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千年雷台墓究竟葬了谁(赏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武威雷台汉墓被发现,随着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这座汉墓的墓主身份也让人十分好奇。九十九件随葬铜车马仪仗佣,恢宏的铜车马阵,无不显示着墓主生前不凡的身份,根据考古学界对汉代墓葬的研究,雷台墓的墓主至少应该是一方诸侯。但是,随之出土的铜佣上“张君”、“张氏”的字样,以及一块墓碑上面“xx将军”的字迹却让墓主身份扑朔迷离起来。众人由此猜测,墓主应该是一位姓张的将军,因为有了张姓将军这个信息的提示,许多学者便以此为方向,将汉代在凉州当过将军的张姓官员进行一一排查,希望从史料中寻找到依据。甚至有人还提出,墓主乃是道教天师张道陵等等的说法。但却没有哪一个是被完全认同的,多年以来,雷台墓的张将军依然是个未解之谜。究竟是什么人能够达到列侯的墓葬规格,用那样巧夺天工的铜奔马陪葬呢?至今没有确定的答案。
综合专家学者的考证论述,雷台墓的张将军其人主要集中于张江、张奂、张猛、张贡、张绣,以及道教祖师张道陵等这些人物身上。而这些结论大多是通过史料中记载所得来的一鳞半爪的猜测,到底是他们其中的哪一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几十年来,就在相关学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时候,陈玉福老师大作《西凉马超》里也对雷台墓及墓主人进行了描写,将张姓将军锁定为时任西凉府太守的张鼎。张太守在《西凉马超》里几乎贯穿全书,从开篇与马腾设计智取都护董天伦,粉碎了他分裂河西建立西凉国开始,到知人善任提携马腾父子,对内忧恤、对外用兵,在百姓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书中塑造的张太守是一个一生都在攘外安内的父母官形象,在他的励精图治下,西凉府是乱世里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生命有保障才能安居乐业,自古老百姓眼里能满足民生基本诉求的官员,必然是一个好官。这样的铺垫符合张太守死后埋葬雷台的首要条件,这是其一。
其二,《西凉马超》第五卷里关于张太守之死的描写,可谓是可歌可泣、慷慨壮烈。张鼎为了掩护百姓撤离,以古稀之身,硬生生将猖獗凶残的匪军拖在城下,鏖战一夜后精疲力尽而死。倾尽全力拼杀换来一城百姓的安全,这样的风骨和担当受到万人敬仰实在无可厚非,为铁骨铮铮的太守之死唏嘘哀伤的百姓们,怀揣感恩之心而厚葬张太守于情于理也说得通了。
第三个方面,书中还写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也与张太守有直接的关系。在凉州素来便流传着“马王爷三只眼”的民间传说,而马王爷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三只眼睛?这些问题却没有谁能说得清楚。陈玉福老师便在《西凉马超》中给我们娓娓道来。原来马王神正是太守张鼎年轻时征战沙场的一匹汗血宝马的原型。西凉人爱马,不单单是因为那个年代马匹是主要的代步工具,而是良马之于武将来说却是对敌时重要的武器。宝马与英雄从来都是互相成就的绝配,乌骓、赤兔等名马在冷兵器时代那可是决胜的关键。因此,张鼎年轻时宝马陪着他驰骋疆场,等战马年老时,功成名就的太守也把它好草好料的养在府上,算是颐养天年了。都说马是通人性的,老马识途,但是,张太守的那匹老马更具有传奇色彩。就在张鼎的幺女骑着老马出去游玩的时候,年幼的少女跌下失蹄的马背,被刚刚打春后的冰冷河水冲走。众人用了一夜的时间打捞小姐的尸首,都忘记了这匹老马。等第二天想起它再去寻找时,只见老马矗立在少女跌下河水的原地,还保持着低头找寻主人的姿势,夜里骤降的大雪把它冻成了一座冰雕,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匹马的额头正中竟然多长出了一只眼睛,想必是为了寻找落水的主人才有了如此的神迹。这样忠烈,简直是神马啊!张鼎便在莲花山专门修建了一间庙,将这匹三只眼睛的神马塑了像供奉起来,并取名为“马神庙”。此后,凉州民间便有马王爷三只眼的说法了。而《西凉马超》中对天马精神的真义阐述,也教会了我们为人之道:就是善良而不怯懦,勇猛而不残暴,永远保持前进精神!以骏马精神为人格,做一个像马一样忠诚、可靠的人!(此处引用原著第一卷之:真君子当如马)
因此,有了以上这三个方面的铺垫,张鼎太守壮烈战死后埋葬于雷台,并在死后得到汉朝廷的嘉奖,追谥号为大将军进而树碑便完全符合逻辑。至于为什么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佣是九十九件,有人提出墓葬违制,或者玄学以为暗合九九之数等疑问,笔者想在这里留个悬念,还请读者在《西凉马超》中一探究竟,相信看完这本书,你会得到所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