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望夏节和“河南瓠子”的来历(散文·家园)
以前有河南“瓠子”之说,形容河南人靠不住,不守信用。对于瓠子,我认为就是家用葫芦瓢的原料葫芦,后来百度了一下,并不是这样的,瓠子是葫芦科里的一种,圆柱状,而葫芦大家都知道是圆形的。瓠子的名称很多,什么“甘瓠、甜瓠、瓠瓜、净街槌、长瓠、扁蒲”等因其形状和味道而得名。而河南瓠子完全是音意而成,并不沾边的瓠子竟因为和一种叫做“盘瓠”的畜狗有一字相同,而成为“河南瓠子”的象征。
六月六望夏节的由来是和一种叫做“盘瓠”的畜狗有关,古代传说中的高辛帝有难时,许下口愿:有谁能够斩下作乱的将军戎吴,就把公主许配与他,没想到自己养的畜狗“盘瓠”咬下戎吴的首级献于高辛帝,高辛帝无奈只得信守诺言把女儿嫁给盘瓠,后来结秦晋之好的姻亲之间,以盘瓠为坚守诚信的象征,所以在六月六望夏节女婿去看岳父岳母时,除了礼品以外,还要带上瓠子以象征永结良缘,不失秦晋。而瓠子也成了河南男子的别名“河南瓠子”。但这其中蕴含着贬义成分。
每年麦收过后会有一段闲暇时间,这时秋苗尚小,正要壮苗。而河洛一带的气候,总会有一阵缺雨的日子,玉米苗飘摇在麦茬垄里,总是那么弱小,不见长个,老农解释说秋苗蹲蹲苗长的壮实,而小苗的确不可长的过快,必须先扎好根以备拔节。
秋苗扎根蹲苗时,也是农人短暂的闲暇时节,夏粮经过精心晾晒收到屋里,农人把这到手的粮食视若珍宝,晾晒时无论正午太阳如何暴烈,阵雨如何迅猛,浴风雨,炙烈日,终于要真正入仓,入仓的那天满天无云,正午最热的时候开始收粮入仓,家里的粮屯早已备好,大人们忙着收粮,小孩撑着口袋,一口袋装满后背进屋子倒入粮屯,麦子还是滚烫的,这有个道理,老人们说正午收的粮食乘着热劲可以不生虫子的。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有效的,因为第二年麦子吃到屯底时,总是黑乎乎满屯底的“麦牛子”乱爬,但第二年照常这样屯麦,这种传统的办法一直延续着。
望夏节前除了颗粒归仓外,因为进入盛夏,下雨天多,还要晾晒家里的被褥,衣服,书籍,老辈人说六月六这一天晾晒的衣服被褥书籍不会发霉生虫,以前到了这一天院子里总是扯上绳子满院子都是衣服被褥。
俗话说:“打完场,乖瞧娘。”新婿旧婿携妻带“夏礼”看望岳父母,谓之“望夏”。“望夏节”还叫“炒面节”、“闺女节”。这一天,娘家人要把新婚(一般指结婚第一年)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话说:“六月六,接大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大姑是指年长的妇女回家望夏,这里意义就不仅仅“乖瞧娘”了,更重要的是下半年的农事安排要和爹娘商量。所以望夏节新婿旧婿去老丈人家比过年节还要齐整。而年轻夫妻不要忘了在礼品上放两个瓠子,不忘俗念。
新婿老婿都会磨一场新麦,用新面炸麻糖,蒸白馍,家里宽裕的还会割点肉,六月六望夏节这天,新女婿,老女婿,新媳妇,老婆子,侩上麻糖篮,掂上肉,回娘家望夏,女人们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叽叽咋咋总也说不完,新老女婿们要向老丈人汇报夏粮的收成如何,秋粮的长势咋样,然后论论农桑,计划一下农事的安排,其实望夏节也是一年农事的家庭会议。
更重要的是,一年过去一半了,亲戚间不容易有了短暂的空闲日子,互相走动一下,热和热和,增进亲情。农家日子一般都很忙碌,也安排的紧,抽点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