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书缘(随笔·家园)
曾有一段时间。近似疯狂的迷上了网购书籍。来此将近两年多年的时间,竟在手机京东上买了七百多块钱的书,真是创下了一个记录。虽然我两千的月薪微薄的可怜,接近寒酸,但真的是对书籍有种特别的钟爱,没办法;兴趣喜好这东西很多时候是沁入骨子里的,就好比一个爱打牌的人,只要在门外一听到屋里哗啦哗啦打麻将的声音,便会不由自主的进入里面加入垒长城的行列。
相比其他爱好,我最爱书和最爱读书。我这个人没有其他的不良嗜好,唯一喜欢的就是读书;每得到一本书,就会异常的喜悦,每读完一本书,就像经历了一次满足的心灵之旅,舒畅惬意,溢于言表。常记得有一句话,读书和旅行,必有一个在路上;所以知识和学问这东西,总是学无止境的,所谓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正因此也。于古今中外,这世上还没有哪一个人可以通晓所有的事;就连千古文圣孔子都求教于老子,就莫讲世间“俗人”了。
童年时候,记事起就是接触画本儿(小人书),在那个传播媒介匮乏的年代,除了收音机,少得可怜的黑白电视,恐怕只有书籍和画本才能慰藉接近灰白色彩的少年时代了。及至年龄稍长,上了学认的字了,便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每每借得一本小说,那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高兴的什么似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书到入迷处,竟忘了周围的一切,忘了母亲呼唤吃饭的声音,也忘了父亲让我做某件事情的吩咐——当然随之而来的呵斥是在所难免的。
那个年代的这种种细节,真像极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那个曾经历种种生活磨难,命运乖舛的我的同时代兄弟。所唯一不同的是,我或者缺少他的坚韧毅力勇气和担当,很少经历过他曾受过的那些磨难。也许命运这东西,是每个人一生也参不透的玄机。那些欢乐与幸福只是人们的一种追求,而不可能永远牢牢地攥在手里。一生所爱,惟书籍文字是也。
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大文豪的话足以说明,书籍和读书对于每个普通人所揭示的非凡意义。而笛卡儿也说,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所以,任何人,任何条件下,读书,是最好的陶冶心灵和增加知识的直接有效的方法。生命太短,知识无限。
三年前,应朋友之约,有幸去了一个图书物流库上班,那真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和兴趣的地方。这是位于北京通州张湾镇的一个普通小村。东西方向长方形五千平米厂房式大库,一排排的书墙,一捆捆,一垛垛,类似于图书馆的排列样式。在这里,都是某个出版社的书籍直接以车拉至此处,然后接受网上各大网站和书店以及团体个人的订单,最后拣选打包以物流方式发往各个下线买家。我们的工作就是按照客户订单给商家配货。每天,不厌其烦的拉着地牛儿拿着配货单,往来穿梭于特定范围的书墙胡同,取下书,见数,搁好,再拉倒打包机前,有几个小妹妹给打好包,填好配货单,最后拉到物流配货专区。也有的时候,出版社新拉来的书,不小心手指背儿碰到了似刀刃儿一般锋利的书页的边缘,马上就被割破流出血来,如此的情况有好几次,因为手拿书的时候是不能戴手套的;虽然痛些,但因整天与书为伴,痛,也并快乐着。
大多时候,人,活的其实只是一种心情,单一,单纯最好。些许年了,虽届不惑,仍执着于对书籍的痴迷。某些时候,真觉得自己如聊斋故事里那个爱石头如命的邢云飞,以石为命,数厉劫难,横遭囹圄之灾。或者,有些时候,太痴迷,总是不好的,世间凡事过则不及。而世间,又有几人能有聊斋里那个拥书万卷,和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的呆货书生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里,多读书和学识广的言论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苍白,而仿佛只需拥有了功名利禄中的任何一个,此生就觉得圆满了。在其以为,读书和学识是不能当饭吃当钱花的,文人学士,不外是寒酸潦倒落魄的同古时一样未曾变过的代名词罢了。
而今,无处不在的网络已经悄然占领了我们所有的生活,不管何时何地,地铁,餐馆,街上,到处都是拿着手机的低头族;网络,已经毫不客气的俘虏了众多我们,大把大把的时间被网络占领,年轻人的读书时间更是少的可怜,这是一个悲哀的时代现象。同时,有一些优秀的有学识的人,都保持着每天读点书的好习惯;积沙成塔,任何时候,丰富的知识总是有用和无穷的。
再,有温度的纸质书籍总是强于网络上的电子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末,希望我所有的朋友,趁此美好的韶华时光,有空,多读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