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苹果迷”西新贵(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苹果迷”西新贵(散文)


作者:980539319 秀才,134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13发表时间:2018-11-06 21:52:43
摘要:西新贵真成了个“苹果迷”。他不畏艰难,踏平坎坷,一心谋划着靠发展苹果富起来,不仅自己富起来,也要带动大宁的父老乡亲们家家户户靠栽植苹果树富起来!

1
   我们去见西新贵,他正在他的果园里干活。那正是苹果红了的时候,可今年开春遭受冻灾,果树挂果不多,树上的叶子也纷纷飘落下来,秃秃的枝杆上挂着稀稀落落的苹果,映着头顶红红的太阳,十分耀眼。他的果园面积很大,有二百多亩,一眼看不到头。果树长得都很有精神,一株株行间距一致,左看成行,右看也成行,且每片地块里的果树齐簇簇高矮一致,像列成了一个个方阵整装待发的士兵。我们在园地间逡巡,见一株株果树修剪得十分得体,疏密相间,通风透光,紫红的果枝像赤裸裸的臂膊伸展着,透出一股股生命的力。西新贵不时用手掰着枝桠上的一个个果芽让我们看,说明年花多果繁,定是一个大丰收。
   西新贵个头低矮,皮肤黝黑,透露着黄土高原上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纯朴气质。他一直给我们讲叙着他的果园的事,谈吐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胸襟是如此的开阔,高远。从他炯炯的眼神里我们也看到了信心,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那一股凝聚着的坚毅信仰和力量。
   西新贵,真是一个“苹果迷”!
  
   2
   时间回溯到1995年。那时候,地处吕梁山南麓的大宁县还是一个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县,虽然大宁历史上就有一个“小金殿”的美誉,但地下矿藏深,地上缺工业,仅靠着种植农作物“养家糊口”,收入甚微,捉襟见肘。可大宁县的土地肥腴,矿物质、有机质含量丰富;气候也好,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量512毫米,无霜期为212天,光照充足,特别是昼夜温差大,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西新贵去考察了几个乡镇,1985年前后,杨家洪在大宁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号召全县各乡镇都在荒山野坡上修建隔坡水平沟,并在平整出的土地上栽植了苹果树,几年以后,苹果树挂果了,不仅果型美观,色泽鲜艳,吃起来酸甜适中,口感特别好。西新贵觉着大宁的土壤气候最适宜发展苹果产业,是一个依靠大宁特殊地理优势加速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可是,当时大宁的苹果市场并不景气,每斤苹果价格最低只卖两毛钱,最好的苹果每斤也不超过一块钱,在这个时候他要栽植苹果阻力自然很大。西新贵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孩子们有想法但在他面前谁都不敢吭气,可老婆是家里的“半边天”,和他辛辛苦苦地撑持着这个家,直担心他把多年积攒下的一点积蓄泡了汤,于是,就起火带炮地和他干起仗来了,说他是“鬼迷心窍”,“尽干磨刀背背的事”,“拿着钱往沟里捣哩”。可西新贵还就是“迷了心窍”,但不是“鬼”把他的“心窍”迷住了,而是他认准了在大宁发展苹果就是有着一个美好的前景,这“刀背背”一定能变成“刀刃刃”,割掉贫困变富裕。他反来复去地劝说老婆,老婆总是不服,但也无奈,掠不过西新贵那股子“牛”脾性,也就只得由着他。
   西新贵祖籍是山东人,爷爷当家的时候,家乡遭灾,于是,背井离乡,辗转流离,最后落脚到大宁县城西的古乡村。西新贵曾在县外贸公司上班,公司业务不景气,员工的工资发不了,下班后他就在村边地里种点瓜果蔬菜以补贴家用。他家在古乡村头顶上的上合格村有5亩自留地,周围也有别人家的一些闲散地块,西新贵有了栽植苹果树的想法,就采用兑换、承租和购买的办法,把这些闲散地块归拢到一起,集中连片,也就有了20亩的一片基地。地有了,栽什么品种呢?栽就得栽优良品种,大宁苹果市场行情所以不好,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品质低劣。这时他想到了杨家洪书记,杨家洪在大宁当过5年的县委书记,现在调到省农科院担任院党委副书记,农科院有优质苹果树苗,那就去找他。西新贵只身一人,一路打听,直奔省城太原。杨家洪感激这位从未谋过面的农民还能记得他,还惦记着他在隔坡水平沟里栽植苹果树,并要在大宁发展苹果产业上大做文章,于是,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亲自帮他选择了优质树种。西新贵顺顺利利地从省城运回红富士2001品种1300株,在他那20亩地里栽植了630株,其他的便送给几位朋友去栽植了。
  
   3
   西新贵是个喜欢学习的人。树苗栽上以后,他先是在当地向一些老农请教管理办法,还到县果树服务中心去请技术员指导,也经常翻阅报纸、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学习苹果树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知识和技术。可是,慢慢地,他觉着这样的办法只能解决一般的问题,落后了,要培育出最优质的苹果,就得学习和掌握当今最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他千方百计地打听外地一些发展优越的苹果基地,走出去“取经”,同时,还把那里的有经验的技术员请到他的果园里来现场指导。这样,他就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黑色小车,山南海北地跑,几年下来,先后跑了本市区的吉县、浮山,运城市的万荣、临漪、永济;还出省跑到了陕西省的洛川、宜川、乾县,甘肃省的平凉、静宁,山东省的烟台。洛川的苹果园管理得非常好,枝繁叶茂,挂果特繁,每到秋天,红灿灿一片。看着洛川的果园,他吃下了定心丸,于是,就拜洛川果园的技术员为师,签订协议,请他们直接指导。这几年,他每年至少都要去洛川两次,请那里的技术员过来到他的苹果园里进行指导和管理。出门请人不会一帆风顺,餐风宿露不说,有时还要吃“闭门羹”。有一次,他中午12点多驱车去了洛川,出门前他电话联系确定了时间,可是到了人家家里,却是去延安送孩子上学去了。等着回来,天已乌黑了,连夜赶着返回大宁,已是夜里12点多了。第二天,先是让技术员在自己的果园里进行修剪指导,然后又带着技术员去铁角、白村、云居、太仙、榆村为朋友们的果园进行修剪指导。直到下午9点多了,才送技术员返回洛川,然后他再马不停蹄地返回大宁,两天行程500多公里。
   还有一次,他一连5天往返洛川请来5位技术员。启程时,怕困乏,他就在路边的“玉黄”(李子)树上拽了几颗青涩的“玉黄”,饿了就啃随时带着的干饼子。每次请来技术员,他就通知朋友们到他的果园里来跟着技术员学技术,朋友们来学技术顺便也在他的园子里干了活,可西新贵就是不占这个小便宜,他除管大家吃饭以外,还要为干了活的人开工资。西新贵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精神!
  
   4
   2014年的时候,天大旱。眼看着果树的叶子一天一天干黄起来,西新贵真是急得火油浇心。他去找县水利部门,找镇政府,找县政府,找县委书记,县上支持他,为他拨款16万元,他自己又筹资4万元,总算把水从沟底引进了他那垣面上的果园里。
   西新贵这几年,果园规模越来越大,开支便越来越多,钱直把他逼了个焦头烂额。为了筹措资金,他把自己祖辈住过的老土窑卖了,还卖了后来盖起来的几孔砖窑,卖了新近才盖起的几间平房小院。果园投资大,工人工资、施肥、打药、请技术员、土地承包费以及其他一些设施和管理费用,只要是果园的开支,西新贵从不拖欠。可果树没有挂果,果园没有收入,钱还没有来路啊!最困难的时候,他身无分文,家里连买一袋面的钱也拿不出来了,他就硬着头皮向刚进他家门不久的儿媳妇借她的陪嫁钱。逼得实在没有办法时,他也曾开口向亲戚朋友们借钱,有的朋友很理解他,支持他,借给他;可有的就觉着把钱借给他,还不知牛年马月才能还了哩,说不定也就打了水漂,所以也就不肯借给他。逼急了,西新贵就去借高利贷。可借到的钱都派上了用场,很难及时给人家还上,有些债主讨不到钱甚至骂到他家门上来。特别是过大年的时候,外面鞭炮声隆隆地响了,来要钱的人坐到他家炕头仍是不走,他陪着给人家说好话,表态度,等人家终于走了,老婆就接着和他吵闹,一家人过大年也没有个好心情。可是,大年一过,西新贵就又来了精神,又谋算着他的苹果园里的事情了。
  
   5
   西新贵20多亩苹果树开始挂果,色鲜味美,品质极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他开始有了收益。这时,政府又加大推进苹果产业的发展,于是,他就不断扩大栽植面积,采用承包、承租和购买的办法,集中连片,把他的果园基地扩大到200多亩。另外,他还在永和县的桑壁村承包了70多亩土地栽植了苹果树,果园总面积达到300多亩,成为大宁县最大的苹果栽植专业户。他的果园不仅管理规范,还大都栽植了烟富3号和烟富10号优良品种。
   果园面积不断扩大,树龄又不一样,老是到外地去请技术员,不仅麻烦,开支也大,一年5、6次,来回费用开支加上付技术员的工资就得十几万元;再说,请来了技术员,不可能面面俱到,人家走了,遇到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西新贵是个有心人,请来技术员,他紧紧跟在人家屁股后边一眼盯住地学,边学就边做,心领神会,很快就掌握了技术和诀窍。加上他不断地摸索学习,也就逐渐掌握了一套适宜当地果树管理的办法,比如,他觉着选择优质树种最重要,果质优,挂果早,上市价格高;果园管理要规范,行距4米,株距3米,通风透光,保障前期有产量;要疏花疏果,未开花前疏果要保持20公分距离,结果了要及时套袋;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亩施4方,以羊粪、鸡粪为主,也可施少量的猪粪;病虫害预防要提前,分别在3月、6月、9月进行;至于修剪、嫁接,他在聘请北京果树研究所专家和陕西洛川技术员传授中也基本掌握了。他学得的科学管理技术很顶用,他的果园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性果园,全县不少的果农都到他的果园参观学技术。2016年,虽然是果树的小年,西新贵的苹果树挂果竟然达到了7万斤,果形美观,色泽鲜美,果肉厚腴,汁甜味甘,成了市场和外来客商的抢手货。
   西新贵的老婆一直不支持西新贵,闹了多年的“别扭”,现在看到有了这么多的收益,老伴在苹果上还真做成了“经”,态度一下子转变过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还亲自下地去干活了。这让西新贵的“折腾”劲头也就更大了。
  
   6
   坚持就是胜利,付出必有回报。西新贵这人认准了的就要坚持,也敢于投资。1995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多年积攒下的40多万元全部拿出来投资到果树栽植的运营中。2003年以前,果树没有挂果,每年只有输出没有收入,果树陆续有挂果的了,收入又投入到运营中去。2016年,他算了一笔帐:当年,承包费11万元,施肥15万元,套袋22万个合计1.095万元,技术员工资4万元,长期工人工资13万元,果园日常管理费用3万元,共计47.095万元。
   从1995年起步开始,他陆陆续续投资将近220万元。他不是工薪族,没有工资卡和抵押,在银行贷不出款。他只得把能变卖的家产卖掉,还不断向亲戚朋友借钱,不过,在最困难的时候,西新贵放了话: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果园有了收益,一定让大家同享。家人和朋友们大都信得过他,也支持他。西新贵咬着牙根坚持下去,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回报:2003年,果园第一次挂果,收入3.5万元。到2010年以后,果园进入盛果期,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其中,2012年当年收入就达到34万元。
  
   7
   饮水不忘打井人。西新贵牢牢记着党的富民好政策,他记挂着家人和亲朋好友给予他的支持。特别是脱贫攻坚这些年,他更想到了那些贫困户,于是,他主动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了永盛苹果专业合作社,特别吸收附近各村的贫困户参加进来,共同发展苹果产业,形成生产、管理、供应、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不少农户都愿意参加他的合作社,因为在当地,种植一亩玉茭风调雨顺年景最多也就收入800元,如果把地以承包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承包费每亩450元,一家两口人再在合作社里干活,吃住由合作社负担,每年工资还可收入3.2万元。在自己家门口干活,安全,还能料理自己的家务,何乐而不为呢?
   西新贵永盛苹果专业合作社还积极联合全县果园栽植大户,他和白村、太仙、云居、榆村、东庄坪等村的果农都信息共享,他为大家提供优良树种,一起外出学习取经,他请来技术员就巡回到每个果园去指导,收获季节互通信息,维护果农利益,同时,也为客商保证提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8
   文章回到开头。西新贵坐下来和我们聊,聊他最近的几件事。他说,他是认准了栽植苹果树就是栽植摇钱树,今年清明的时候,他又去了山东,还到蓬莱、沂蒙山区参观学习,那里石多土少,可人家在石头旯旮里填土造田,沂蒙栽植蜜桃,蓬莱栽植苹果,农民都发了大财。大宁土地肥沃,气候和美,发展起苹果那不是栽下了摇钱树,建起了聚宝盆?看得出,他的胸中有着大布局,他脚下的路也一直在延伸。今年,他找人担保,在中国邮政银行贷款16万元,栽植了20亩优种矮化苹果树。最近,他又整合出土地100亩,中国银行临汾分行支持他,为他贷款200万元,他要在这100亩的土地上全部栽植优质烟富矮化苹果树,三年后,便会果香四溢,赢来丰收。
   西新贵真成了个“苹果迷”。他不畏艰难,踏平坎坷,一心谋划着靠发展苹果富起来,不仅自己富起来,也要带动大宁的父老乡亲们家家户户靠栽植苹果树富起来!临别,我们紧紧握着西新贵的手,我们多么希望他的梦想成真——大宁人,靠自己天赐的特殊优越环境,大量栽植苹果树,脱贫致富奔小康,富裕起来啊!

共 512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创业者艰辛创业的纪实性散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描写了苹果迷西新贵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新贵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种植果园。为了种好果树,他向当地的老农请教管理办法,自己看书学习修剪技术及先进的管理办法,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做指导。为了管好果园,大旱时,他去找县水利部门,找镇政府,自己花钱从沟里引水进果园。如今,果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开支也越来越多。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的果树色鲜味美,品质极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和他因为果园闹了多年别扭的老伴也转变了态度。他脱贫了之后,不忘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不忘众乡亲,还主动联合周边农户,形成产业链,大家共同富裕。文章语言朴实,人物个性鲜明,事例典型,表现了新时代农民不畏艰难,勇于创业的精神,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8-11-06 21:55:39
  文章构思巧妙,事例突出,人物性格鲜明,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表现了创业者西新贵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8-11-06 21:56:06
  问候老师!祝愿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