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人间暖情”征文】晨光熹微里的小山村(散文)
今天早上六点多醒来,竟然难以再次入睡。平时的话,再睡上一会儿,总能来个“回笼觉”。可此时静静地躺了十多分钟,非但没有睡意,思维反而越发清晰。转而想想,许久没有漫步寨子,与其在床上睁着眼睛不知所为,倒不如披衣起床出去看看清晨的美景。
寨子的早晨一如往常,显得如此静谧。一片片旋舞的落叶往下坠落,在耳边发出呼呼翩飞的声音。在渐渐明亮的天色下,一抹阳光已经悄然照临寨子上空,给青翠的树木镀上了一层淡黄的金色。此时身着一件衬衫,走在乡村小路上,感觉到一股冷风直往脸上扑来,顿时有了一丝生疼的感觉。初踏在坑洼不平的小路上,脚底板竟显得有些僵硬似的,而风在裤管中乱窜,更是带来了阵阵寒气。这个时刻,没有了前段日子的风和日丽,已然感受到了一种初冬到来的气息。
耳畔不时传来鸟儿一声声清脆的啼叫,抬头望去却没有发现一丝痕迹,庞杂的枝叶隐藏了它们的身影。那时时传入耳中的宛转悠扬的声音,宛如傍晚时分山林边的泉水叮咚声似的,不断回响在树林的枝柯中。冷不丁窜出的一两只飞鸟,盘旋了一两圈后,突然翻飞着如箭般刺向苍茫的天空,瞬间就消失了。
漫步到寨中的古井旁,看到家族的朝发大哥独自一人坐在家门前的椅子上,手捧着一壶茶,一副悠闲自在的神情。相互道了声早安后,开始攀谈起来。大哥提起,每天早上都会在这个点上早早醒来,日日皆是如此。起床后,也不忙着先下地操持农活。不管工有多忙事有多繁,都会来到家门口,搬张椅子坐下,就那么静静地欣赏着山村的清晨。看着晨光逐渐照亮山村,看着路上人们逐渐忙碌的身影,也会感觉到了无限的希望生发在了心中。长此以往,这俨然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每天饭后的品茶一样,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而清幽的古井旁,早已聚集着一群浆洗衣服的乡亲,捣衣的声音和欢快的嬉闹声不时传入耳中。寨子里的人,都习惯早起,凌晨五点多天色微明的时候,就会看到农户家中的灯渐次亮了起来,而乡村的土路上就会逐步响起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人影也开始晃动起来。它们起来后,往往先在家里架好锅,熬上一股粥后,就陆续来到了寨中的古井旁。现如今,尽管很多人的家里已经添置了洗衣机,可淳朴的乡民还是喜欢来到井中淘洗。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只有古井的清水浸润过的衣服,才能真正淘洗干净,穿起来也会有一种泉水的清爽。
拐过古井,来到了风雨凉亭处。这座建于民国二十五年的山根寨地标建筑,在清晨的阳光映照下,岿然屹立在大地之上,有种沧桑的厚重感。此时在晨曦的映照下,竟显得如此的安稳。此时倚靠山墙,贴身抚摸着的感觉,就有如走进了历史深处,正捧着一杯陈年的佳酿,品味那一股悠远的清酒之香。
走入亭中,一幅幅书法和壁画映入眼帘,笔势遒劲有力,飘逸挥洒。俊秀的蝇头小楷,古朴的画面线条,一笔笔勾勒在青砖黛瓦间,散发出如花香般的历史风味。而漫灭难辨的字迹,非但没有影响阅读,反而更是透出了历史的神秘和文化的气息。
说起来,真得感谢民国时期山根寨的这三位大才子(马善绵、黎申甫、阮世昌),其中一位是民国时期的乡长,另外两位是乡村塾师。他们都深受孔孟思想影响,饱读诗书,秉持着一股“耕读传家”的精神,让寨子的上空时时翻过知识的云朵。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给山寨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因袭着诗书礼仪的乡村传统。
再回望周围,古井边不知何时,已经支起了一方肉摊。此时,我突然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也围拢在那里。看到我走过来,父亲把肉递了过来,随口说早上的肉新鲜,已经买好了排骨和瘦肉,特意嘱咐说今天吃了饭再出县城吧。
提上肉块,沐浴着清晨的冷风,我迈步走回了家中。室内一片温馨,没有了肆虐的风尘,而进入房中,发现妻儿还在熟睡。我静静地拿起一本书,开始读了起来,心中直感叹着山村之晨竟是如此之美,只是平时我们都过于匆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