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在国企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前行(赏析) ——电视剧《永远一家人》观后感
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职工下岗、买断工龄,这一系列国企改革的事情过去的时间并不长,但很多人不再愿意提起,也很少有文艺作品以此为题材。也许是这段历史太敏感,涉及面广,讲述有难度,大多采取了回避态度。
最近,辽宁卫视播出了电视剧《永远一家人》,以国企改革为背景,描述了乔卫平一家人在改革中的故事,虽说主线放在家庭成员上,却处处让我想起那一段经历,感觉值得写一写。
拥有5000人的国营大厂——红旗厂,在市场竞争的大潮冲击下,全厂几个月发不了工资,很多职工没事可干,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正在这个时候,职工集资购买进口设备的钱款被人骗走,厂长潜逃,全厂愤怒。在这个节骨眼上,区政府任命技术负责人乔卫平接任厂长,拉开了这个厂改革的大幕。
工厂的故事历来不好写,制造产品的单位日常事务总是显得枯燥乏味。国企改革虽说冲突不断,但更多的指向并不是冲着工厂本身来的。
该剧也没有用大的篇幅描述国企如何改革,更多的是以此为背景,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新品研发、市场竞争、搬迁改造、职工安置等作为故事线索,其重点放在乔卫平一家人身上展开。
那个年代,兄妹一般四五个,大厂的子弟常常在一个单位工作,再加上乔卫平父母早逝,是他师傅一家将他养大,他当厂长前又娶了师傅的小女儿,加上大哥大嫂,姐姐姐夫,二哥二嫂,一大家子,家庭关系和工作关系交织在一起,故事的骨架就搭起来了。
乔卫平接任厂长时,全家人都表示支持他。没想到工作一展开,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家人。
国企人员富余,需要减员增效。乔卫平的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主动回家。大嫂在运输队开车,属于后勤人员,也主动下岗。原来还在做下岗职工思想工作的政工干部大姐,后来也被裁减。二哥车间无事,他自己买断工龄离开。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的行为都有些不得已。作为厂长的亲属,职工们的眼睛都盯着他们,所谓干部家属带头、主动,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作为厂长的乔卫平,一方面感激亲人的支持,一方面也感到欠了他们的人情。
为了弥补这个欠缺,乔卫平将大哥调到有事做的车间干杂活。哪知道大哥因为厂里发不出工资、女儿学唱歌要花钱,伙同他人偷盗车间零件出去卖被抓判刑,其女儿也因此辍学。
工厂改革带来的一连串变化,给厂长自己的一大家人带来了各种压力和烦恼。
妻子在家带小孩,又因误解丈夫而分居;大嫂先是帮人卖搪瓷品,后来夜晚开的士,收入压力缓和了,女儿却始终不愿意探视父亲;大姐前后在居委会和环保公司做临时工;二哥买断工龄的钱被人骗走,导致离婚,后来与人合伙用闲置厂房开歌厅。这些事情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下岗职工的艰辛历程。
国企改革的阵痛,尽管该剧用厂长家人付出的代价表现出来,但工厂并没有大的起色。虽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新产品开发,与外商、民企争夺市场,也只能勉强维持工厂运行,避免了工厂破产的命运。
该剧结尾,红旗厂也没有自己走出困境,只是听从区政府的安排,以搬迁改造、企业重组来解围。职工利益这一块,还是在乔卫平的坚持下,用土地出让的资金解决了以往拖欠职工的旧账。乔卫平自己,在企业重组后选择留在了体制内,当起了区人力资源部门的公务员,也意味着职工再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这种结尾,可能是某个工厂或厂长的实际状况,但我觉得还是缺少代表性。2000年前后的国企改革,绝大多数区县一级的国有制造类企业都是通过改制转民或破产重组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那个时段,因改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矛盾冲突比剧中激烈得多。国企最后一任领导和下岗职工受到的冲击和经受的艰辛,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经济全球化,国外资本和产品进入我国,国内推行市场经济,乡镇企业兴起,在计划经济下运行多年的国企,产品陈旧,人浮于事,包袱沉重,受到挑战和冲击是历史的必然。
可以这样说,没有国企改革的阵痛,就没有后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永远一家人》选择从厂长一家人这个侧面来描述这场改革,其角度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家庭,一直是各种社会活动的底层载体。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人们总是希望在困难面前,家人永远是血脉相连,亲情相伴。
我自己也经历了那个难忘的时段,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素材。但十几年过去,我仍然没有想写的打算。说实话,此事牵涉面太大,难以把握,真不知道从哪里下叉。
但那一段历史,经历过的人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