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收获】赏花斑彩石(散文)
一
花斑彩石,飞落于黄海之滨,位于荣成市马道镇浅海之中。距岸50多米,长约35米,宽约20米,高约9米,形状宛如绣靴,也像一个狮首。在祖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独缀一珠,斑斓玲珑,璀璨耀目,实属罕见。赏石者,若不看这块五亿年前的瑰宝,那就算是门外汉,侈谈收藏多少奇石者,也会被人笑称“石盲”。
我伫立软浪轻吻的浅海沿岸,有时步行于浪花之上的九曲回廊,无暇看湛蓝柔波,满目花斑石趣。初到者会忍不住惊叫神奇,返而又临者,屏住呼吸,再读彩石天书,便欲穷其万象意蕴。
飞石踞于海中,颇有从容戏水的雅趣;体态硕大,构型奇特,真的是瑰丽天工,鬼斧难成。被誉为“中华海上第一奇石”,名至实归,绝非传讹虚夸。
彩石始成于五亿年之前,其间一度被冷落而孤寂,其名难见经传。我曾想,那些年代,连果腹都是奢望,人们哪有闲情逸致赏石怡情。这尊五彩斑斓的神石,近年来吸引游客无数,其中不乏称家名流。那日我陪同几位书法家赏石,看见他们有的不自觉地伸手做握笔状,目视花斑彩石,在空中比划着,描摹字形。书法家老海说,赏石者身份不同,所求各异,所得也千差万别。他的话,给了我赏石的新思路。
二
在书法家眼里,花斑彩石是一面天然浑成的古老摩崖书刻,是书法艺术的深奥碑文。它呈现的纹络,圆润流转,纵笔形意,古拙飞韵,令人与书法艺术神会巧连,我曾经意想,莫非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佛师临此而飞笔,才成这精美的《千字文》经世之作,只涂黄褐之色,不蘸砚墨,字字连韵,大小随意布局,体态饱满淋漓,生动成章。
仔细端详,仿佛可见中国书法字体之全本,莫非是浓缩的书法碑帖。有的石花拙朴,宛若在凸凹不平的龟甲上持刀走笔,镌着甲骨文的嶙峋骨魂。有的石纹牵连,自成绝笔,好像篆文连篇,均匀布局,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神韵都刻在彩石的纹络里,挖掘不尽,揣摩可得。有的故意崎岖,演绎成隶,可见蚕头跃起,栩栩如生,亦可意会为燕尾剪风,飘逸轻盈。起笔凝重,收笔轻疾,回峰隆起,飘逸飞云。所谓“法乎自然”之说,莫不是因看这花斑彩石而悟得其法则。
难怪我的朋友老海说,学书于人,临摹痕迹太过显眼,造作俗气难以剔除,创意因模仿而断送;而看花斑彩石琢磨任何书体,都可以得到神韵启迪。我学书也有十几个年头了,临帖感觉都麻木了,得见花斑彩石,突然有了意想书法之妙的可能,我也稍微有得,兴奋得很。
画家看这花斑彩石,仿佛是一幅笔墨淋漓的水墨国画,亦如一墙飞笔涂彩的壁画。其形纵意,或抽象点连,或具象可感,立体状物,难怪古人有“取法物象”的绘画之说。有的轻描淡写,点墨成趣;有的则浓彩厚丹,似担心蘸彩之笔不能承重,便不顾布局随意泼出。其势或震撼,或舒缓散漫,圆润巧合规矩,收束与放纵,处于自然,而不造作。有的则突兀立峰,崛起飞神,仿佛受了委屈而难得恣肆。画作以韵致分其雅俗,花斑彩石之画意清丽脱俗,雅韵盈眼。有的着彩淡雅俊秀,似乎是颜料盘子干涸,不得丹彩,勉强为之,韵味却在笔枯之时顿出。有的则古朴苍劲,颇有古韵流淌之意,天来之彩,神妙难得,仿佛再持笔做任何加工都显得是在描摹痕迹。从彩石的花纹构图看,纵横交织,一笔成形;深浅随型,凸凹有致。所有绘画技法潜藏其中,泼墨有度,皴染合适。真可谓“疏可走马,密难透风”,想起了苏轼的佳句:“淡妆浓抹总相宜”,难以剖分起细微,只能略述其大意。
无论画家属于哪个流派,写实也好,抽象也罢,尽可从中寻得启发,甚至顿悟。怪不得现代书画家壬同光几次流连赏石之后有感赋诗:“玛瑙琥珀堆成,文章云锦织出。鬼斧神工难就,世人惊叹绝睹。”我学过绘画,只得皮毛,看到如此画作,觉得绘画之先,并不在于起笔如何,我缺少的是胸中的意象。无意成为一个画家,可生活如画,如果我们拘泥于那些细枝末节,还会有真正的生活美感么。
三
诗人赏石当为另一番境界。就像复沓叠嶂的《诗经》,各不相同的构图,每行都是诗句,节奏跳跃,意境析出而各不重复,看似纹络近似,却不邯郸学步。仿佛就是一首永远也参不透的朦胧诗。图案如流云,诗意被云推出;纹络轻飏隽逸,却犹如情侣牵手缠绵,浪漫诗歌也无非如此。一堆图案密匝相聚,厚积持重,宛若诗意成堆,不可切分其意。若无深层次领悟,但就形象看,足可不假思索随口成诗了。微波涟漪,恰似轻歌曼舞;浪卷滔天,无度恣肆乖戾,见之惊惧。诗是灵感的精气,彩石却是将精气物化,或孑然孤行,穿云破雾;或群会喧闹,又一哄而散。如此,诗人会觉得,平日里“吟安一个字”要搜肠刮肚,临石便可不查平水音韵也可婉转成律,无需分辨平仄阴阳,便可左右盘旋冲突于其间。花斑彩石啊,面对着诗人,灵性婉出,吟咏亿万年,都不是同一首诗。
我曾经也学写诗歌,感觉跳跃就是本质,忘却了诗歌是画面的描摹,生动就从干瘪的文字里淡出了。如果带着诗意读花斑彩石,感情付诸五彩,我想,就不仅仅是搜肠刮肚地求一个诗意的字了,而是淋漓酣畅的感觉,是不吐不快的快感。
以曲秀为最高境界的舞蹈家来了,原以为敦煌的飞天就是舞蹈艺术的全部,看了花斑彩石,马上生出谦虚,接着便自叹失意,这里给与了舞蹈所有细节的启迪。纤指勾挑,翘臀举天,蛮腰三折,凸胸耸肩,各种姿势应有尽有。仅那天公在石头上特别雕塑的“嫦娥奔月”“玉女舞袖”之貌,足够舞蹈家面石而造型模仿半生了。这也给了我欣赏舞蹈美感的知识,那些造型都是表意的符号,不是怪诞。一种美,若无审美的眼光只能是不知其味了。
四
雕塑家看这花斑彩石,是一首凝固的音乐,是固定时空的永恒。雕塑家会问这花斑彩石要一个答案,使用了那种雕镌之具才有如此工艺?是地下的熔岩飞溅而出,瞬间成大象,几亿年的滔天涌浪,掏挖磨砺,才成斑斓之形;是凛冽的朔风将其粗糙之处抚摸千万之遭,才如此圆润光滑。凡是自然之功,都在其身显功用心,雷电削其多余,飞雪发酵了彩石的魂灵,烈日烘干了水分,海鸟之喙啄食了粗糙,无情的岁月在彩石上变得温情脉脉。大自然有只无形的巨手,所有的雕工尽数用遍,钻其幽晦,切其繁冗,割其杂陈,琢其瑕疵,凿其乖戾,镂其愚顽,挑其斑斓,刮其毛糙,磨其粗粝……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花斑彩石这座千古玉雕,既有圆润之形塑,更有透骨之浮雕灵魂,主题与局部互不排斥,有着诗一样的节奏,音乐般的旋律。雕塑家面石揣摩其形,不能得其神韵,也会荡气回肠,或许这才是雕塑家最应该追求的创作状态。
我曾经为某单位去石雕之乡山东嘉祥制作一尊孔子雕塑,对局部也煞有介事提出一些意见,可那时我没有这样去参悟花斑彩石,真的对雕塑的理解太肤浅了。比如说,雕塑艺术就像流动的音乐,而我看到的仅仅是一个音符,实在是所得狭隘了。
其实,花斑彩石最欢迎的还是那些美学家的到来,面对花斑彩石,也只能赞叹这就是美的奇观。蒙娜丽莎的微笑太假,维纳斯的断臂美态勉强,唯有天成彩石最具唯美价值。可远观,睹其美的神韵;可近抚,感受其丰润的质感。对于美的赞赏,人类有时自觉无能,只能付诸万物之象来模拟,其实,花斑彩石的美最透明,最直观,无需什么样的高深美学理论,不管你是否读过美学论著,无论你是否跟从罗丹求教,都不会妨碍对花斑彩石美的把握,只要你能够陶醉就可以了,无需多么苛刻的赏美条件。
美感在于体味,不必跟着美学大师去学舌,我们自有独特的审美体验,花斑彩石都会无言地接纳你的美学判断。如果你说不出一个美学名词,只会脱口一个“美丽”,那就可以了,如铸造如雕镌,如刀削如斧劈,这些简单的想象就足够了,恬静之美也好,粗犷之美也好,千人有千种感觉,总是让人沉浸在美的遐想与享受之中,已经别无所求了。
我常常想,美学对于普通人真的是很遥远,其实不然,生活的美感不是凭空得来,各种美的渗透,都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不想放弃对生活美的追求,就应该用审美来关照我们的生活。
五
考察地貌地象最靠谱的是地质学家,早就来了。在这里根本用不上地质学说,花斑彩石一个无法诠释的奇观,是地质学说里的一个意外。地质学家的言语是枯燥的,他们说,花斑彩石是于寒武系燕山期火山喷发的基性火山岩、凝灰岩,至今已有五亿年。这些名词,故弄玄虚的表白,听倦了千遍,耳鼓生茧。
我还是倾向于对花斑彩石做生动的形象再现。我偷偷地想,那些蜂窝状的浮石遍布在躯体上,是否是嘤嘤的黄峰当初经受住了几万摄氏度的高温,从容地酿蜜,刻下这些甜蜜的石纹符号?留下神秘吧,或许会出现一门新的学科来解开她神秘的“石之语”……
还有一群守卫美丽的人来了,他们是驾船持戟的军人,只有一个心思,为一块难以搬走的巨石而日夜设防。
自从明代洪武年间,时有外寇虎视,想必并非要掠走这花斑彩石,贼寇盗心若揭,盘踞我领土,奴役我百姓,自然会掠得这花斑彩石。据《荣成地名志》记载,花斑彩石所在的港湾名“联络湾”,北有烟墩角,西有草岛寨,烽烟炮台,遗迹可寻。临海之山,青烟射天,海上军情告急,雄兵严阵以待,可那样的御盗战略,怎么可以抵挡军舰火炮,令人耻辱的甲午海战从此打响,烽火警倭,却倭寇直入,北洋水师一败涂地。海上战场,距这花斑彩石仅十几海里之遥,危如累卵的花斑彩石没有成为碎片,已经是万幸了。数艘战舰沉没海底,换来了花斑彩石的完好,是幸运还是力保,真的让我们难以启齿了。
如今,军寨拔除,烽烟不生,唯留精美,花斑彩石敢于炫美于边海,真的让人对“国泰民安”四个字生出赞叹。把军营安札在花斑彩石的身边,万不得已,如今,海防前线前移到祖国的边陲,美的空间才有了无限扩大的可能。
我不是什么“家”,对赏美却很痴迷,或流连于九曲栈桥,笑迎咸风拂面;或转身以五彩石为背景,留下一个影子;或三两好友评头论足;或来兴致,唱吟几句小诗,不管平仄韵律。唯有今天,这些可易得。其繁复的石纹是否藏着亿年的经文神谕,只待经师来寻解;斑驳怪诞的石纹里是否藏着天书,只能等文字学家来研读;大自然是否深藏了什么奇异的密码,留待哲人来顿悟;那些模糊的图腾符号,留待探索者去发现吧。
有人面神石而生出四个字:石语灵禅。神石蹲踞却还在语,静听亿万年而不默声;彩石如禅,飞动着的是不竭的灵性,但愿每一个赏石者,都顿悟出自己的人生之禅。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座绝世之美的花斑彩石,会有不同的视觉来解读她,这大概也是她给与我们永远也难以参透的神秘之美吧。
——2018年11月11日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