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半幅亭小品(二)(随笔)
一、秋荷
某秋夜散步过土湖。湖水清浅,月下越显苍茫,不远处却有远水的缥缈,小船泊缥缈上仿佛云天外若隐若现,咫尺天涯是也。湖东北约大半尽是残荷的零乱,恍惚败象,笼统在月色里一派的枯寂。一阵寒风,荷塘深处水响叶响,以为风动。蓦地,白白的一羽向明月飞去。因为明月,知道是鹭。
路灯下,见一枝瘦瘦的野菊叶青花素,却格外的分明。
二、书窗
夜读书稍息,关灯闭目有时。悠然睁眼,见南窗八分月色,窗外一角绿枝三两微动,宛然尺幅,极妙。
三、鹧鸪
午有梦,山深闻鹧鸪,醒后余音仍然在耳。前人诗里的鹧鸪啼大概在春夏,今中元已过,啼声应该不合时宜。何况秋空万里无云,晴山近,终不可觅深深山。
春见山容,秋见山情,鹧鸪亦是一种况味。晚唐郑谷有《鹧鸪》诗:“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以此得郑鹧鸪名。
故山有一片苦竹林,清明谷雨记得回家,有鹧鸪可听。
四、品书
能品书,方能书法,眼高手随之亦高,有三分匠七分主人云云。匠为笔法,主人尤须深思。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书法亦然。握笔之主人,笔下之意境,在在主人,字如其人者也。
五、落叶
古语云:“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我说除读书外,还宜读落叶。那些飘零的秋叶,曾经亦梨花带雨,亦人面桃花,亦国色天香,亦杨柳青青,有名目的没有名目的,都一同经秋,次递叶落。亦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其实如意的不如意的皆同落叶。观落叶,应悟得减法,亦是见贤思齐,在我们的胸襟要洒扫庭除了。
不妨换个思维,如意的以谦卑心承受,不如意的应微笑着享受。
秋天了,留得枯荷尚可听雨。
六、立足自己
脚跟未得立地,都在靠人言语行持,所谓人云亦云,即是一种。定盘应有心,反求诸己,方可建立自信自肯。否则埋没自己,既使柱杖亦不得自由。
七、董桥
读董桥四五年了,常是浑然其中不自拔,甚或自甘堕落。都说董桥有毒,他的玩物看似丧志,却也致别,另有一番心思,可以说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陶庵梦忆》归于遗民的一类,但是董桥的遗民情怀还是别于孟元老吴自牧张岱的。他的况味见古典与传统愈去愈远,以他独特笔法引人颓唐,与人与事与物处处古雅处处绝响,实则深含哀鸣乃至呜咽。因为绝响,所以美丽。其实他的玩物便是他的志。
八、闲笔
某日黄昏,明月在天。鄱江某处,江边垂柳。风略带了薄凉,徐徐地随某甲亦到此地了。至此时间、地点、人物算有所交待,但月是月,柳是柳,某甲惟转换视角,移步使眼与月与柳梢三点成线为佳,是时月上柳梢头呈现了。所谓造境,谁为主谁为客,秋江月下是了了分明矣。若视而不见,又何境之有呢?所说的境界总由心生,看来一点不虚。其实思维亦如是,多多更换角度,亦就于人于事于物不粘滞了,而事事圆融。
秋江阒静,惟月色与风与江波相交相融有声,一种天籁在某甲耳边,在萦回与不萦回间,在若即若离,说不上好与不好,惟一妙字,曰妙不可言耳。幽寂太过会散发鬼魅的气息,仿园林之说,不妨于好大月色的秋江,置一幢船楼,一二层即可,必须低于江堤方显幽隐,有窗有灯,但见人影晃动,或有筝音或歌吟,这样设局即所谓的点景,而这般的境界亦回到人世了,于这薄凉的秋夜亦点染暖色了。
人可以有故事,但不可以有业,方干干净净,而又活色生机。
月已上了柳梢头,后一句的诗是什么呢?千万别落俗套了。
九、读书
秋后的斜阳浓了,有质地的状态,似乎可以碰触了。诗经“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夕”字到底如何造出来的?有颓唐的颜色和温度。颜色是红茶的,所以有思想;而温度是暖暖的粥可温,哪怕斜阳草草,亦勾起离人的相思,所以枯藤老树昏鸦的荒意亦可小桥流水人家。下班回家,真的是牛羊下来了,小小庭院、阶梯、沿栏一路攀爬一路郁郁葱葱的藤萝,以及灰色墙壁,斑斑驳驳都是日之夕的颜色的年深日久,绝对是光阴的徘徊。心敏感了,光阴是可以看得见的,而我亦实实在在地踩光阴回家。对于归家的人,光阴是渡。
开门是秋,闭户即是溪山。把带回的秋色放进茶杯,一口一口细细地都是品味,都是年深日久。这个时候,不妨燃一支沉香,不妨读竖排繁体的晚明小品,最好是袁中道或陈眉公或张宗子。《西湖梦寻》光阴味浓,尤其妥贴。尽管我在东湖,梦寻西湖,亦只东说西说的分别,而湖一也。
十、读书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大概是阙离别词的句子。夕阳秋风,古拙的石桥一定临水,不可高拱,桥上走过便有光阴低回的感觉。桥外短亭,亭外高柳一株两株,不可更多,亭下送别是静观,多则密不透风,不合场景,亦不合审美。当然,河堤向远方延伸到天边,或有高柳亦随之点水到天外云外,不然万蝉声如何从离人的心里鸣起,而远方还有长亭隐隐约约。虽是离别的情与景,却暗合园林的佳构。
可惜只有一句,翻了很多书,亦百度查阅,终不得窥其全篇,亦不知作者为谁。为此向诸君求全,不是委曲,而是成我之美。
十一、读书
东湖是足够的熟悉了,读吴存和叶兰的东湖十景诗更足已遣闲与遐思。有芝山及风雨山,有往来鄱江白帆,有东湖及澹湖,更有两堤柳色、孔庙松风、荐福茶烟等诗般的名字点景,鄱阳城俨然诺大的园林了。从东湖十景诗观鄱阳城,不单单是现代意义绿化,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其间亭台楼阁,既趋向自然本然而近自然,又含人文的妙意,具画意的无限,并延伸到浩浩的鄱阳湖而生机空灵。东湖十景就是传统审美的典范,对于五湖连通有借鉴意义,不妨好好研究。五湖连通会不会成为具有传统元素的园林呢?真的需要传统,需要中国园林的审美。祈求不要不伦不类。
十二、曝书
七月初七,当曝书。我无书曝,惟日下曝我自己。曝人亦是一种曝法。其实,此法古已有之,《世说新语》说郝隆于是日仰卧庭中以腹曝日,亦是很有意思的。
十三、读书
阳台上的紫藤,虽初秋,枝条与碎叶却减了几分柔韧和绿意,日之夕矣,有斜阳草草的荒凉。不如闲居书斋,古琴低回,读晚明小品,亦有颓废的自在。
晚明小品,特别是公安、竟陵两派,性灵幽峭,如深涧流泉,自无需文以载道,而自然生机。所以非正统,至清朝而湮没了。民国时期,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大家的挖掘得以现世并风行。沈启无(周作人四大弟子之一)应时编辑《近代散文抄》,于当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好读晚明小品,于幽境中有愉悦的堕落。
十四、夜读
书里千山,翻过一页,终于见到一湾清溪。溯溪而上,盘石垂钓笠翁挥手示意莫作声,我且步出书外,啜茶一小口,仿佛有鱼上钩的声音传来,回首已云深不知处。
十五、书乐
每每下班回家后,必先到书房一睹架上排排书籍为快事,这样心里踏实,都习惯了。若是有别的事要做,亦要随手翻翻书,只为那纸感纸香纸声。知道做学问要天份,知道自己鲁钝,淘书读书养得出一份小情趣,或曰耕读,亦知足矣。
十六、遣闲
若说简单,不过穿衣吃饭,尚有何愁?清人李复堂有诗:“盆塘江上是吾家,君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记得门前紫荆花,来吃茶不要走错了。可是门庭冷落了紫荆花自开自谢,何况秋风又起落叶纷纷。复堂只是他的字号,他的名单字一个鱓。鱓字有两种读法。一读tuó,同鼍,即猪婆龙,神兽也,昔为县令人们都尊称他李鱓(tuó)。一读shàn,同鳝,落拓江湖人们多呼他李鱓(shàn),他亦常以李鳝题画署名,道自己为江湖一尾自在的鳝鱼相忘耳。郑板桥有“扬州卖画,与李同老”之说。
复堂画我不懂,却爱读他的题画诗。秋阴漠漠,幽居陋室,一杯老茶,一曲蒋月泉《杜十娘》苏州评弹,悠悠咀嚼复堂先生题画诗,亦是一乐。又何必坐等茶客?
十七、月下有怀
如果把科技当作文化,其实文化与文心完全受科技文化的洗礼了,人类背弃传统而把文化推向科技的汪洋大海,文化离开了日常生活,走向独立的象牙塔。今夜中天月圆,不知人们能否感受床前明月光,能否举杯邀明月,能否千里共婵娟?望月的时候作为人能否有一种情怀自心里发生,而不是用科技解释阴晴圆缺。人需要温度,需要人文情怀,需要宗教情怀。举头望明月,从更深层面也许就是所谓文明的真实义。
十八丶无题
净性和尚说生老病死都是要经历的,莫把老病死作苦,作苦即是作践自己,当作人生的圆满吧,老病死时心地自然平和了。生老病死本身对于一个人绝对内事,与任何人没有关系,《三国演义》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张昭者,一个儒家。世界上再没有比生与死更大的事了,生与死又只是一个态度而已。有疑惑问儒问释问道,都是从心里建立一个生死的态度生活的态度生存的态度。所以内事不决问张昭是一个文化修行的本源问题,这样表象耐人寻味。至于外事,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明白了亦就达观了,不再执着。所以,外事不决问周瑜需要酙酌,若不执着即不可能有三气周瑜的演义。
特别爱舌战群儒一节,不管小说还是连续剧,我是看了又看。明知不可为而为,是诸葛的命,亦是诸葛的精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十九、读董桥
董桥偏说自己是文化遗民,读他的文章读得出那份滋味,十几二十本随笔小品都染了旧日红,精致疏雅都是斯文,仿佛从民国款款走出一袭旗袍一支翡翠发簪的典丽,有书香味,缥缃极了,缥缈极了。所谓斯文,如今只有书中缓步书中重温。
二十、吃茶
吃茶的时候当得放下心情,心里窗明几净,自然品得出一种滋味,一种情怀,一种欢喜。至于茶的品质和仪礼或可或不可随个人喜好,也许这就是茶文化吧。文化之于生活是不可须臾离开的,在于提高生活的品味,或可称为熏陶,而不是使生活卑猥。
二十一、遣闲
秋意渐浓,人意冷淡,书里的风景肉色消逝,露出来的几乎冷骨的线条,小院翠绿亦化为满眼的苍绿,夕阳斜照过来无非是沧桑的境况,何况阶上落叶的衬托,便有曲径的古意。“寄老山林度懒残,新秋又是一年年。”料理几盆植物,见证的依然是经秋的荒疏与衰减。还好一盆石榴,衰绿丛中绽开一朵小小红花,虽无火红气息,却也夕阳穿树补花红。不曰莫名而其妙也,总得些清欢的慰藉,亦为一乐耳。
回书斋,看壁上装框的墨农先生赠我《麻三斤》斗方,懒散看云而已,题字“虽曰舒卷,莫不雲雲;其中晏坐,麻只三斤”,合我此刻心意,亦是会心的一种。于是啜茶一口,又是一乐。
二十二丶读书
书中亦可闲话。至于闲话的对象,可以是书作者,可以是书中的故事,终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仿佛古槐下相逢的话旧。繁华也好,疏澹也好,都成了干干几笔的山水。抑或长啸一声,万古的回音传来的却是点滴到天明的潇疏。不妨多翻几页,可以不求甚解,分明有篱边菊,有人影的晃动,都在一盏青灯的光里明明暗暗。
二十三、心境
苦闷的时候不妨读读古诗词,你也许会觉得是新知,其实都是些旧雨,渐渐唤醒一些意识,日子也就变得漂亮些。
二十四、遣闲
打开书细细咀嚼文字,不料打开了一扇窗子,照进来的是旧时月色,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读书的温润,灯下的鬓影,都化作线装的古意仿佛暖暖远人村,依稀可见袅袅缕缕的炊烟,信步走向小桥流水人家。原来时光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停滞的。
二十五、王季重
晚明王季重曰:“只有二事卒不可为耳:园中树木不得即大,奶奶天足不得即小。”应该是讥笑暴发心理与暴发人家,如今见怪不怪了,王季重亦见怪不怪。细品王言是很有意思的。
二十六、投闲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素慕坡公这句话,但没有做过参究的工夫。
淘了一些书,束之书架排排得齐齐整整,以为这样可以坐拥书城而沾沾有喜色也,孤影灯下以为可以皓首穷经。然而,文字如镜明明白白灯下孤影的世俗相,只是两鬓的沧桑岁月水落石出八分的秋色,倒可以应这清秋的时节了,昨夜深宵半窗缺月我尚读书心尚宁静亦合节令。
关于世俗,《大品般若经》有云:“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真谛的实相佛总说不可说,连世俗的义谛亦是不可作情解的,活在世上难免的世俗照一照镜子心里明白即可,若要执着也许越加世俗有相,不妨低眉欢喜,随缘随顺,随遇而心亦踏实了。
国南师赠我闲章已制作完成,微信发来图片,交接仪式待定。我看图片具足古意是闲闲有喜色也,又一处可以投闲了。
《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它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园林著作,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如实,可再查全篇为善尔。感谢作者斯文瑕想于此篇,问好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