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回首(赏析) ——读《老井》有感
细数过往的日子,几十年的光阴已经逝去;摆在眼前的是通往未来迷茫的路途;双脚拓印着对过去的声声慨叹和屡屡惆怅……偶然看到《老井》这篇文章,本以为太俗太土,却不料看完后,竟也被轻轻地拨动了心弦。
文中氤氲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散发着上进气息的七零年代,在那隐在大山中的村庄中,孩子们同那里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是多么原生态的一幅乡间景象。令作者无法忘怀的,是村子中的那一口井,儿时人们从这里挑水吃,孩子们在它旁边嬉戏玩闹,渴了就舀水喝,是如此的无忧无虑。
多年以后,当时的玩伴一个个都插上翅膀,振翅高飞,飞向那遥远的、繁华的城市,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一批批心怀远方的青年离开了曾经哺育他们成长的小村子。而在村子的一角,唯有老井仍坚定地伫立在那里。人事变迁,花残叶落,时光轮回,循环往复,现如今的村子、村里的人、物,包括那口井,皆为满目疮痍,不堪入目,就如一颗星曾经的璀璨、闪烁,现在它开始凋零,坠落……
曾经的村子炊烟袅袅,大树成荫,鸟儿时来光顾,邻里间也时不时地交谈,生气十足。而如今呢?炊烟少了,叽喳声少了,人也少了,树枯石烂,一副老态之景。同样,那口井也变老了,杂草、枯叶陪伴着这口井,没有了村民的光临,孩子的嬉闹相伴,显得尤为孤单寂寞。
老井的一生迎来送往,每次都带着骄傲和不舍送走一个个青年,而后,那在风中孤单的身影便会在那里默默地守望着远方还未归家的游子,等待,无尽的等待,伴着苦涩的风。作者就是这样在老井的期盼中回到家乡,看到那儿时的玩伴——那口苍老的井,也由此激起埋藏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悠悠思乡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略过,是怎样的冷漠,又是何等的无情,摆下千山万水阻隔了客乡游子归家的路途。然而却使心中的念想扎得更深了。由此不禁使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在1971年创作的《乡愁》,他的乡愁在小时候是邮票,连着母亲和“我”;长大后,它是船票,连着“我”和新娘;后来,乡愁成为一方坟墓,将“我”和母亲隔离;现在的乡愁成为海峡,把“我”和大陆分隔。他的一生是在频繁奔波和迁徙中度过的,与亲人多聚散离合,二十多年未回大陆的余光中,在1971年台北旧居沉痛的写下了《乡愁》,情深意切,深深的表达了心中对故乡和对祖国的眷恋。向余光中先生的还有冰心,她在写完《惆怅》两天后,便写下另一篇充满浓郁思乡情感的诗,便是《乡愁》。
就是这样,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还有冰心奶奶写的《惆怅》、《乡愁》,包括这篇《老井》,作者就是我的母亲。她的书写同样触动着读者的心灵,激起了游子心中的层层涟漪。
不可否认的是,乡愁是所有远飞游子内心不能轻易掀起的情愫,思家是每一个游子心中不能解开的結,不仅仅是井,还有其他的人、事、物,一切值得怀念的东西都能使漂浮的心灵受到触动。即使飞的再远,家永远是一处最舒适的港湾,纵使前方繁花似锦,花团锦簇,也不要忘记回家看看。
三十多年前,母亲离开那座大山中的小村庄,来到不算太大的县城里工作,回首过去的点滴岁月,无忧而又艰难。多年后,带着我重回那座村庄,我既对那里陌生又带着点亲近之感,带着想要探索究竟的想法与母亲又重新走过当年母亲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
老井便触摸了母亲心头的柔软,清澈依然的井水里,都是母亲说不完的满满回忆。是啊!母亲儿时身边的场景几乎全都消失,唯留下这口井,虽已衰老败落,但恐怕也只有这口井还可以连接起母亲和她的童年了吧。
现在母亲也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作为孩子的我也已经长大,再次与母亲一同回忆母亲的过去,也算是又一次经历了母亲的童年和过往。忽然觉得,沧桑的老井有着别样的色彩与光芒,也变得温暖起来。
感谢您对逝水流年的支持,祝福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