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越来越宽的路(散文·家园)
八月二十八日秋阳高照,著名青年歌唱家刘和刚在巴山大峡谷扶贫景区开园扶贫义演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山路不只十八弯》在川东大地不胫而走,成为川东人微信群传送的“香饽饽”。这首歌唱出了“巴国故都”的宣汉儿女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环境里与大自然抗争,通过努力开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欣慰的是巴山大峡谷离我老家不远,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我的故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小时候老家不通公路,也没有电,家家户户全靠用煤油灯照明。由于没有公路,出行十分不便,年轻的后生做梦都想走出大山,成为交通便捷的城里人。公路不通,样样事儿做起来都非常吃力。最让我难忘的是寨子堡地里的农活。由于上山的坡路陡,运送肥料全靠肩挑背磨。上坡时,挑着的扁担压在肩上颤颤巍巍,两根脚杆用尽吃奶的力气艰难向上移步,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上冒出往下淌。下山时,挑着粮食的双腿直打颤,艰难地挪步到平坦的地段歇一下,浑身瘫软得很想就地躺在路上,美美地睡一会……那时候就想如果有条可以行车的上山公路,车可以代替人运送货物,多好啊!
一整天下来累得精疲力尽,骨头像散了架,只想喝上一碗粥,躺在床上美美地睡到天亮。那时我十五岁,每逢秋收秋播季节,每次周末回家都要帮父母干些农活,两天周末假期的折腾下来,就想早点逃离家到校上课好好学习,和邻居家的哥哥一样,能够考上大学,走出这个大山沟,不再受这肩挑背扛的洋罪……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那年,十五岁的我正读高一第一学期,每天往返于两公里狭窄且弯曲的羊肠小路。早晨与傍晚,是我沿着树丫草丛挡道的山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走过了两年的高中时间。白天虽然留下了和同伴追逐嬉闹的快乐,夜晚却留下了难忘的惊险。那两年里,每当一个人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漆黑的山路行人稀少,路边的丛林中不时窜出一只野兔或一条野狗,吓得我一阵哆嗦,还得硬着头皮继续前行。那时,小路只有尺许宽,只要一个躲闪稍有偏差,就会掉进路边十多米深的前河里。我胆战心惊地走着尺余宽的山路,唯恐一不留神掉下前河,心悸着、谨慎着……
幸好高中的最后半年修建了南樊公路,离我家百十米外的上学路变成了三米来宽的毛坯土公路。路通了,我行走在这么宽的路上上学,心情舒爽多了。再也不用担心掉下前河了,再也不用那么谨小慎微了。来来回回的行人也多了,也有一些通过土地承包先富起来的专业户,率先骑着自行车搭着孩子往返接送上学。我家里姊妹多,都在上学,经济不宽裕,没有经济能力买交通工具,我只能从背后追撵着飞跑的自行车,直到自己腿跑软了,看着远去的车影消失才慢下来,还得步行去上学。
两年高中生活结束,由于当时名额推荐的限制,我没有机会考梦寐以求的大学。半年后,我走出了老家的土公路,进了绿色的军营。军车路过老家外面的公路,父母站在石桥栏杆边向我挥手,我从军车的缝隙看见他们在滚滚尘土包围中的公路边不肯离去,直到军车拐过了一个大山弯。一路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山外的景色,县城的繁荣和通往达县地区宽敞的水泥公路,见到了长长火车下的铁路,见到了绿色军营周边的柏油马路。那时我就想,家乡的土公路何时能够铺成泊油路?
1985年1月回到阔别三年的故乡,公路依旧是土公路,却如愿坐上了通往老家的班车。回家后,我当上了村民兵连长,为了方便到公社开会和训练,我用退伍少有的津贴从县城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虽然招来了不少乡亲的羡慕,刚骑上摩托车的我也感到风光了不少。但是一到冬天,骑在土路上的车子没有了洒脱,只有难受的寒冬折磨;下雨了,土路上满是泥泞,走不了多久泥土就粘到车轮的挡板上,与车轮不停地亲热,越积越厚,直到两轮冒着热气转不动,让我不能前行。还有夏天的太阳下,只要前面有货车前行,就要遭受尘土的包围,车身不仅布满灰尘,而且穿着的衣服那硬是沾满厚厚一层,连脸上也抹上了一层“胭脂”。心里头就一直热切盼望着家乡能快点改变面貌,铺上水泥路。盼着盼着,盼来了1994年,县上将南坝至樊哙公路进行了硬化,有事到镇上或进县城里方便多了,骑车在路面上平稳的感觉,坐在班车里面的舒服……
那年我从水泥路上又走出了故乡,走到了远离故乡两百里外的胡家经济开发区,当了一名新闻报道员。离开故乡24年,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母亲每次来我家就成了一名报告员,2013年,水泥路不仅通到了我们村里,而且还修到了我家的承包地寨子堡旁边,又一直延伸到山那边九村的八个社,让两个村的乡亲甭提有多高兴了。我心里也欣慰敞亮多了!
2016年到巴山大峡谷采访,那是一条我去过多次的崎岖山路,却变成一条穿越到巴山大峡谷深处的柏油马路,从县城到我家到巴山大峡谷至少说也有200多公里,但是只用了3个多小时,便到达了巴山大峡谷景区心脏。一路上,一辆辆大车、小车、货车、班车从我身边干净的公路上来回飞驰,我感觉到自己也好像飞了起来。行车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象。
去年我回老家过国庆节,一进村口我傻眼了,我都以为走错了回家的路。回家的一公里土路铺上了柏油路,两边原来的稻田变成了一排排错落有致三楼一底的楼房,屋前还有太阳能路灯,绿化树。一路往家的尽头走,我在心里不停地感叹着公路通、乡亲富的变化。母亲告诉我,自从这一条条平坦舒适的柏油马路通到村里后,家里的日子好过多了,外县的水果贩子开着车到果园里采摘水果,每公斤要比市场上高一两元,又不费劳力很划算,村民打心眼里高兴。
路通了,去县城更便捷了,乡亲们的信息也快捷多了,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乡亲们把孩子的教育抓得比啥都重要,你比我,我比你,都把孩子送到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里去读书。这不,去年村里的5个大学毕业生,今年有两个考上了公务员,有三个考上了事业单位当了老师。一到春节十五过后,村里年轻力壮的姑娘小伙大部分见不到,全部到成都、广州、江苏去打工赚钱了,一到腊月二十边的,个个钱袋子胀鼓鼓的回家过年,年轻的后生,还带回来一起打工的漂亮姑娘做了老婆,生活越来越美了。
国庆前几天回到老家过父亲的生日,七十八岁的父亲喜滋滋地对我说: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的道路和交通建设隔几年就变化一次,发展得很快。如今乡亲们的生活不仅仅只讲吃得饱,而且讲究吃得好。原先的茅草房早就看不见了,到处都是宽敞明亮的小楼房,家里的自来水、冲水厕所、电器也和城里的人家没有两样。都是党的政策好啊!要想富,先修路;村村通公路;让偏远地区通了路,这是交通之路,更是致富之路。富起来的老百姓,心里也修起了更宽更远的小康之路。
现在和家乡的父老乡亲聊起来,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里美得乐开了花,都充满着幸福的味道。
请继续在八一展示您的才华!O(∩_∩)O~
祝您生活愉快!佳作不断!O(∩_∩)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