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诗词古韵 >> 【古韵今弹】释迦牟尼佛颂 第五章(下) 长篇叙述诗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释迦牟尼佛颂 第五章(下) 长篇叙述诗 ——释迦牟尼佛颂 第五章(下) 传道(原创 新韵)


作者:渤海渔翁 布衣,27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64发表时间:2018-10-22 10:38:33
摘要: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令人尊仰。余拜读弘一佛堂敬印《释迦牟尼佛传》油然而生创作偈颂之念,遂以歌行咏之,自2015年12月12日至2016年7月18日,逾八个月之久,勉成此篇,编列七章,计有1872韵。至此举国上下宏倡建立文化自信之际,今稍作订正,愿借《江山文学》与四海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共勉!

八、
  
   弘法传道布甘霖,故国广度有缘人。
   时光荏苒似水流,朝去暮来换星辰。
   归乡百日还精舍,为拓福田力奔波。
   往返祇园竹林间,救世济民施恩泽。
   冬春率众去化缘,雨夏安居静修禅。
   数年辛勤育桃李,馨香远播善信欢。
  
   一日佛陀心潮起,父王病危迅知悉。
   遂率释迦众眷属,急忙登程赴京畿。
   九十三岁净饭王,喜见爱子心欢畅。
   坦对无常含笑去,酣然诀别无怅悢。
   送葬路上哭声喧,孝子贤孙同抬棺。
   出家不忘父母恩,佛陀情义重如山!
  
   王上驾崩国无主,满城臣民痛哀哭。
   摩诃那摩受推戴,临危统领释迦族。
   身为王子和大将,英武贤明乃栋梁。
   虽非嫡嗣德望重,自当摄政掌朝堂。
   佛陀遂愿得心安,率领弟子别故园。
   尼拘陀林暂居留,犹虑厄运来相煎!
  
   摩诃波阇波提姨,崇仰佛法念新奇。
   率领族中五百女,皈依欲做比丘尼。
   为因诸佛戒律明,女人出家不可行。
   佛陀碍难违旧制,断然坚拒众娉婷。
   三度求恳梦难圆,信女遇挫志更坚。
   尽皆落发披袈裟,誓死受戒入僧团。
  
   那摩提犍尼精舍,偶遇阿难大尊者。
   王妃哭诉表心志,拜求施救解困厄。
   尊者泫然动恻隐,遂兴无畏侠义心。
   直言不讳谏佛陀,莫负姨母抚育恩:
   教中男女本无别,师尊不当再推却。
   应怜虔诚向佛意,不使信女空悲切!
  
   众缘共业命相连,天道循环理自然。
   世无常住不坏法,释门从此纳婵娟。
   英雄难过美人关,色欲魔力广无边。
   学佛修道须自持,梵行不净堕深渊。
   为保尼僧净无瑕,佛陀颁行八敬法。
   虔诚秉执尽行寿,出泥莲花自潇洒。
  
   寂寞耶输陀罗妃,久欲修道辞宫闱。
   喜闻释门纳尼僧,亦落青丝相追随。
   佛陀面对心泰然,古井不波自安澜。
   昨为夫妻今师徒,如释重负得万全。
   佛家三宝堪称奇,又添婵娟比丘尼。
   众生平等本无差,一样涅磐证菩提!
  
   真空妙有演大千,闻教开悟可登仙。
   人赴净土得安乐,娑婆谁不羡西天!
   佛法广布洒甘霖,善男信女仰释尊。
   海纳百川虽浩瀚,泥沙俱下失洁纯。
   若无规矩来权衡,方圆怎能描画成。
   为保僧尼言行端,佛陀更将戒律增。
  
   皈依三宝入释门,五戒十善须遵循。
   优婆塞和优婆夷,八关斋戒保贞纯。
   年少沙弥沙弥尼,躬行十戒立根基。
   僧尼均受具足戒,终身奉行不抛离。
   经论妙谛传天下,更赖律仪护正法。
   普度众生登彼岸,西天净土享幽雅!
  
   九
   善慧高居兜率宫,为救娑婆下天庭。
   妙德投胎趁月夜,蓝园降诞显峥嵘。
   二十九岁披袈裟,穴居深山度年华。
   苦修六年成大道,普度众生走天涯。
   初转法轮鹿野苑,释教三宝得俱全。
   四十五年行教化,恒河两岸绽青莲。
  
   佛陀智慧广无边,法门八万四千般。
   观机逗教尽善巧,弘法布道慈为先。
   口若悬河妙语倾,舌灿莲花馨香浓。
   葵花向阳众望归,海纳百川气势弘。
   十大弟子彰盛名,千人僧团常随行。
   门下领有徒数万,善男信女遍寰中。
  
   创业艰难路坎坷,名高招嫉起风波。
   提婆达多兴妄念,为夺尊位害佛陀。
   起先收买八恶徒,潜行刺杀入石窟。
   此后埋伏耆阇山,欲用滚石将佛除。
   邪不压正难如意,暗中又出恶毒计。
   复驱狂象行屠戮,丧心病狂逞暴戾。
  
   谋杀佛陀空徒劳,提婆达多恨难消。
   气恼频婆娑罗王,护持佛教气势豪。
   蛊惑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囚家慈。
   伤天害理造罪孽,狼狈为奸恣营私。
   凭仗新王威权重,恃宠自将令来行。
   强逼佛陀让尊位,身犯五逆堕幽冥。
  
   风云变幻本无常,旦夕祸福难料想。
   种下恶因得恶果,报应到来自不爽。
   释迦族人乃龙种,金枝玉叶天下倾。
   波斯匿王慕高洁,欲结秦晋求娉婷。
   强国联姻本无差,犹如锦上更添花。
   岂料宗女惜血统,不肯屈尊嫁他家。
  
   邻邦憍萨弥罗国,兵强马壮势磅礴。
   虽惜宗女高贵身,又恐惹祸起兵戈。
   摩诃那摩献奇计,自称有仆名末利。
   生就闭月羞花貌,冒名顶替可除弊。
   波斯匿王娶美女,不知底细心欢喜。
   册封宫中第一妃,恩宠备至人罕匹。
  
   末利生男名琉璃,为缘母贵立太子。
   八岁省亲赴妙德,欲学射术酬壮志。
   天真无邪稚龄童,怎解世俗势利情。
   经堂游玩遭鄙夷,发誓登基定屠城。
   日月轮回催人长,太子篡位自为王。
   兴兵攻伐释迦族,杀气腾腾逞强梁。
  
   共业果报已成熟,纵是神仙难相护。
   佛陀洞晓个中情,深忧故国遭屠戮。
   为熄战火尽人事,只身犯险将兵止。
   三拦不谐无奈何,黯然引退空切齿。
   虎狼之师如潮涌,团团围定妙德城。
   暴虐无道琉璃王,催动三军攻杀凶。
  
   神通广大目犍连,乍闻凶讯心如煎。
   欲救族人脱困厄,赴汤蹈火入城垣。
   持钵收纳五百众,腾云驾雾出火坑。
   归来尽皆化血水,水中捞月一场空。
   国破家亡事可鉴,全为欺骗与傲慢。
   宿世业报各有别,求福得福靠仁善。
  
   岁月如流了无痕,人间兴亡化烟云。
   一年一度春风来,物换星移景色新。
   弘法布道日久长,佛陀应身两鬓苍。
   为救众生行教化,犹然四海苦奔忙。
   八十自度近涅磐,古井不波心安然。
   聚徒遮婆罗塔下,再开金口说因缘。
  
   注:①优波迦:佛陀成道之后,遂怀着一颗救济众生的大悲心,向鹿野苑的方向走去。在途中,佛陀遇到一个名叫优波迦的求道者。待佛陀经过他身边的时候,便跪下来问:“我叫优波迦。您是谁?您怎么长得有如此好相?您是以什么为宗?您的老师是谁?”佛陀慈和地告诉他:“我的宗没有什么师承,我是自己觉悟来的妙法。我已经是成就佛陀大道的人,我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我所以燃起正觉智慧的光明,乃是顺乎自然而来破除众生愚痴的黑暗。我此刻要往鹿野苑去说第一次佛法。”优波迦听完佛陀的话,连声赞叹,并约定将来一定要做佛陀的弟子。
   ②五比丘:佛教典籍中所记载最早出家的五位佛弟子: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他们原为释迦牟尼佛之父净饭王派遣随侍释迦修道的臣仆,因见释迦放弃苦行,舍之而去。释迦成道后,首次于鹿野苑为他们说法,禅说四圣谛等。于是这五人出家,从此便有了最初的五比丘和比丘僧团。
   ③耶舍(梵文名Yasa),又译为耶输陀,也称智度耶舍,佛陀弟子。是僧团中第六名比丘,第七位阿罗汉。耶舍,意思是上伞、宝盖。因他出生时,天上自然出现宝伞,因此而名。耶舍是波罗奈国迦尸尸城的俱梨迦长者之子,自幼早慧,生活豪华奢侈,住三时宫殿,却希望拥有清净的生活。在缚啰迦河边,佛陀曾为耶舍说法,讲解布施、持戒之理。之后耶舍出家,引领他四位朋友加入僧团。之后,又引领他五十位朋友出家。智度耶舍之父为耶输伽父(即俱梨迦长者),是佛教史上归依三宝的第一位居士(优婆塞),其母则是第一位女居士(优婆夷)。
   ④三迦叶指佛弟子优楼频螺迦叶(即大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迦叶是姓,三人皆以所住地名为名。伽耶城、优楼频螺聚落皆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的西方;“那提”是河流之意,即因住在流经伽耶城东的尼连禅河旁,故得斯名。三人初属事火外道(俗称“祆教”),在尼连禅河西岸建有祭所。大哥是频婆娑罗国王的老师,带领五百弟子,其两名弟弟则分别带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三迦叶闻佛说法,遂与千位弟子改宗佛教,成为阿罗汉。佛经中常见的佛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中的千人,即指此一千弟子。
   ⑤频婆娑罗王与竹林精舍:频婆娑罗王 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 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之时,他被太子阿阇世幽禁,在牢房中证得三果阿那含,成为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缘起。
   ⑥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均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童第一。二人起初拜在删阇耶名下修道,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但在删阇耶那里学习不久,就感到删阇耶的学问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两人就决定离开删阇耶,另外创立一个学团,招收弟子。他们傲然的以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俩更有智能的人,再也没有人够资格做他俩的老师。后经佛陀弟子阿舍婆誓引荐,改拜佛陀为师,终成正果。
   ⑦须达长者和祇园精舍:祇园精舍是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在中印度憍萨罗舍卫城南方。相当于今尼泊尔南境,近于拉波提河南岸之塞赫特马赫特,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祇树指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的园林,给孤独是舍卫城的长者,即波斯匿王的主藏吏须达的别号。此精舍的土地原是祇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欲购其地以建精舍献予佛陀,乃依太子所提条件,以金钱布满园中之地,太子感其诚心,遂施园中所有林木,两人合建精舍,故名祇树给孤独园。
   ⑧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由于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将位于首都舍卫城的林园卖给孤独长者,须达长者在那里建筑精舍供养佛陀,这件事令波斯匿王对于佛陀的威德感到很好奇,就率领群臣拜访住在祗园精舍的佛陀。
   波斯匿王一来到精舍,就以一国之君的姿态,傲慢地问道:“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这是不会错的,只是我十分不解,许多修行者在深山丛林之中长住数十年,直至衰老之年尚且不能觉悟,为何你这般年轻就能证得正觉呢?”
   佛陀祥和而坚定的答道:“大王!大多数人都蔑视年轻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世间上有四事不可轻视: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龙;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轻的僧侣。王子虽然年幼,将来也是一国之君;小龙虽小,及至长大,可以翻云覆雨;星星之火,则可燎原。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抱有救度众生的弘愿与精神,不分贵贱老幼,都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在真理及觉悟者之前,或轻视,或恶口,将招致重罪,必须深切痛悔,才能忏除罪障。”
   波斯匿王一向暴恶无信,为所欲为,从来不曾有人敢向他直心谏言。此刻,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佛陀沈默一会,向波斯匿王说道:“为王者,要爱民如子,宽大待人,切莫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要济弱扶贫,要安慰烦恼的人。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听信阿谀的言词。要为人民谋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来为王者效劳。”佛陀的法语,像阳光似的破除波斯匿王愚暗的心,从此,波斯匿王对佛陀生起了恭敬纯真的信仰。
   ⑨提婆达多: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阿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盘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又据《十诵律》卷四、卷三十六载,五法为尽形寿受着衲衣、尽形寿受乞食之法、尽形寿受一食之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其他有关法义解释等,提婆亦倡其异说。因破环僧团犯五逆罪下地狱,后改邪归正,修成正果。
   ⑩迦毗罗卫国灭亡:琉璃太子年及八岁,奉父命至迦毗罗城摩诃男处学射术。时值城中诸释种造新讲堂,欲请佛前来接受供养。是时琉璃太子率五百童子至彼讲堂,升师子座,诸释种见之,辱骂其为婢女所生,并将其逐出门外。太子衔恨在心,誓志复仇。即王位后,领兵大举进攻迦毗罗城。途中,遇佛坐于枯树下。佛告以“亲族之荫故胜外人”,琉璃王乃遣兵折返。后受好苦梵志子之惑,再度举兵入侵迦毗罗城。目犍连告佛,欲以神力阻止王伐。时,佛告以释种宿缘实不可免云云。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的话后,他虽然知道这是事实,但他又想到他的神通,他要以神通来营救城中的人民。琉璃王用百万大军围困迦毗罗围城,水泄不通,什么人都无法通行。唯有目犍连能用神通腾空飞入城中。目犍连进入城内,在释迦族中找了五百位优秀的人,他升空用钵把他们摄装起来,再由空中飞出。出城后,到了平安地带,目犍连打开手中捧着的钵,想放出五百位释迦族人,哪知不看则已,一看之下,目犍连大惊起来,原来钵中藏着的五百人都化为血水了!目犍连尊者到这时候,才完全觉悟到佛陀所说的因果法则不可违背,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
   琉璃王入城后,鏖杀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其实没有那么多人),血流成河。王又选五百端正释女为妾,彼等抵死不屈。王嗔恚,悉数切断彼等手足埋于深坑中。返舍卫城后,又杀害祇陀太子。佛陀见此惨状,率诸比丘至迦毗罗城,为五百释女说法,皆令得法眼净生于天上。并再往舍卫城,预言琉璃王及其兵众将于七日后灭尽。至第七日,王领诸兵众及诸婇女往阿脂罗河娱乐,夜半骤起狂风暴雨,悉为大水淹没。王死,入阿鼻地狱,其宫殿亦为天火所烧毁云。
  
  
  
  
   ——于2016年6月27日编订!
   ——于2018年10月13日修订!
  
  
  
  
  
  
  
  
  

共 53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组诗说的是佛陀度法后处理的一些家事:父亲去世和自己的姨娘和妻子等五百多女眷都自愿加入佛门,做了他的徒弟,为此他为佛门做了一些规矩。第九章写佛陀怎样去处理一些对自己的伤害和对自己国家面临的伤害,诗歌情节跌宕起伏,有感情上细微之处,也有把握大事件概括能力,对文字把握很得当,不做过多的评价,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好文。【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8-10-22 10:42:08
  看完释迦摩尼的一生我却自然而然地想起后主李煜,他们同在精神领域取得成就,令后人祭奠,其实他们何尝又不是另一件事情上的懦弱和无能啊?世上哪有两全法,能建国能修身?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2 楼        文友:渤海渔翁        2018-10-22 16:59:41
  谢谢老师鼓励支持!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