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一笔一心(散文)
要写有关笔的文字,时间很久。天天用笔,待到写它的时候,却找不出表现它的最恰当的文字。
自开始读书就用笔。小时候接触最多的是铅笔。数十公分长,几分到一毛两毛,就能买到一支。一端套有橡皮,一端就是圆圆的笔头。用小刀在笔头轻轻地一削,等露出铅芯,用一只手托住铅芯,另一只手用小刀在铅芯上慢慢刮成尖形的椎体。写字的时候,不能用力,就怕铅芯折断,造成浪费。
那时,一支铅笔用的时间也不长,三五天就可以用完一支。铅笔用到很短时,舍不得扔弃,等手指不能摁住的时候,就把外面包着的木质小心地剖开,把里面的铅芯取出,再用稍长一点的两根竹片,紧紧地夹住铅芯,然后用线或者细小的布条包裹,以此延长一支铅笔的使用寿命。现在说起这些事情来,稍年轻一些的人自是不相信,但这却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读书的真实经历。没有笔的时候,我还把一些很细小的树枝篾条削得又细又尖,蘸了从烤烟房里捧出来的被水浸润过的黑色的烟灰,在作业本上写作业。那时候,一支笔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宝贝一般。
读小学的时候,也用毛笔。那时学校开设书法课,所谓的书法,其实就是写大字。买上一本大楷,一本字帖,依葫芦画样。现在想想,字到是写得不好,但那个时候,觉得还是很重视书法教育。可惜,这么多年,为应付升学考试,书法课在很多学校早已不再开设,即便课表上排着,却是形同虚设。
读书的时候,最常用的是钢笔,有金星、英雄等牌子。用钢笔写出来的字,很硬,比用铅笔和毛笔写出来的要有骨力得多。但用钢笔,还得要买墨水,墨水也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凯歌、绿叶,还有英雄墨水。考试的时候,在黑板前面,就经常放了一两瓶,方便考生,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考试,给我留下了很温馨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中考,我带入考场的钢笔笔尖不小心被折断,一个监考教师看到,把他的笔拿来给我用,让我一直坚持考完最后一场。等我从考场出来,准备把笔还给他,并要谢谢他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位老师。直到现在,在我的记忆里,还留着这个老师矮矮胖胖戴了一幅眼镜的形象。上师范,我们又开设了美术课,这个时候,我又认识了一些笔的种类,只是我没有学好,这些笔自是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多少记忆。
工作以后,批阅学生的作业和写稿子写信件,还得用钢笔。但用得最多的就是粉笔了。读小学时候,老师用的粉笔几乎是白色。偶尔为了黑板上的某个字更醒目好看,就会把白色的粉笔用红墨水蓝墨水一浸,就有了红粉笔和蓝粉笔。试想一下,一些白色、蓝色、红色的字,在一块黑板上站着,长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在学生的视野里,应该有很生气的感觉。我想,一块黑板不能成为一个单调的世界。这个由粉笔构建的世界,应有广袤深邃的意蕴和缤纷繁华的色彩。
刚工作的时候,办公经费少,学校供给的粉笔不多,舍不得浪费。每支粉笔,几乎用到手指不能捏住,才把它放到一个小盒子里。这小盒子里的粉笔头,也还是舍不得扔弃,可以给学生在黑板上写字算算术。直至捏无可捏,用无可用的时候,才算完成了一支粉笔的生命历程。
这些年来,学校办公经费比过去好多了,用粉笔自是没有问题,并且粉笔的颜色也比过去丰富。每次去上课,看到粉笔盒里一支支齐嘟嘟的粉笔,心里觉得就有一些欣慰。过去的黑板要么是用木板做成,上面漆成黑色。要么在书桌的前面,一堵墙的中间位置,划出一块长方形,然后把这块长方形漆成黑色。而现在的黑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粉笔在黑板上的摩擦附着力越来越好。一支粉笔,每天在上面书写着世界,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字自是比原来的好看和醒目得多。
一块黑板,就是一支粉笔生命的世界。从这头写到那头,从上面写到下面,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工工整整,气凝笔端,笔走龙蛇,在一块黑板上演绎着风云丛生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学、科技、宗教、文明……用粉笔书写的一颗颗文字,叩响着学生求知的大门。我用笔为他们打开一道窗,而从这道窗子向外看,那就是一个浩瀚深邃的世界。
一支笔握在手中,我用着它,一心一意地填写人生的履历,撰写总结报告业务心得,创作文学作品。而这些于我,就是滋养品性的食粮。我小心翼翼,害怕写错一个字,弄错一个标点符号,而疏远了我对文字的敬畏。心与力,情与志在笔端荡漾,或温润委婉,或酣畅淋漓,那铺展出来的,是一片无限风光,是一场顿悟,更是一次振奋人生的旅行,一场从外到内的修炼。
我现在又开始了练习书法。说到练书法,我想到了“尚学堂”。尚学堂里的人,是一群书法爱好者。因为喜欢书法,就聚集成一个沙龙。每次放假,只要有时间,他们就聚在一起,写写字,聊聊天,交流一下练习书法的心得。在尚学堂,时光是静谧的,书桌上铺开的是用来练字的纸张,墙壁上挂的是他们练习的书法作品。每次和他们在一起,看到他们饱蘸笔墨,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劲头,都让我感动。一支笔,在他们的手里,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在写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纯粹、干净和痴迷,总让我滋生出一种蓬勃的力量。
一群单纯的人,一群透明的人,一群平和的人。
把一种生活,一个世界,一种精神,一种情感倾注在一支笔上。这让我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我的灵魂再一次得到了涤荡的机会。于是,我又接过了他们为我送来的笔墨纸砚,在一张纸上,写下人生的干净。我的字写得不好,但是,我却努力地去写,努力地把点撇横竖弯钩曲折写得周周正正。我的面前,不再是早已泛化的流俗。一支笔,在我的思想与现实中搭建了一座本真本洁的桥梁。
用心地握着一支笔,用心地写着一个字,用心地去经营一个干净的世界,用心地去开启一道门,用心地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问道之路,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力注笔端,气定神闲,一心一笔,一笔一心,笔在心中,光在心中。就像司马迁,虽历酷刑而九死不悔,一支笔也要勾勒出生命的风骨,那是历史的风骨,民族的风骨。就像文天祥,面对生死,也要用了一支笔,直抒胸臆,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的气魄。就像谭嗣同,用一支笔,写出自己的祭死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死之笔,握于手中,这不仅是生命的绝唱,更是黑夜之中的一声霹雳,一道闪电,惊醒了多少浑浑噩噩的生命。这是笔之功,心之力。笔在外,意在内,意出笔心。这笔,风风雨雨,在自己的手中握着,不折不弯,未曾断,未曾倒,也未曾扭曲,只是干净地为笔。以笔抒怀,以笔入世,也以笔出世。由此,我便知道了一支笔的笔芯,那是最硬最刚也是最软最柔,既可勾勒山水,也可渲染慷慨悲凉;既可描摹盛世画卷,也可写尽人生哀乐;既可跌宕风云巨变,也可细说个人恩怨情仇。
一支笔,在黑板上,纸张上,认认真真地写,工工整整地写。既写自己,也写别人。既写现实,也写历史。既写温暖,也抒寒情。炎凉在笔下,沧桑在其中。笔笔耕耘,史海钩沉,风花雪月,一念一笔。从过去写到现在,从自己写到社会,而最后又把所有的故事归结于笔的故事。于是,在细细的笔端上,流淌出一滴水,一泓清潭,一条江河。
想到这,在一台电脑之前,我又放下一支笔,让所有的关于生命的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世界的故事,发于笔端,且又终于笔端。
于细微处见品性!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