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仰望红军丰碑(散文)
曾经听过红军的故事,曾经读过红军的故事,曾经讲过红军的故事。红军是我终身难忘的英雄。红军是我心中不朽的丰碑。为红军烈士献上一束鲜花,寄托诉说不尽的哀思,一直是我心中的渴望。
机会终于来了,我又惊又喜,激动得彻夜难眠。清早起来,备足衣物,收拾好行装,乘上大巴车,加入文艺采风团,跟画家、书法家和摄影大师们一道从成都出发,沿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走过的路线前行。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导游讲解,一路用相机留下难忘的瞬间。一路上,红军当年书写的标语口号仍然清晰可见,红军当年办公和开会的遗址至今保存尚好,像是在向我们诉说当年长途跋涉的艰难,诉说当年对敌作战的困苦,诉说今天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经过剑门关、广元、明月峡栈道、旺苍红军城,第三天到达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去拜谒我们神往已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是全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通江县纪委外宣办蒲副主任、通江县文化馆张主任和沙溪镇纪委冯书记迎上前来,热情地接待我们,并请来了讲解员为我们一行十七人讲解。
通江县是革命老区。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从通江两河口乡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而首府就设在通江县城。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医治无效而牺牲。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烈士陵园,取名“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墓”。
陵园坐落在山岗上,俯瞰沙溪河,遥望鹰笼山。松柏苍翠环绕,陵园肃穆庄严。主题雕塑“铁血丹心”在金秋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战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医护人员冒着危险救护伤员的场景栩栩如生。
“红军在川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二百多场战役,几乎是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在有力打击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红军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当年巴中总人口约一百万人,参加红军达十二万人,牺牲四万余人,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参加红军,每三十人就有一人牺牲。两年多投入运输力量约一百万人次,提供军粮数十亿公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红军长征时,通江县总人口二十三万人,就有五万多人参加红军,最后只剩下七千多人。通江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
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进入陵园核心区,红军烈士集墓就在那里。墓内安葬了七千八百二十三名红军烈士,其中团职以上四十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士修建的陵园。
“随着反围剿斗争愈演愈烈,转送总医院的红军伤亡人数也逐渐增多。初期,总医院对牺牲的烈士还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只能满足二至三人一个木匣子,甚至数十人集中掩埋。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烈士愈来愈多,红军只好采取软埋,一穴多人,甚至只能挖大坑集中埋葬……”听着讲解员的叙述,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巴中人民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巴中人民。历届省市领导都十分关心巴中建设,支持巴中发展,多次修缮红军烈士陵园,如今的王坪村变成了“现代、文明、优美”的小山村。修缮中,在集墓正后方扩建了弧扇形无名烈士纪念园,将散葬在通江县二十个乡镇的五十处零散烈士墓177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此,至此陵园共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核心陵园面积由原来的350亩增加到1800亩,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在红军烈士墓前,我们集体献上花篮肃立默哀,表示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然后每个人又以个人名义献上了一束菊花,寄托我们诉说不尽的哀思。
三位东道主安排我们吃午饭的地方,是烈士陵园附近的一家取名“根据地”的农家乐。可口的野菜、家常菜和当地很有特色的酸菜汤很快就端上桌了,还有城里人难得吃到的铁锅饭和米汤,香喷喷的令人胃口大开。为欢迎我们采风团的到来,张主任吟诗一首:“秋高宕水明,胜友壁州行。丽日金风暖,欢歌玉履轻。催杯新趣起,泼墨黛山横。聚散依依处,蜀巴千里情。”
与我们同行的书法家赵平安老师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借来东道主的笔墨纸砚,挥毫将这首诗变成了墨宝,还另外书写了“龙马精神”四个大字,抄录了一首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赠送给通江县文化馆留念。当潇洒俊逸秀美遒劲的书法作品呈现在众人眼前时,大家无不为之叫好。由于即兴而作,无备而来,赵老师没有随身带来自己的印章,画家简文化老师自告奋勇立即亮出熟练的雕刻技艺,快速地用肥皂制作了一枚“赵安全印”临时代用。两位老师真是一对绝配,将我们的采风活动推向了高潮。
农家乐老板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们,他的家就在景区附近,新村建设时翻修了房屋,他就地取材,开起了这个农家乐,既方便了游客,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王坪新村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搞旅游接待,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党员干部结对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的承诺正在逐步兑现。许多群众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王坪村一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景象。这里已打造为全国AAAA级景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告别王坪村,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就像一幕幕电影,还在我的脑海里闪回,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历史与现实辉映,陵园与美景交融。红军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永远活在红军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