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散文)
十月三日,游过新安江后,我从深渡向徽州古城方向前行,深渡已经处于安徽和浙江的省界,前行二百多公里就是杭州,距离中国的经济最繁荣的中心地带已经不远了。按照行程安排,没有时间到那里去,为这次出行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这里是山区,沿途道路崎岖,弯道一个连着一个。刚刚在新安江放松而散漫的心情又收了回来。沿途看着渐渐被车子甩在后面满山的竹,煞是好看,却一刻也不敢放松。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来到了徽州古城。这是我出行计划的第二站,它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中心。到达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左右,景区位于闹市区,游人很多,车辆拥挤,虽然交警在竭力疏导,进城三公里的路还是走了一个多小时。
徽州古城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它处在一个不大的山间盆地之中,周围青山环峙,秀峰叠翠。无论是民居、牌坊还是雕刻、壁画,都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造诣。它不同于丽江、平遥、阆中等其他古城,徽州古城有它的特别之处,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诗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它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之大成。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髓。上承徽文化之神韵,下创徽派建筑之精华,叹为观止。
我停好车后,延着古城墙向古城门走去,眼前的古城墙保存完好,可以和西安的古城墙相媲美,只是小了许多。远远就看见古香古色的城墙上写着“梦里徽州”几个红色大字。这里就是山水徽州,人文古城,伫立在古城墙下,内心有些激动!悠悠徽州情,追忆千年梦。这是我多年一直盼望的地方。
斑驳的门楼上刻着“徽州”两字,墙垛之上,有双层飞檐的木制楼阁,名为“仁和楼,”城楼精雕细刻,巍巍宽阔。走进城内,迎面是南谯楼,它是古代夜间报时的地方。始建于隋末,为徽州府的正门门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虽历经风雨,但古风依旧。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不远处是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两座樵楼咫尺相望,立于府衙周围。
经过南樵楼,面前是一个广场,广场正中就是州衙。我走进府衙,穿过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等组群,认真地听着导游讲解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它是古徽州标志性建筑,也是历史上这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徽州众多传统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庄严肃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在这里,我还领略了陈设的徽州雕刻,其技艺高雅。看到了徽墨、歙砚,了解了一些文化知识,也了解了过去官府行政运行情况。
从徽州府衙走出,走过东樵楼,就到了“许国牌坊,”这座牌坊是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为旌表大学士许国衣锦还乡时而立。他曾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牌坊呈口字形,四面八柱,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俗称八脚牌楼,又名“大学士坊,”在我国仅此一例,是全国最大的牌坊。
眼前的牌坊虽经近千年的风雨,色泽斑乌陈旧,但处处皆是雕饰镂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雕刻有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图绘间的鹤翔鹿鸣,也各带有其深意,像一幅“龙庭舞鹰,”暗喻武英殿学士的地位,可见当时工匠的独具匠心,体现出了徽派石雕独特的境界和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
参观完许国牌坊,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上,感觉千年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错落的马头墙,将刷白的民房勾出仿若山峦的层次,慢慢向前展开,那粉墙黛瓦,街贯巷连,仿若一幅黑白色调的水墨画展现在面前。行在其中,犹如在细细品味着一杯香茗,清新而又意蕴悠长。
来到斗山街,这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远古街道。沿着曲折蜿蜒的小巷走下去,看到层层叠叠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这里没有店铺,没有餐馆,更没有小商贩的骚扰。窄窄的巷子两侧都是深宅大院,但门开得很小,并不张扬,却又在多处细节中透露出当年风采,特别是门楼上精美的石雕透出主人贵胄身份。
在这古朴幽静古香古色的街巷里,我感觉安静了许多,仿佛穿越了久远的历史,沐浴在古时的时光中。只见高大的粉墙经过岁月的侵蚀,变成了灰白,墙面斑驳,在深秋的斜阳光下,层次感更加鲜明,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柔和的光芒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是最迷人的景色,弥漫着历史的沧桑。古城徽文化的古韵,如灵魂穿透到脑海里,让人流连忘返。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努力去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历史悠悠,又埋藏了多少徽州人的忧伤。
走出斗山街,思绪还没有走出,已到了徽剧纪念馆,在这里我了解了徽班对中国戏曲历史的影响。在清代时期,乾隆皇帝特别喜爱戏剧,1790年,他八十大寿,特召三庆徽班进京演出,祝寿演出规模盛大,引起轰动。后四喜、春台、和春三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在京期间,它们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促成了京剧的产生。“四大徽班”进京,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大事,开启了中国戏曲的新篇章,把徽剧推向顶峰。
和徽剧纪念馆相邻的是黄宾虹纪念馆,这里馆藏文物众多,主要是黄宾虹晚期作品,以及林散之、张仃等名人墨迹。黄宾虹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山水画一代宗师,他所代表的新安画派,产生于明清时期,他们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在这里我看到了新安江画派的山水画的深厚,他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开创了一代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
后又随着导游的脚步,来到被誉为江南第一水街的渔梁街。古街在唐朝就形成街市,它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称渔鳞街。街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
拾级而下,就到了横截练江之中渔梁坝。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交通要地。街衢、水埠和码头仍是旧风貌;旧式店号、庄号依然依稀可辨。和江上划水而行的几艘画舫、白墙黛瓦的老房子,勾勒出了渔梁独有的神韵。一切显得恬静平淡,就像一位迟暮的美人,千百年来,一直在细数着来往人的脚步,编织着古城幽远的故事。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天然的清静和安详,体会到了舒适平和的松弛与自由。身处此地,体会文明的奥妙,享受这份宁静,不负此行。体味历史的体温和曾经的辉煌与屈辱,荣辱与兴衰的尘烟,成为历史故事。正如繁华谢去的古徽州,红尘褪去,宁静安详。这就是最真实的自己,也是真实的徽州,是最质朴的人生驿站。
我站在这水路码头,依稀仿佛看到了徽商出行的脚步。过去徽州地少人密,造成他们深刻的危机意识,外出经商者众多,有“人家十户九为商,”“徽商遍天下”之说。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造成了徽州人富甲天下的鼎盛,雄霸中国商界将近500年,“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现在江浙一带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促进了我国商品走向世界,也是徽商精神的延续和继承。
历史苍老了它的容颜,岁月增添了它的内涵,浓郁的文化气息更增添了历史的凝重。“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一句千古绝唱,道尽了千百年来,无数人对于徽州的一往情深。“徽”字本意就是善、美之意。如果没有去过,你根本体会不到那里的浓浓古韵与诗情画意。牵手徽州,寻一座古城,赏它一世繁华,留恋一派流尘,赞叹曾经的辉煌。短暂的旅程,已经在这里留下了最美的眷恋。徽州古城就像一曲古风音乐,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当你厌倦了都市的喧闹,在这里就会感受到心灵久违的宁静。
几年来,我相续游览了中国的四大古城的三个古城,发现古城的发展和延续,都和商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晋商的崛起为平遥古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茶马古道的千年延续,促生了丽江古城的灿烂多彩。天府之国的丰富财富,使阆中古城一直在历史发展中光芒四射。而徽州古城则是徽商的产生地,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个个古城的形成,比较其他三个古城而言,徽州不仅有经济的繁荣,更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旅行虽短,但我了解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
在这里,我更感受到了古徽州人的教育观这种理念影响深远,他们普遍把培养子弟读书视为修身、齐家第一要紧的事情。他们不惜资,力必择方正饱学之士。“诲其子必千里求师,”造就了几百年里“儒风独茂。”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许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蝉联,朱紫盈门。
良好的教育,使这一片土地上,人才辈出。近代就产生了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胡适;还有学养渊博,擅画山水,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白手起家的典范,富可敌国,中国历史上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等。在古代形成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为代表的学派新安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
徽州之行,这是一次文化之旅,领猎美景的同时,真正感觉了我们思想文化的博大,感觉了我们的文明深远,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徽州之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