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秋之韵”征文】秋游烟囱山(散文)
烟囱山矗立在老城西、苏子河的南岸,山顶耸立一块巨石,酷似东北农村民居旁所特有的烟筒,因此得名,烟囱山满语的意思是呼兰哈达。
早上我和同事乘车来到了小李村村口。站在公路上放眼望去,那状如烟筒的巨石,在蓝天和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壮观。
不多时,新宾文联崔主席及新宾作协徐主席等一行人也驱车来到这里,大家开车继续前行,到了村头,把车子停放好,我们背好行囊开始徒步登山。
秋风送爽,空气中不时地飘来淡淡的香味,抬头观望,稻田边有几棵山里红树,满树的山里红像一颗颗红玛瑙悬于枝头。路边一棵古树格外引人注目,它昂首云天,树冠相叠,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就好像一位年过花甲而又精神矍铄的老人。
一边前行,一边聆听徐主席娓娓道来动听的故事:烟囱山主峰海拔高度为814米,是满族崛起的地方。永陵背靠如龙般逶迤的启运山,面向常为烟云笼罩的烟筒山,被风水先生誉为绝佳宝地。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从这里走出大山,兵进辽沈的。清朝时,被称为圣山的烟囱山屯围封山,是不允许老百姓进入的。清朝的几位皇帝不畏山高路远、地势巍峨、峰峦险峻前来烟囱山顶朝拜。后来解除封山,一位年迈的老母亲一心想到这里朝拜烟囱山,家中五个孝顺的儿女,轮番背着老母亲来到这里,实现了这位老母亲的心愿。
继续前行,路面变得狭窄,坡度逐渐增加,山路两旁树木相互掩映,一枚枚树叶就像可爱的黄蝴蝶,慢慢地飘落着飞舞着。远远地望见了一棵枫树,就像一团火。走进细看,那些红叶有九个角,虽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显得那么闲适、淡定,仿佛要用生命里最后的色彩点燃人们的希望,鼓励人们去努力、去拼搏!怎肯错过这样的美景,按动手机“咔咔”,留下人枫相依的倩影。此刻,风吹树木发出的“沙沙”声,枝头上、树林中小鸟的“啾啾”声,加上我们的欢笑声,汇成了一支合奏曲,在上空久久地飘荡着……
到了半山腰的一个岔路口,我们兵分几路,从不同的方向登山。有的沿着斜坡下去,登上另一个斜坡;有的迂回选择地势较为平缓的羊肠小路走。单老师出生在大山里,虽已年过半百,可他身轻如燕身手敏捷,不停地在前方探路,然后再返回来,在险要地带利用木棍拉我们过去。有时实在太难走了,走在后面的人还要推前面的人一把。这样前拉后推着,我们征服了几处陡峭之地,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我们一直咬牙坚持着,不曾放弃登上山顶的决心!
不过令人心惊胆战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在经过一处险峻地带,马老师一手抓紧单老师递过去的木棍,一手攀附着陡峭的山体,由于身体重,脚下没有踩实,握着木棍的手不得不松开,接着整个身体顺着山体下滑了十多米远。这时的单老师,如蜘蛛侠一般,沿着峭壁飞奔下去,几步就跑到马老师身边。好在有惊无险,厚厚的落叶保护了马老师,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经过了“南天门”、“仙人洞”,登上了最高峰。站在山顶,俯视永陵,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苏子河如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闪着波光粼粼的银光。苏子河北岸楼房幢幢、工厂林立,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荣的景象。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走到了酷似烟囱的巨石边。面对着这高30米、直径5米的“烟囱”巨石,我的内心油然而生出敬意。
这千百年来始终如一的“烟囱”巨石,给了我几多诗意的遐思。如果我们能够从中读出“烟囱”巨石曾经的千古沧桑,听懂“烟囱”巨石久远的悠古回声,感受到“烟囱”巨石的灵魂所在,那我们就能够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了。
这块“烟囱”巨石拔地而起,将“竞争”二字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我的眼里,它不单是一个绝美的景观,它身上的那种高昂向上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它让我懂得了,在人生大舞台上要尽情演绎,做最精彩、最出众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