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家国天下】来自皮山的歌吟(散文)

精品 【晓荷·家国天下】来自皮山的歌吟(散文)


作者:鲁焰新疆 布衣,282.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35发表时间:2018-10-07 13:33:42


   一、亚博依村·沙尘与舞蹈
   在皮山县藏桂乡亚博依村,我们被沙尘暴覆盖了。
   沙子像雨一般垂落,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脖子里、衣服上,钻进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以致我们呼吸的嘶鸣里,都有它进进出出。
   我们在漫天沙尘里走,心情也被裹胁,说不清什么味道。忽然欢快的音乐传来,只见一群人正在沙尘里舞蹈,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站在一个小三轮车斗上,正在领舞。她那绿地黄花的头巾以及红花裙子,在暗淡的天色里忽然间跳入我们眼帘,像一团火,点亮我们的眸子,我心头倏地一热。
   看,这些舞蹈的人,毫不在意沙尘的呼啸,只醉心于舞蹈,只在舞蹈中快乐着。
   领舞的小姑娘在我们的众目睽睽下,毫不怯场,她神情镇定,一脸自信,舞姿像流水一般随着音乐自由地流动,流动在漫天沙尘里。她的身后是一群人,有男人有女人,有青年也有中老年。跟着她,在音乐中自顾自地舞,沉浸在舞蹈中。
   站在车斗上的小姑娘与舞蹈的人群,一起构成风沙里的一道曙光。
   篮球场上,还有一群小伙子在专注地打球,他们来来回回地奔跑、跳跃、投篮,微笑或者大笑,再继续运球、抢球、奔跑……
   这是皮山县藏桂乡亚博依村,村委会一排小砖房里,也有一场相聚,在蜡烛的光亮里如期举行。我们满嘴沙子,坐在越来越暗的屋子里,听驻村干部讲他们的驻村故事。他们种好的绿茵茵的蔬菜,一把把地分给了不会种菜的村民;公厕里忽然变得很干净,进门处整整齐齐摆放着卫生纸;学生们有了崭新的校服,有了结实的新书包;漆黑的村委会院子里装上了明灯;各种歌舞与篮球、拔河等文体活动,让僵硬的四肢和表情得到春风的抚弄,逐渐舒展开来,被堵塞的快乐源泉又重新被疏通,开始涌流出来……
   其实一开始,村民们并不踊跃,怎么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呢?驻村干部邢再汝真是费尽心思。在基层,需要调动多少智慧才能找到一把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啊!在村里,一个名叫艾山江的小伙子是年轻人中间的头儿,他走到哪里,年轻人就聚在哪里,不如让艾山江来当篮球队队长。这下不得了,艾山江只要站在篮球场上,年轻人就都跑来了。就这样,他们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5支篮球小队。比赛的时候,女青年举牌子,男青年举国旗,雄赳赳气昂昂地入场,那火热而庄严的氛围,像一把冬天里的火,暖热了村民的心。球赛一结束,邢再汝又拿出4000多元奖金给优胜者发奖。村委会成了村民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天天都有温暖的灯火,朗朗的笑声,美好的琴声与歌舞……
   刑再汝其实是第一批驻村干部,一年期已满。他本该回去了。但是,他留下了。尽管他已经到退休年龄,尽管他身体有病痛,尽管南疆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而艰辛,可老乡们舍不得他走。一次,他要去县里开会,老乡们误以为他要走了,送了一程又一程,“你还回来吗?”“你一定要回来啊,我们舍不得你。”老乡们一遍遍地说,一次次地与他的手相握,一次次地让他的心柔软,更柔软。他怎么忍心撇下这些深情凝望着他的乡亲们呢……
   我们的感慨也随着这些故事一点点增多。那些点着油灯做好的抓饭、烤肉,香气弥漫了小屋,也在我们的嘴里回味。沏好的药茶,茶汤金黄,带着浓烈的香气,消解油腻,梳理了我们的脾胃……驻村干部的工作与生活,在这个沙尘四起的地方,就是这么有声有色地进行着。而我们,在被这些香喷喷的食物彻底俘获的时候,也在这个沙尘滚滚的时刻里,心变得越来越柔软。
   沙尘里的这些人们,忽然就让我们也情绪高涨:无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子,是晴好艳阳,还是飞沙走石,都不妨碍人们寻找快乐。
   生活在沙尘里的人们,所拥有的快乐,一点不比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少。抑或,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更懂得获取快乐的方式,更容易达到快乐的顶端。
   有了驻村干部的引领,村里乡亲的生活开始变化,从散漫无序甚至偏离轨道,到目标明确地走向阳光地带。
  
   二、阿木特勒克村·葡萄架下的情愫
   那些令人着迷的葡萄架,让我记住了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阿木特勒克村。
   参加村里一对年轻人的婚礼时,一位身着艾德莱斯裙的年轻女孩子从人群里向我走过来,圆脸蛋,显出一丝稚气,大大的眼睛扑闪着,大方而坦诚。这位19岁的帕蒂古丽,上过职业高中,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她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以前村里就没什么文化活动,工作队来了,一个村子都被歌舞带动起来了,我的家人都支持我参加活动。这条艾德莱斯裙,我很喜欢,穿着它跳舞,心情都变得好多了。
   看见我们聊天,越来越多的人聚过来听,也一起聊。站在葡萄架下,我和这些村子里的人交谈,很开心。28岁的阿布力克木是村干部,高个子,很帅气,他也是那些歌舞的年轻人中间的一个积极分子,他还带着媳妇和弟弟来跳舞。以前的日子怎么过的?我问,他皱皱眉说:“以前很单调啊,干完地里的活,没电视可看,也就是几个人聚在门口聊聊天,很没意思啊。”
   阿不都米吉提,31岁,个子不高,五短身材,看上去还年轻,却已经开了16年理发店了。工作队来了,不仅村子外在的面貌在改变,而且人们内在精神也在变化。他给驻村干部理发不收钱,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意。
   工作队的小伙子们,一个个充满活力。他们各自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阿迪力江,西仁江,苏莱曼……他们把维吾尔语记在小本子上,每天背几句,渐渐地,可以和村民们更畅快地交谈。
   那一天是2015年10月30日。我在午后的阳光下,站在葡萄架下,与村里的老者、年轻人、中年人以及干部聊啊聊,不知疲倦。驻村干部小马从葡萄架下捡起一块心形石头,送给了我。我和这些朝气蓬勃的驻村干部以及村民们合影,他们也特别开心将自己留在镜头里。
   当年在风沙里,这个村子是什么样子呢?我喜欢一个地方,就想探寻它的一切。
   在我面前,坐着两位白胡子长者,67岁的米吉提·达吾提和60岁的阿不来提·沙吾提,皆穿白色衬衣。阳光下,他们的脸庞也在明亮的光芒里更显得慈祥和善。他们是南疆村落里最醒目的标签,是镇村之宝。
   这个村子以前是什么样子?阿不来提的回忆“唰”地将我们拉回到距离今天已经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那些时光离他也很遥远,有些模糊,但轮廓显现时,我望见了村子的模样。
   1968年9月,他来这个村的时候,这个村子里只有一户人家。他环顾四周,到处是沙漠,荒凉铺天盖地,几乎要吞没了他们。沙尘暴几乎天天都在刮,更是加浓了荒凉气氛。唯有毛驴车的声响打破寂静,载着他们来到这片陌生的天地。那时,阿不来提还是没结婚的巴郎,和父母一起搬来。他们用毛驴车拉来木头,搭起简易的住所。但是,风太大了,沙尘暴来的时候常常刮倒房子。怎么办?那就又从别的村子叫来工匠,再把房子搭好。
   那时候的人们,一腔“人定胜天”的豪气,天不怕地不怕,他们要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创造新家园。
   村里只有几棵梨树,所以,这个村子就取名阿木特勒克村(梨树的意思)。当时,其他各个村子的村民都有人被抽调过来,他们从其他四个村子纷纷向这个新村进发。最终,7个大队26个小队组成了阿木特勒克村,即5村,到1971年正式成立行政村。
   那时候,气候太恶劣,小麦一般种不活,树也种不活,他们只能种玉米、萝卜。粮食一直不能自足,要靠外运,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我们在公社劳动,一天有10个工分,粮食少得可怜,没吃的,就从邻村借点面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能吃一点点肉,平时就吃包谷馕,喝粥。”阿不来提说。
   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皮山县还是全国先进典型呢。可见当时阿不来提他们,虽然那么艰苦,但是干劲冲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了,生活开始改变,变得越来越好。”阿不来提话锋一转,一脸欣慰神情。
   “所以现在80后、90后的孩子都不知道当年还有那么艰苦的岁月了。”米吉提在一旁听着,忽然感叹。
   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这个村子的身世。
   驻村工作队的到来,给这个沙漠里的村子增添了新的生机。第一批工作队来修路,打井;第二批工作队建起了750亩核桃树精品园。
   “我们的感恩发自内心。以前没有文化活动,我们好多年都没跳过舞了!我们希望这样的文化活动越多越好。”米吉提望着正在跳舞的年轻人,真诚地说。
   阿不来提也说:“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妇女们跳舞很正常,后来,村子里死气沉沉,直到工作队来了,才开始改变。你看我的两个孩子也在跳舞,我很赞成。我的孩子一个上了乌鲁木齐商业学校,三个上了初中,一个上了县职业高中。”看来作为村支部书记的他,更明白教育的意义。
   村里的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43岁的果海尔尼莎也说:“以前生活特别单调,女孩子思想僵化,真的有好多年没跳舞了。”
   漫长的20年,整整一代人,渐渐失去了歌舞的美好熏陶。
   不管怎样,这个村子开始改变了。
   一个帅气的中年人被一群村民围着,他是驻村干部艾则孜·阿塔吾拉,沉稳干练,知识渊博。他掌握了村民的心理,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琢磨怎么给他们做工作更通俗易懂,甚至具体到一个家庭,家庭成员有什么特长,对什么感兴趣。然后从建立三个合作社入手,让思想转化过来,再引领他们走向富裕。同时,他向村民讲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引导妇女如何培养子女,如何支持理解丈夫,如何打扮自己。
   工作队在村里举办80后、90后青年专场讲座,对农民开展致富培训、进行感恩教育,发挥村子里25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村里女人的面貌,就可以看见这个村子的改变。
   “我们刚来的时候,村里妇女有穿着拖鞋来开会的,还有面对墙壁蹲着不理我们的,脸都不抬。现在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妇女们已经穿得很鲜艳。”艾则孜说。
   工作队队长王纯夫用维吾尔语对村民们说的一句话,让村民们动容:“我们是走亲戚、找朋友来的!”
   工作队带来了都塔尔、热瓦甫、手鼓,送给村里最活跃的三个小伙子;带来的小花帽,每个驻村干部都有一顶。
   工作队是小家,村里是大家。工作队9个同志,放下身段,与百姓融为一体。“队长像带兵一样带我们,我们用细心、真心去感动村民。”长着一副笑模样的西仁江说。
   “深入交往后,感到村民很纯朴,而我们意识到信息封闭会造成村民的思想保守,便通过各种方式以及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生活,并通过点歌点舞这个平台与村民互动。我们驻村干部和村民相互点播,听到点歌,我们也和村民一样开心。”
   驻村干部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把脉。“我们不断挖掘每个人积极的一面,给村民们讲村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讲世界的发展,使他们从封闭状态里走出来。特别是妇女,已经把内心的面纱揭开,能够正常与人交往。”西仁江的眸子里闪着自信的光芒。
   村里正在发生着变化:村民们开始喜欢来看演出,喜欢参加活动,喜欢与工作队聊天。
   驻村干就从多个方面向她们灌输女性的美丽、坚强与伟大,果海尔尼莎就是他们选出的一位村里思想比较开明的妇女。我也看见另一个很美丽的女人正在给妇女们培训如何制作蛋糕,她们一起烤出了玉米蛋糕,拿来给我品尝。我尝了一口,很松软,很甜蜜。村里的妇女们学会了做这些小吃,她们的笑容也变得很甜蜜。会做这些点心,就可以自己开个家庭作坊增加生活收入,也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有她们熟悉的女人在前边引路,旁观的妇女们就能够更快地放下顾虑,背弃黑暗,走向有光的一面。
   我看见,这个搭着葡萄架的村落,摇曳着生机,人们的心里漾满了欢乐。
  

共 45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漠,风沙,沙尘暴让许多人感到恐惧。然而,在皮山,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那些村民们置身在篮球场里,仍然手拿国旗摇旗呐喊,那些冲在球场里的队员们,不受外界干扰,有序进行着传球,进球的拼搏。风沙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一种在为胜利助威的力量,在沙尘里舞蹈的小姑娘,更是一道无所畏惧的风景。工作队在村里举办80后、90后青年专场讲座,对农民开展致富培训、进行感恩教育,发挥村子里25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延期驻村的邢再汝,工作队的小伙子们,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将村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搞得红红火火,成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成为皮山美丽的歌咏……作品运笔娴熟,风格独特,欣赏,学习,特此推荐共赏。【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09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8-10-07 13:36:33
  作品从外界的恶劣环境,到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让一种不惧风沙,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气概跃然纸上。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你猜        2018-10-07 13:36:52
  感谢老师赐稿,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