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六出祁山”歪议(随笔)
“六出祁山”歪议
金牛古道,是古巴蜀通往汉中的三条通道之一,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必经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秦风汉韵依稀可辨,三国遗迹历历入目。磨蚀残缺的石板路,苍老遒劲的古柏树,蜿蜒险峻的古栈道,都在默默地述说着那些金戈铁马的往事。诸葛亮的北伐,也引起我无边的思索。
《三国演义》中所谓“六出祁山”,依史实准确地说,应是诸葛亮“北伐中原”。因为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仅在公元228年春的首次北伐和231年春第四次北伐走祁山。其余各次:第二次228年冬,是出散关道围陈仓;第三次229年春,又是走散关道取陈仓;第五次是234年春,走斜谷出渭南。本文之所以用“六出祁山”作题目,不过是借用这耳熟能详的提法罢了。
受《三国演义》影响,我自小对诸葛亮五体投地,以为他无所不能,高明无比,一贯正确。然而随着对史实了解的深入,才发现诸葛亮也并非高大全,他也有过失误甚至是重大失误。这北伐中原即是一例,是战略性的重大失策。
当时,较之于魏、吴两国,蜀汉实力最弱。尤其是荆州丢失后,地盘最小;夷陵兵败后,国力更衰;再加上平定西南诸夷之乱的征战,更是兵疲力竭,经济匮乏,国库虚空。按理说,此种情状,只宜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然而诸葛亮却在刚从西南回师,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急急起兵北伐,主动挑起同强敌的战争,焉有不败之理?他在公元228年至234年的七年间,连续兴兵五次北伐,其中228年还两次北伐,229年的第三次北伐与第二次相隔不到三个月。我们现在已很难猜度他当时何以那么心急火燎,但知道结果是屡战屡败。第一次北伐用人不当失街亭而败;二次粮草不济而败;三次中敌方反间计而回;四次因粮草筹集困难被李严谎骗而退;五次心劳力竭身亡而退。五次北伐,落得个国力耗尽,自身也命陨五丈原的结局。
试想,若是一位理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对外用兵这样关乎国运的重大举措上,应该是反复掂量,权衡敌我双方经济、军事、政治等情况,还要看是否有天时地利人和。如无必胜把握,则不可贸然兴兵。早在春秋时期,越国败给吴国之后,勾践接受范蠡、文种韬光养晦的谋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二十二年,而后突然发力,一举打败了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博学鸿儒诸葛亮,为何就不借鉴这个经验,不动这个心思呢?设想,倘若诸葛亮在平定西南之后,收敛锋芒,韬光养晦,“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语),鼓励农桑,发展生产,振兴经济;鼓励生育,注重教化,扩训军队,提高战力。待内部整肃,国库充实,兵力强盛之时,再寻机北伐,并非没有胜算。然而,历史无法假设,北伐注定的败局,无法改写。
姜维在继承诸葛亮错误的北伐路线上,走得更远。诸葛亮死后,姜维似例行公事一般,从公元238年至262年的二十四年间,又连续十一次北伐。尤其是费祎被害之后,更加无所顾忌,以弱挑强,自损国力。其结果非但未达到预期目的,反而越战越衰。诸葛亮和姜维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难有取胜希望的长期消耗战,令蜀汉原本就已衰弱的国势,荡然无存,导致早亡。当然,蜀汉的早亡,还有关羽因骄矜而失荆州,刘备因“义气”而盲动的夷陵之战,刘禅因昏庸而内外失度等多种原因。但作为主宰蜀汉后期十一年命运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策,无疑是重要的,致命的因素之一。
诸葛亮对蜀汉兴起,三国鼎立,其作用不可替代。他治国治军的才能,谨慎自律的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世所称道。但是,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三国演义》把他无限放大成智慧化身、忠贞代表,救世超人,对后世的人们则是一种误导。还原历史人物的本原,是我们读史的要义。越近真实的历史,越能作为我们评价人物和指导实践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