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读雾都蓉儿的《归宿》(赏析)
●读鞠通的《照》
照
文/鞠通
午后,小狗和娃娃卧在一起
阳光透进窗户
咔哒,按了一下快门
2018.10.23
世人普遍有优越心理,认为人比动物干净,人不会传染病给动物,动物只会传染病给人,这是文化蔑视在物种间的表现。弱者对更弱者的态度等同于强者对弱者的态度,品德教育的自身从来带有劣性。看到这首诗的第一句时,我眼前一亮;看到诗的最后一句时,我眼前又一亮!这是美好人性和语言的双重光辉,照亮了幸福的刹那。小狗和娃娃都那么可爱,他们没有分别,不经意的阳光恰好见证了这一刻,阳光同时见证的还有很多人间悲惨,它们在镜头之外。
●读一面镜子《如果你想拥抱陌生人》
如果你想拥抱陌生人
文/一面镜子
那是一块只有尖利棱角
只有冰凉
只有坚硬
永远不会敞开心的
石头
在憨厚的乡下,陌生人是温暖的群体,但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陌生人或为冰箱或为利器。我发现,所谓的文明就是人与人敌意的增强,所谓的智慧就是邪恶与邪恶不断激烈的碰撞。现代人在追求物质化的同时也逐渐物化自己,这个物化的理想状态就是石头。一面镜子写诗不停,触角感应着社会上一丝一毫的变化,他具备一个真诗人的敏锐与激情。在石头的世界里,他仍没有完全放弃拥抱的欲望!
●读师可的《换换》
换换
文/师可
风不够大
雨不够烈
看不见远方的天空
来场覆灭一切的雪吧
绝望的情绪自何而来?愤懑的情绪又要向何处去?暴力的情绪为何激烈撞击自身后又撞击世界?世界为何不能给予卑微者一份宁静?远方的天空又在被谁遮挡?如果洪水换掉人世后,肥沃的淤泥是否能带给生命新的欢喜?这首诗是大情绪的诗,它来自于对抗与对抗疲倦的过程,以不被认可的极性表达了俗世哲学溃败的过程。毁灭是恐怖的,但对孤独危耸的心灵来说却求之不得。
●读雾都蓉儿的《归宿》
《归宿》
文/雾都蓉儿
西风吹瘦了马
瘦马入不了古道
我们靠近村庄
等夜里的灯亮起来
等你把身上的尘土抖掉
语言在语言里不能找寻意义,语言之外的情感生发与动态演绎为语言不断提供依据。如果语言介质为诗性的构建不定性地输入意象以及意象衍散的隐性物质,则诗意的拓宽会为指向与非指向的情感搭建通路。这首诗的意象是疏散简朗的,它的能效表现于美学规则的泛角分配。如果你在这首诗里读到了疲惫与温暖,则有一盏灯会亮起来;如果你正停在“瘦马入不了古道”这个句子上,请拍一拍你衣襟上经年的风尘。
●读赵九皋的《理发》
《理发》
文/赵九皋
有人说,房子是刚需
我说,头发才是刚需
庆幸,有这一座房子
虽然,装不下一张脸
拿着,扫帚出门
打扫庭院中枯叶
风吹起我的头发
没有,一片雪花
(米兰2018.10.25)
我已听腻了那些成功的励志故事,无非是靠努力有了钱,后来钱越来越多了,再后来把挣钱当做了事业,这就如屎壳郎滚粪球越滚越大,换来了别的屎壳郎争相仿效,把世界搞臭了。房子、票子;票子、房子这些词搞得国人非常紧张,脑袋里已经装不下别的了,全民处于一种精神癫狂状态。如果有了蜗居,房子还是刚需吗?一个自省的诗人关心的不是房子的大小与体面,而是诗性富足的世界。没有算计与奔波就没有疲色,心有埃尘勤拂拭,镜中日月如水长。当诗人欣喜地写下“风吹起我的头发,没有,一片雪花”这样的句子时,他已远离了三千烦恼。物质追求是一匹快马,它奔着夕阳而去,它越跑越快,最后发出绝望的长嘶。在欲望的漩涡中保持清醒的没有几个人,赵九皋就是这少数里的一个。
●读魅力向日葵《母亲的手机》
《母亲的手机》
文/魅力向日葵
一百多块钱的手机
母亲视若珍宝
白天攥在手心、夜晚放在枕边
点开通讯录
整整齐齐排列着儿女们的乳名
孩子们凑齐了,都在手机通讯录里不吵不嚷。虽然只是一百多元的高科技产品,却比几百万的大楼更加暖心。也许这些孩子里有出息了的,即使你当了省长或比省长大得多的官,在母亲的通讯录里可能只是“狗蛋”。
●读涛声《清明节,我在电话里对大哥说》
清明节,我在电话里对大哥说
作者:涛声
千万别动父亲坟头的一棵杂草
它们和父亲天天在一起
它们要为父亲遮风挡雨
它们比我这个身在异乡的儿子
更像儿子
很多人扫墓清除扫草,这是干啥呢?是要断了这块风水之地的生机吗?阴宅如阳宅,你家庭院里没有植被吗?你清除杂草时,坟墓里说不定有“不孝”的呼骂声。涛声大体说的是杂草是比亲人更亲的陪伴,这个喻设,让为人子者惭愧。另,杂草也是生命,但卑微的人们却对卑微的它们缺乏必要的敬畏,对自己刽子手的角色茫然不晓。
●读一面镜子的《忆母》(神青赶)
忆母
文/一面镜子
我动一步,地上的麻雀回到树上
我不动,树上的麻雀落下来
我装成母亲的样子
麻雀放松了警惕
最善良的人,每一念都是善良的,言行举止不构成对世界的伤害;最善良的人虑事不从自我出发,做事温柔、体恤、谨慎;最善良的人忽略人类这个角度,秉承万物平等精神,对卑微的物种深怀关爱。很多年前,我养着一群鹌鹑。一个乡亲很喜欢这跑得飞快的生灵,央告我给他一只去养。他把鹌鹑放到铁桶里,结果冻死了。他的奶奶大骂:造孽啊,造孽啊,好好的生命让你害死了!这个老奶奶就是有大善心的人。记得有次看电视,某家鸡场失火把几万元的鸡雏都烧死了,这家人只谈自己的损失,却不知道这些鸡雏是生命,没有半点罪过感,还试图在电视上寻求帮助,让大伙帮助资金,重新买鸡雏挣钱,根本不提还钱的事。谁帮助你干啥呀!
这首诗呈现了一个善良母亲的形象,怎能不令人怀念?整首诗语言波澜不惊,而深切的情怀却穿透时光,烛照尘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世界才朴厚温敦,让人眷恋。这的确是一首好诗,不需任何诗歌理论解读,只需要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