靠,让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努力生活。”
还是那柱香,改变着文佳的“故事”,随之,和她相遇的孩子乃至家庭,也改变着自己的“故事”。
故事中觉察,窥见生活的一小部分,足矣。因为已经真实看到了,文佳朝着“那颗心”,又走近了几步。
那颗心,陌生,而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