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寻春之旅(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寻春之旅(随笔)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65.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66发表时间:2018-10-31 15:07:45

一、与心灵打交道
   01
   我有一位另类朋友,是曹妃甸区六农场中心小学的教师,他叫昌军。
   他从1987年师范毕业到现在,以一个最普通最底层的小学教师的身份在同一个小学的教学第一线,已经走过了二十七个春秋。在这二十七年中,他的心灵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
   开始他对教育教学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后来认识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有违他对教育本旨、教师职责的理解,而由于能力和性格的原因,在探索和抗争过程中,遭遇了太多的打击和阻碍,逐渐对现实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无奈、无力感,激情、热情被消磨殆尽,甚至他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本不错的素质能力。
   他这样描述我们的相遇:本想熬到退休拉倒,却不想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偶然的冲动,让我遇到了我愿奉为终身人生导师的孙彩文老师,于是我的心灵世界又被激发出了希望。
   昌军之所以成为教师,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热爱。他真心喜欢这份与心灵打交道的工作。最初的几年,他的兴趣爱好、激情、热情,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那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心灵,与他简直是水乳交融。现在回想起来,他最初的教育教学,在完全不懂的情况下却无意中触及了教育的本源,而且是那么自然流畅。他和学生几乎是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所有教育教学目标。一些具体的手段,现在想起来简直不可思议,而以现在的能力和素质,他可能永远也做不到了。由于他爱好又广又杂,而且一直是童心泛滥,除了引导,他从不限制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更不会阻碍学生天性的发挥。不管多么调皮捣蛋的学生,都跟他没有抵触情绪,甚至成为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正面力量。
   02
   昌军不是音乐教师,但他经常利用自习课时间教学生唱流行歌曲,每天早自习第一件事就是“每日晨曲”。最多是全班合唱郑智化的《水手》。在点燃激情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自习课几乎全是学生展示兴趣爱好的时间。唱歌、唱戏、讲故事,或者干脆到操场上踢足球、练武术。
   他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像音乐课一样,先练发声、共鸣等基本功、技巧,把嗓子打开之后再指导朗读。后来发现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就提高难度教他们朗诵。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他还把我喜欢的诗词让学生抄下来当朗诵材料。再后来学生的兴趣愈发不可收拾,他干脆教他们演讲、辩论。一些性格活泼、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甚至让他培养成了小主持人。这些内容,不用说小学四五年级,就是初中、高中都未必涉及,而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发展到每学期要开七八次联欢会,而且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只要准备好后邀请他参加就行了。
   那时候他也是单纯天真,很多事情不懂,甚至不知道书上的内容可以写第二遍。于是白天把课本学完了,晚上连家庭作业都没有,周六周日也一样。开始几年,好像学生上学就是来陪他玩的。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一遍胜过读五遍”,而他们班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都是动嘴多动笔少。二十多年前的农村基本没有教辅材料,做题主要是在黑板上抄,用那种手推的油印机印都是相当奢侈的。
   数学方面,口算、填空、选择、判断肯定是不写的,都是由他口述学生口答,或者学生互问互答,觉得都会做就行了。连计算题、应用题,多数时候也是他口述一遍,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算出结果就行。这样练完之后,最多在黑板上再写两道题,写在作业本上供领导检查就行了。
   语文方面更不用说了。学一篇课文,生字会在注音本上写几遍,然后就基本不用作业本了。字词句的复习都是用嘴说,阅读更是。这样一年下来,他们班学生的听读能力都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由于没有辅导材料,他都是找他认为有意思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准备一纸一笔,在他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判断哪里是一个自然段,然后写上开头一两个词语。等他读完了,学生马上举手,分段、段意、中心思想就都出来了。有时一节课可以练十来篇文章。
   作文也是。课本上的作文至少全班半数同学说过了以后再写,有时觉得说得很充分了干脆就不写了。他们最喜欢的是结合作文做文字游戏。比如,让学生随便提出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做题目,由他来说作文。那时他头脑清醒反应快,表达能力也强,学生出一个题目,他能随口说一篇甚至几篇作文。他示范引导后就是让学生说。有时学生给他提更高的要求,出一个题目非让他编一个侦破故事,主人公还要是他们班的某个同学。当然他也会给学生提高要求,比如用三个同学编一个童话故事等。
  
   03
   有一次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昌军把这个词牌的大致特点讲完后,给学生随便举了两个例子,然后家庭作业就是:每个人自选内容填一首《忆江南》,可以发动家长一块填。根据教研组的安排两天后轮到他讲优质课,他就把这节汇报展示课直接当成了优质课。那时候他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随心所欲,有时连教案都没有他都敢讲。但他的课绝对有意思,因此每到他讲优质课,很多不是他们教研组的老师都自发跑来听。有的老师明明自己有课要上,也会给学生安排好作业,自己拎着板凳就到他班教室占位置。那节课由于学生提前不知道来这么多老师听课,心理还是有点不适应,展示的时候觉得自己写得不好都不想发言。他选了三四个同学写的展示分析,并进行了适当修改,但十几分钟就没事可干了,气氛也有点沉闷。看来学生对“词”这种文体还是没多少理解,认为填词比写诗难度大。他临时起意,光讲理论没什么用,那就来做个游戏吧。他请同学们指定一个同学,或哪位同学自己申请,老师就用这个同学的名字填一首《忆江南》,而且要写出这个同学的特点。这一下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开始还一个人一个人地填,后来学生们抢得越来越厉害,恐怕下课前轮不到自己,他就只能一次用两个或三个同学的名字。
   一首《忆江南》正文只有27个字,最后两首,得一首嵌入8位同学,一首嵌进了11位同学。只是名字不是全称,也没法再写出每个人的特点。当然,这些所谓的词,只是符合《忆江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谈不上意境,更多像是顺口溜。但却让学生对《忆江南》这个词牌有了直观感受,再填词,就比较顺畅了。于是,这节毫无章法、没有规矩、找不到参考模式的所谓的优质课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最后他只抢着说了两句话:希望大家继续喜欢写诗填词,好的作品以后再展示或在黑板报上发表。
   那几年,不光他和学生玩这种游戏,连很多家长都受到了影响,一放学就打听:你们老师又留什么作业了?路上遇到他还问:老师我们家里写的那首诗怎么样?有没有比我们写得好的?那几年,他们班几乎实现了“全民皆诗人”。这么玩、这么开心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一年,在他似乎根本不懂教学、课本只讲一遍、作业只做一遍、不写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平时考试他们班分数总比平行班低,但期末全县统考,约20个教学班只有两个超了县标杆,其中一个就是他们班。
   随后多年,他班每学期比较固定的活动有:每日晨曲,朗读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编故事比赛各2-3次,跳棋比赛、象棋比赛各一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的这种方式、这种状态能继续往下延续的话,即使他的水平成不了全国级名师,但要在县区有所建树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非常遗憾,这种状态就延续了十年左右,而后是急转直下。他自我归因是性格不好,不适合在社会上混。原本以为学校不需要混,但他说自己忘了学校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候明明知道怎么样做对自己有利,比如评先评优,他是不会送“礼”的,但由于和自己的做人原则相违背,宁可吃亏他也不会去做。结果不是他损失了多少实际利益,是同行都认为他是失败者。
   凭着惯性和仅存的教师的良心,而不是主动积极地坚持,他没有了初任教师的激情和热情。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对他在兴趣爱好方面加以干涉,他失落了,最终决定放弃,甚至连对身体健康和综合能力素质都必不可缺的运动锻炼都放弃了。到后来无法突破体制的禁锢和潜规则的打压,从而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坎坷与辛酸、崩溃与沉沦。虽然一直没有泯灭对中国教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但自身柔弱的能量让他处处碰壁,他再也无法回到最初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04
   一直跟进昌军的叙事,他思想的犀利如刀枪匕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深刻而有个性。不仅有震撼力、杀伤力,更是真情动人。
   但总感觉他是把刀剑握在手里,明晃晃带有杀气。
   其实他清楚,我们并不需要基于恐惧的非敌即友的策略,但他摆脱不掉自己的一厢情愿。一上来就喜欢“抬杠”或“振臂高呼”。他为什么喜欢这样做呢?我问他其实是在问自己。不是别的,我担心他会受伤,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我们与现实联系越紧密,越会遭遇排挤,这是我的感觉。
   这类感觉在他的自我剖析中可以看到。他觉察自己“从教二十多年,成长呈现低层次和反复性,更多是迷惘与纠结”的原因时,这样说:
   “期间的遭遇,让我对中国教育失望甚至绝望。其中性格的过于激进乃至偏激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活动范围狭小,造成眼界和格局受限,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偏激”、“受限”,很显然是他的自我评判,他可能不觉,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他人最好别说。人往往是这样,需要一个基于人类更深层的、不清晰的希望策略,最好有个理由,许可他们去做自己想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情。
   能感觉到昌军自我突围的愿望多么强烈,这是教师觉醒最好的理由。细读他前日发群的长篇,叙事一气呵成,成长的关键期,前五年不受约束不断创造,中间20年被管制屡屡败退,近几年被重新唤醒脱胎换骨,尤其是对教师们在“备课、作业、考试”中的挣扎,以及他自己奔走呼唤而被认为“另类”的遭遇的揭露,让人拍案叫绝,不免想为他的勇气鼓掌。但真的不能,那样会推他上“断头台”。
   你会看到,他的自身认同被“帕尔默”套住,他在给自己念紧箍咒。我想问:你在为谁重新活过?你要让别人看到你是帕尔默的替身吗?这和到处宣传“我是某某的徒弟”有何区别?而这,是他一贯鄙夷的。
  
   05
   初次相遇就能感受到,他骨子里要挑战权威。
   那次是名师送课,我先讲课后讲座,最后留半小时互动答疑。我话音刚落,他起身到台前,拿个小本子,梗概梳理了我的讲座,然后面对三百余名参训教师,送我“三个叩问”:
   一问:通过您这些年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在中国学校教育中“课堂崩溃”这种现象是减轻了,还是越来越重了?
   二问:造成“课堂崩溃”的因素,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三问:您对“课堂崩溃”这种现象在中国教育中消失,有一个什么样的展望或预测?
   我当时讲座的题目是《从“课堂崩溃”中走出来》,明显的“对立”浮在每一个问题的表面。
   后来他回忆当时场景时这样描述:
   “与会老师们被我问题的尖锐惊住了,眼巴巴望着孙老师,为她捏了一把汗,会场一片寂静。我略有担忧,把记录的本子放在前排桌子上,准备自己作答。孙老师给我深深三鞠躬,她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正面“迎击”,而是透过教师的‘九大束缚’,用‘第二发展期’和‘三圈’理论,给被体制捆绑的我们,那无法自我超越的心松土。”
   我清晰地记得我讲了我的经历和课堂上发生的故事:续家谱、舞台剧、大阅读。虽然用理论给予观照,但故事的细节被老师们看到我的努力和呼唤的力量。
   昌军再次梳理这个故事的时候,与当下的自我自然联结,他说是“写给自己的成长记录”:
   那一次的相遇与交流(好多老师说那是“交锋”),彻底颠覆了我对“专家”的印象。正如文佳所说,彩文老师对底层教师的理解和关注,让我选择站出来(以前听专家讲座无数次,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冲动);彩文老师的优雅和智慧,带动全场二百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灵魂一起碰撞。也正如小洪老师所说,是彩文老师的三次鞠躬致谢,让我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于是我预想中的疾风暴雨变成了百川归一,虽有波涛汹涌也有流水潺潺。当主持人想阻止我继续说下去时,是彩文老师的微笑和全场二百多位教师的掌声和呐喊,支持我坚定地站在那里,并一直到超过了预定时间。这次相遇,是一次“伟大的相遇”。
   一个人要打开心灵空间真的不容易,但又在一刻间真实发生。与教师一起经历相同的探究内心旅程,尊敬别人以及理解我们都是如何建立联系和变得机智灵活的旅程,就易于创造一个空间,让人们感到,我们在共同建立一个相互支持的共同体。
  
   二、对话增能
   “教育应该不是很累的事情,只要能摆脱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回归教育本源,老师和学生都不需要这样累。学问的积累虽然是循序渐进的,却是不必割裂成一段一段的。就像我们现在多数课堂教学所犯的错误一样,割裂名篇,让本该完整的体验变成字词句段,而且要越来越细地去分析。我不认语文需要这样教。反倒是古代的教育,包括初级的私塾、乡学、县学等,诵读童蒙读物,练习把字写好,不追求过快的进度,对学生的考校虽然严厉却不死板,更注重“读书”与“行路”的结合。不寄希望通过加压在孩子阶段出什么成绩,而把希望寄予未来。”

共 73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孙老师的教育叙事故事中的又一个片断,原文字数较多,我截取了有关与昌军老师交往对话的部分。从中,我们看到了热爱教育事业的昌军老师,看到了他的用功和用心,更看到了他的新鲜而又有效的做法,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孙老师带来的影响力,看到了成为叙事故事的主人公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更是通过通话,真抵心灵,看到了他们的探索。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力量,更看到了我们行走在教育长途中的闪光点,愿孙老师给我们带来更多精彩!推荐欣赏,也愿我们受到其感召,努力工作。【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8-10-31 15:13:34
  孙老师,这一篇我只选取了写昌军老师的部分文字,其它的,下次再发吧。
2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8-10-31 20:20:35
  孙老师的好多文章都是和教育有关的,不断发掘各位老师的闪光点,不断学习心得和理念。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3 楼        文友:柏丫        2018-10-31 21:01:05
  孙老师很勤奋,新作不断,精神可佳,值得我学习。
4 楼        文友:孙彩文        2018-11-02 19:00:27
  谢谢剪编,真棒!辛苦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