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延安保育院,战火中孩子温暖的家(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延安保育院,战火中孩子温暖的家(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10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22发表时间:2018-10-29 10:45:15


   前段时间去延安出差,正好碰上延安圣大剧院隆重推出的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火热演出。晚上闲暇之时,专门观赏了这部真实反映革命战争时期延安保育院历史缩影的舞台作品。
   《延安保育院》反映了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创办的诸如延安保小、延安第一保育院、延安第二保育院和延安抗小等十几所收留、教育、培养孩子院所这样一个群体。这些孩子,大多数是革命烈士的遗孤、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无法抚育照顾的幼童以及为革命日夜操劳的中央首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的子女。尽管那时生活十分艰苦,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格外关心,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学习好,玩耍好”,以此勉励保育院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照顾和培养好这些祖国的花朵。
   全剧凝练紧凑,以小见大,气势恢弘。连同序幕共分五幕,时长65分钟。每幕环环紧扣,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很快将观众带入剧情中。这无疑是对红色文化的聚焦解读,是对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浓缩展现,以一种活灵活现的方式给观众捧上了一席精美的旅游文化大餐!
   序幕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入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战斗中,一位母亲不幸身亡,怀抱中的孩子及一顶沾满血迹、写着孩子名字“宏远”的军帽,被幸存的战士发现,并收留起来。
   第一幕“回家”,讲述的是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历经艰辛,将烈士的遗孤送到后方的“家”——延安保育院。
   第二幕“成长”,再现了边区大生产、荒山变良田的动人情景。在党组织、保育员和乡亲们的关怀爱护下,曾经孤立无援的孩子们学习、玩耍。然而,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保育院所有人员必须立即转移。为顺利地带走一名烈士遗孤,尽量减轻转移途中的负担,院长女儿红霞自告奋勇要求留下。作为院长的红霞妈妈强忍悲痛,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了放羊老汉,把更多的关爱和生的希望留给了其他孩子。
   第三幕“转移”,反映了保育院及其孩子们在转移途中历经千难万险、酷暑寒霜的艰辛过程。孩子们在烈日与风雪中转移,历时3年,行程5000余公里,最后到达北京。
   第四幕“东渡”,主要展示了保育院全体师生东渡黄河时的悲壮场面。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战士们和保育院的阿姨们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激流中为孩子们护航,用身躯抵挡住了肆虐的炮火,用大爱支撑住了生命的小船。
   该剧通过对这些真实故事的提炼,在人性、亲情与大爱之中,立体地展现延安保育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所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和意义。为了革命的下一代,也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革命人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希望。通过保育院孩子和革命战士之间生动感人、鱼水交融的情感,呈现在时代的进程中延安保育院所承载的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
   《延安保育院》不仅内容感人,也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立体化的舞台营造了逼真的场景,旋转的地板、变化的灯光、布景的多变、震撼的声音效果,相互映衬,亦真亦幻,把观众引入到如火如荼的那个年代。尤其是音乐和歌曲,委婉、浑厚、低沉、哀怨,如泣如诉,凄美动听,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看完歌舞剧《延安保育院》,我的心情仍沉静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段历史就发生在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延安保育院的旧址我也曾前去参观过。尽管那个叫柳林子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当年延安托儿所的风采,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依然生动感人,留有的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邓颖超、何香凝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深深足迹依然熠熠生辉,培养出的一个个优秀人才已经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不同岗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艺术和现实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可是在这部大型歌舞剧中,却做到了二者的完美统一和高度提炼,把延安保育院近十年的历史浓缩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延安保育院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如保育院于1937年3月在延安城南柳林子成立,起名为延安托儿所,额定收容婴孩20名。后来随着发展,1938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决定筹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可以收容500名儿童。后又定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突然轰炸延安,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保育院迁往延安北75华里的安塞县小草峪村。但这个小村子地势狭小,环境闭塞,家畜在院子里乱窜、乱跑,尘土飞扬,鸡飞狗叫,严重影响保育院的教育、作息、生活管理和安全。于是,1940年秋,保育院又搬到了新建的距延安城北20里的李家洼村。这一系列的发展、搬迁、壮大,在剧中虽然没有得到展示,但孩子们在保育院中幸福而快乐地生活情景:丢手绢、滚铁环、学防线、跳圈舞、趴战壕……却显得如此真实,一幕幕浸漫儿时记忆的动人画面就如同乡音一般,让浪漫、传奇、和谐的画卷绽放在延安这片厚重而坚实的黄土地的上空。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党的伟大之所在,它不仅体现在创建、发展、壮大和执政领导地位的方方面面,而且还体现在生产、生活、教育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方方面面。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依然把孩子们的教育放在首位。她就像一位慈母,用博大的胸怀,守护着这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者的后代。
   不管岁月怎么流失,记忆怎么遥远,但延安保育院走过的艰难历程和辉煌岁月却永远闪耀在这块黄土地的上空,成为一种生命的誓言:
   任何时候,都要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任何时候,都要爱护我们的下一代。
   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与希望。
  
   二0一八年九月六日

共 22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延安保育院,让很多烈士后代和留守的儿童有了家。大型历史歌舞剧就反应了这一历史真实,其目的就是让我们要永远记住党中央毛主席对保育院孩子的关心关爱,任何时候都要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延安保育院,党的关怀,温暖怡人,可歌可泣!力推佳作!【编辑:断肠崖居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断肠崖居士        2018-10-29 10:46:11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延安保育院,党的关怀,温暖怡人,可歌可泣!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情动便近断肠崖 无情真乃大丈夫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0-29 20:52:53
  延安保育院,为烈士后代和留守儿童们撑起来一片保护伞。党的关怀记心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