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官场上的方与圆(随笔)
先列出一个等式:□+○=0,即“方”加“圆”等于零。
这是从古代官场上总结出来的一个定理。方,代表着人的个性,人的才能,一个人,要有一番作为,要干一番事业,必须是方型的,必须棱角分明。方型,是事业的基石,也是构筑国家大厦的基石。古代的封建帝王,在与人逐鹿,争夺天下的时候,需要的是人才,其手下的人,这时都是方型的。但作为帝王,几乎个个是“寡人有疾”,他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他们喜欢人才,更喜欢奴才。在没有取得政权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人才,一旦取得了政权,他们需要的是奴才。所以,那些为新王朝的建成而立下汗马上功劳的能臣猛将们,面对着取得政权后的歌舞升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磨掉自己的棱角,使自己变得光滑圆润,由方型转变为圆型。一个人一旦经过了由“方”到“圆”的转换,就再也难有什么作为了,他在社会上的存在价值,也就等于零了。
刘邦取得了天下,建立起了大汉王朝,他和他的臣僚们都沉湎于享乐之中,但有一个人却兢兢业业,这个人就是宰相萧何,萧何不仅勤于理政,而且为官清廉,在所有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都得到了重赏重封的情况下,他只选择了一些薄瘠的土地作为自己的私田。萧何做官的名声越来越好,这就遭来了别人的嫉恨,其中就有皇帝刘邦。皇帝的嫉恨,意味着他的灭顶之灾,于是,萧何急忙采取补救措施,他的措施就是把自己的棱角磨平,由方型向圆型转变。他的做法虽然令人匪夷所思,但确实有效管用:他自毁名声,往自己的脑袋上扣屎盆——他指使自己的家人抢占老百姓的田地,一时间弄得民怨沸腾,控告他的信函一封接着一封飞到刘邦的手中,而此时的刘邦乐了,他不但不治萧何的罪,萧何的官位更加牢固了。
与萧何同为汉代开国元勋的韩信,却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这是因为他没有完成由方到圆的转变。韩信,与萧何、张良被同称为韩代的三杰,是刘邦翘起拇指称赞的三个首功人物之一,然而,他不懂得做官之术,就是圆通之术,他自恃其才,锋芒太露。
《三国演义》里有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邦与韩信也有过二人“论英雄”。论到带兵打仗的本事,韩信说刘邦能带十万人,而他自己,“多多益善”,那意思是天下人马都归入他的麾下也不为多。刘邦听了这话,心里怎能舒服?他太不懂得打工的与老板的关系了,他一味地向老板讨要工价,该得的,就当之无愧,他最后掉脑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韩信的毛病,就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了,他的军事才能在天下未定时使刘邦安心,在天下已定时使刘邦不放心。他向刘邦讨来的楚王的位置,不久就被刘邦夺了回去,以后对他的权力一夺再夺,最后只剩下一顶侯爵的空帽子,可刘邦对他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的才能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士兵到了他的手里,就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万一他动起歪心思来,那还了得!所以,刘邦最后还是借萧何的手,把他杀了。
除了萧何,还有一个比萧何更会做官的,这就是唐代的郭子仪,司马光说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而他做官的诀窍,就是磨光自己,损其方而成其圆。
那个创造了大唐盛世的英明皇帝李隆基,在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后,就一头倒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与自己爱妃杨玉环整天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这时的郭子仪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力挽狂澜,扭转了大唐王朝一溃千里的败势,成为支撑大唐江山的中流砥柱。以后,他又在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的过程中屡建奇功。难怪傲视天下,唯我独尊的皇帝也不得不感激涕零地说:“我家的江山,是你老郭给的啊!”然而,使郭子仪终善其身的,还是他的圆滑其表,韬光养晦的做官之道。历史大书特书,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他家的院子大门总是开着的,路过的人,谁都可以向这个显贵人家望上一眼,甚至可以到院子转一转,人们在院子里看到什么?人们看到了声势显赫的郭子仪,短衫褐裤,在为自己的家眷理头梳发,俨然就是一个大宅男。“宅男”,在今天的女人眼里,并不是什么坏的形象,但在过去的爷们儿的眼里,可是一个“废品男人”,世界上有谁会疑虑、嫉妒一个“废品男人”呢?这个形象,连他的儿子都看不下去了,然而,郭子仪正是要把这个样子展示给各种各样的眼球:这是世人的眼球,这是对世态炎凉,利益得失,充满了敏感神经的眼球,这些眼球有寒冷的,有炽热的,有静止的,有跳动的,不论是寒冷的,炽热的,静止的,跳动的,有时都是伤人的利器!
现在的权力体系,已经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用皇家大幕遮挡和包裹的封建舞台,手中握有各种权力的人,都是国家和社会的公职人员,他们的权力,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也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他们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方方正正地做人,成为国家大厦的方砖和基石,然而我们看到,有一些人仍然是圆型的,也就是说,权力是方的,而一些人却是圆的。使他们变圆的,是利益的碰撞,欲望的抵磨,人际关系的融通,他们成了圆圆的鹅卵石。
方方正正的权力,与圆圆的自我相叠合,我们仍然会看到上面的那个等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