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在限制和束缚中寻求生命的自由(赏析) ——英国电影《一呼一吸》观后感
当生命不能自主呼吸时,病人需要呼吸机的帮助,这时候,机器成了救命的东西。与此同时,它也成了束缚病人正常生活的负担。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两者兼容?英国电影《一呼一吸》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记故事。
1958年,充满活力的年轻茶商罗宾在一次郊外活动中认识了美丽动人的戴安娜,婚后不久戴安娜怀孕,夫妻俩沉浸在幸福生活的向往之中。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罗宾在一次打网球时发现腿和胳膊疼痛,继而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医生只好切开他的气管,上了呼吸机。诊断结果是:罗宾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也就是小儿麻痹症,成人也得这种病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接下来便是全身瘫痪,且存活期只有3年。
罗宾成天躺在病床上,连亲友探访他也受到限制。他不想这样活下去,不想拖累妻子。他索性拒绝妻子的看望,用手势跟朋友比划说“让我死”。医院让神父来劝导他,他将口水吐在神父的脸上。
儿子的出生也没有给罗宾带来喜悦。
罗宾想出院,医生断然拒绝,说他离开了呼吸机,两分钟后就会死去。他执意出院,不想在医院被控制。医生预言,离开医院后,他活不过两周。
医生的预言是有根据的,那是建立在经验和数据上的判断上。一个脖子以下全部瘫痪的人能活多久?但谁也没有想到,罗宾奇迹般地活了20多年。
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呢?
尽管罗宾身患重病,性格开朗幽默,对他生命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仍然觉得,他妻子的爱应该排在第一位。
出院前,戴安娜就向护士学习了呼吸机使用和吸痰方法。出院后,她当起了罗宾的“专职护士”,日夜陪伴和照护他。在以后年复一年的岁月中,戴安娜努力实现罗宾的各种愿望,尽量让他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戴安娜对罗宾说,你现在不是还活着吗?你的命就是我的命,我和儿子都需要你。有你在,我感到足够了。
戴安娜的付出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爱的张力面前,残障人扬起了生命的风帆,机器的限制力大大降低。
朋友的帮助不可少。
罗宾有个能工巧匠的朋友叫泰迪,罗宾出院后遇到了好多困难,大都是他想办法帮助解决的。罗宾呼叫困难,他制作了“摆头铃铛”;罗宾想外出,他量身打造了轮椅和呼吸机的蓄电池;罗宾外出轮椅出故障,他立即赶去修理。
朋友的帮助,让机器的运行适应病人的需要,减少了机器对人的制约性。
环境的改变相当重要。
罗宾出院前,妻子就在郊外买了一栋旧房子,这里的环境与医院完全不同。儿子可以靠在他的床头,小狗可以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妻子可以睡在他的身边,朋友们可以经常来看望他,儿子过生日还在门前草坪上举办了聚会。
环境不同,人的束缚感大不一样。在医院,罗宾是病号,一切都得听医生的,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生活情趣;在家里,罗宾是主人,自己可以安排生活,家庭气氛有利健康,外出旅行也成为可能。
人生目标的扩展增添了生存的动力。
罗宾的寿命大大超过了医生的预期,也引起了相关残疾研究部门的注意。他们以罗宾为例,推广这种特制的轮椅,让病人离开病床。还请罗宾参加国际残障医学会议并上台演讲,鼓动医生让这类病人从“活着的生物”变成“社会的人”,真实而自由地活着。
一个人的奇迹可以说是例外,推广开来便能够造福他人。这样一来,也使得罗宾的生命意义再上了一个层次:他不但活着,还为别人、为社会做出了榜样。
23年后的1981年,罗宾因肺部感染离开了他心爱的妻儿。在感到自己大限来临之际,妻儿还为罗宾举办了离别派对。罗宾感谢妻子让他选择了活着,妻子感谢罗宾给了她爱,朋友们感谢罗宾给了他们生活的力量。
生活中处处都有限制和束缚,残障病人更是这样。在承受现实的前提下,如何摆脱那些制约,寻求更好的生活,让呼吸可以自在,让生活能够自主,让生命获得自由,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吧!
一呼一吸,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了,有时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没有机器限制和束缚的我们,能否过得更自由自在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