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海的思念(小说 )
二零一五年圣诞,邀请省内外98名专家学者,包括校长、教师、博士生等,从11月21日开始建立微信群“勇气村”,共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上传叙事,对话展开讨论。海每日积极回复,梳理群中思维闪光点的阅读心理脉络,供大家深入思考打通内心血脉做参考。群讨论的焦点在彼此互动交流中,通过各抒己见,把碎片化的资源整合为各自心灵成长的整体。海转向前此积累的观点、感悟、思想方法和思维碰撞的梳理,用概念图的方式将群里的讨论逻辑化、可视化,推进叙事不断向深层次探源。
海向TATEAL成员昌洪、谢萍和陈君转达合作的邀请,并承诺把自己在TATEAL中的体验写成故事,与大家一起创造另一个学习空间。
每天,在日光融融中,海坐在窗前,沉浸在写作的思绪里。原初的体验似潮水一样涌来,透过交流空间建构和重构的无数视角,有序地绵长不断地汩汩地流向指端。海感觉到了表达的力量,感觉到纸上的词语不再是个人的呻吟,而是内心生命共在的话语。
十
大三英美文学课堂,海在授课。
图书馆,海在搜集资料。
宿舍,海挑灯到子夜。
十五年前,海是一个用心的教师。他痴迷于跨学科知识的对接,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英国诗人布莱克,用语言学理论分析诗歌,用神话学分析小说,用数理逻辑分析习语。有一年,一位学生选择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为题做毕业论文,外语系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指导。海二话没说就接了过来。罗素是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的摹状词理论的基础是数理逻辑分析。读过那位学生论文的初稿,海发现里面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甚明白,于是从图书馆借了几本数理逻辑方面的书来阅读。出生在五十年代的海,初高中是在“文攻武卫”中度过,尔后到农村插队三年,全部的数学知识除了小学的算数就是插队期间自学的初高中的代数。那一天借书回家,翻开《数理逻辑》教材的第一页,卷首寥寥数行导语,接下来就是一连串逻辑公式及其推导,整整一页,让海如陷九里云雾。他坐在桌前,从早到晚八个小时反复细读揣摩才渐渐地摸出门道,从云里雾里走出。那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最终并没有把摹状词理论讲清楚,而他毕业以后,海继续抱着数理逻辑苦读了两年,为后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基础。
把知识作为课堂的中心,远离了自己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难免会遇到一些充满痛苦和混乱的时刻。课堂里几十个人,智力不同,水平不同,无论教师怎样调整总难免有一些同学或跟不上或觉得浅显。当时,海有一个习惯,每个学期结束,就专门花十分钟收集学生书面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评价和对课堂的期望,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学生的反馈让人苦笑不得:新增的环节成了抱怨的焦点,删去的环节成了众人的希望。最难堪的经历发生在海初入职那年。写作课上,海开始讲多写少,学生提建议后改为讲少写多,改来改去只是在形式上,教材至上漠视学生情感的实质没有变。终于有一天学生爆发了。那天上课,铃声响了,海走进教室,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后来才知道,学生集体罢课。
海非常痛苦。在反思中熬过了多个夜晚,渐渐地意识到写作是一门实践课,相关的知识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体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他开始反思,书本知识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课堂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才能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快乐。在行里思、思里行的不断循环中体悟到,直面教学中的困境和痛苦,摒弃教材至上的权威崇拜,自己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自我和课堂,让教材、自我和学生在不断的调适中达到一种和谐。那以后,海开始以探索者的角度审视教科书。每上一门新课,先把市面上流行的相关教材买来通读比较,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选择编排,通过课堂检验,保留能够激发学生的篇目,删去学生反应冷淡的篇目。三五年下来,一本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编教材自然成形。90年代中期,海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校本教材《英国小说读本》,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编撰了英语诗歌读本,西方神话读本、英语思维读本、西方哲学读本等等,教学也因此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十一
午后阳光照在住院大楼西墙上,反光刺眼。
窗外,已是初夏的风景,高大笔直的水杉一片墨绿,树冠浓郁的香樟抽出了新叶,嫩黄与深绿融在一起,从五楼望去,一片诗意。
海睡了很久。
住院大楼的西墙吊着两个“蜘蛛人”在擦洗玻璃窗,真羡慕他们的年轻与活力。躺在病榻上,上午打了几小段字感到疲惫,整个中午一直在睡,下午醒了不愿睁开眼睛慵懒地躺着,连小胡跟海说话也只是用手势回应。
海知道,此刻是五月十四日,离自己的生日已经过了一个星期。
生日的第二天,海治疗肿瘤的靶象药物已经半量服用了六天,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于是在生日的第二天上了全量的靶象药。仅过一天副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开始是小腹部疼痛,然后延伸到整个腹部。傍晚,芳来查房,轻轻一按腹部立刻感到一阵恶心,只过了一会就呕吐起来,先是在床头,然后扑向卫生间。开始吐出来的白色的痰和胃液,然后吐了几口鲜血。芳查看了血的颜色判断是来自喉头放下心来。回到床上躺下,又一阵激烈的呕吐,开始时还是鲜红,后面的却是黑红色的血块。在场的人都看出来了,那是来自胃部,又是大出血!
在班的医护人员立刻忙碌起来,一面上心电监护仪和抢救药物,一面给旭和消化科打电话。七点旭从家里赶到医院,饭作了一半就扔给了雨。八点胃镜室准备完毕,一行五六个人高举着点滴液体推着窗床隆隆地进了胃镜室。海笑着对迎上来的护士说,不好意思,不到一个月三进宫了。护士说,我们这里五六进宫的也见过,你这点出血我们会很快处理好。
胃镜做了一个多小时。镜子下去时,海神智很清楚,闭上眼睛认真听着医护人员的对话。以前的胃镜都是消化科的应主任做的,这次还是他。镜子一下去,应主任就说:
“看,食道与上次复查一样,没有明显的静脉曲张。”
“对,很平滑。”护士说
“我们再看看胃壁。”
“也没看到大静脉的曲张。”
“注意胃壁那些一丝丝的黑影,那是毛细血管的渗出。准备##药物,五毫升,##药物,十毫升,注入冰水冲洗。”
“好。”配药师说,“##五毫升,##十毫升,加冰水。”
随后胃里感到一阵冰冷。
“你们看,冰水冲到哪里,那里的渗出就消失了。”
“毛细血管收缩了。”
“再看看胃底。”
“胃底没有食物残留,但有很多血迹。”
“用冰水把血迹冲洗干净,看看血迹背后的状态。”
“好。”
接着大量的冰水注入胃里。
“这里的静脉没有曲张。再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这里。”于是冰水如决堤。
“这几个地方都很好,看来出血的是毛细血管。”
“看来是靶象药物的副作用,不用太担心。不过胃底那四个红点,要特别注意。那是团状静脉曲张,如果这里出血,那可真没救了。赶快准备固化剂和组织液,先把这些隐患去掉。”
“好。”
配药师又是一阵忙碌,胃底涌上一股气,海呕吐起来。
“不要紧张。深呼吸,对,再深呼吸。”护士说。
深呼吸真是有效,海又平静下来。
手术完毕。胃镜从胸底、食道、喉咙和口腔里抽出来,海顿时感到轻松无比。医护人员说,今天他配合得特别好。海心里知道,他们的谈话让海重拾了信心。虽然出血后一切要重新开始,但海忘不掉生日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启示。
啊,生日,生日!未到时是望穿秋水的等待,过去之后是如获至宝的怀念。
海在向朋友们倾诉痛苦的经历的时候,背景中一直是对生日甜甜的回忆和更多的期盼。如果没有这美好的回忆和期盼,我们如何能忍受现实的冰冷、尖刻和窒息?我们如何承担将骨感与丰满联系在一起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因为母亲,海相信奇迹。海的一生,都在见证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