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收获】书报亭(散文)
我和书报亭有着不解之缘,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四年,但仍记忆犹新,无数次在梦中又回到了那个我曾经为之奋斗了多年的书报亭,它是我人生路上的又一个转折点。
那是在一九九四年六月的某一天,单位领导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一汽总厂关于简编缩编的文件精神,生产线除外,其余职能处室一律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即男职工五十周岁,女职工四十周岁。当时全厂第一批精简下来的人员就有一万人之多,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家顿感震惊,十分困惑和不解。面对现实,发牢骚埋怨是没有用的,这是总厂的决定,只能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我的条件基本都符合。首先,我的工作单位是建材处,负责全厂建筑维修供应材料的单位,其次年龄是四十四岁在杠里,还有一条是,我负责车管科的企管工作,具体内容是:自控工人管理和全科人员的各项考核,说它重要就重要,说它不重要,就不重要。当过知青的人,学会了理解和忍让,企业有困难,个人只能无条件执行。我带着一丝眷恋和无奈离开了喜欢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创业。
当时,我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正在上初中,用钱的地方很多,决不能呆在家里吃闲饭。选择第二产业成为了我追寻的目标和动力。为了尽快找到适合我的工作,不顾家人反对,每天早出晚归,走街串巷,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没有目标的到处乱飞。几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双脚也打起了血泡,有时为了抓紧时间,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一天走下来,饥肠刮肚,浑身无力。进了家门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了,丈夫说我得了精神病:“全厂下岗一万多人,也没有一个像你似的,整天不着家,就不能老实的在家待着?做点饭,干点家务”。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凭着我执着的性格,坚信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经过一周的社会调查,我发现了目标,确定了再就业的方向,就是街路旁设立的书报亭,它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对于曾经当过资料员而又酷爱文学的我,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我多方打听申办书报亭的相关手续,在贵人的指点下,我找到了相关部门。首先,要到市新闻出版局申请经营占道手续,而占地手续要经过各区的城建部门审批,这是个难点。下岗的人如此之多,仅有的街路,要合理安排书报亭,数量是有限的,从我递交申请那天算起,几经周折直到半年后,才批下来经营手续。好饭不怕晚,抓紧时间,起早贪黑,紧锣密鼓,筹建书亭。自己设计画图纸,买材料,雇人加工,仅用了十天时间,一个崭新的书报亭立在了最繁华的街路口。它是那样的耀眼,它将是传播文化的中心,是满足厂区职工和居民读书看报的最佳选择,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为之兴奋。
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虽然已正值严冬,凛冽的寒风吹打在脸上,像刀刮一样。但,急于求成的心情促使我要争分夺秒。首先安装了两部电话,然后,在同行们的指点下,找到了图书批发书城。看到那些数不清的各类图书,杂志,我兴奋不已,庆幸自己选对了行业,我是那么的喜欢读书,以前家境不好,买不起课外书,尤其是文学小说,只能向同学借看,而且要十分小心不能弄脏弄坏。
现在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类图书,我眼花了,竟不知进什么类型的图书杂志了,最后还是在书店老板的推荐下,进了许多杂志,如,家庭,知音,读者,青年文摘,文在旬刊等,还有部分儿童画报及各类文学小说等。
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我又增加了经营项目,各类报刊,长春晚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视听导报以及足球报,房产报等数十种。取这些报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每天早上五点钟左右赶到十多里以外的市中心批发站才能领到,如果去晚了,就会一无所获,那么今天你的书报亭就没有报纸看了,会影响读者心情,给大家带来不便。那个年代,大家的业余生活很有限,读书看报已成为一种习惯,尤其是退休人员,阅读报刊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书报亭也是他们必去的地方。所以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每天我都是骑着自行车,天不亮就已经奔波在路上了,不管酷暑严寒从不间断。每当看到大家拿到自己所需的报刊杂志,脸上露出的那满意的笑容时,我的内心是满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先后在厂区建了三个书报亭,分别聘了三位店员,我一人负责进货,这时的书报亭根据人们的需要,又增加了经营品种:烟酒,饮料。小食品和手机充值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尽管很累,内心是充实的。我暗下决心,要在厂区打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早起晚归是这种行业的特点,由于三个书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自行车已不能完成这项任务了。所以,我用书报亭挣来的钱买了一辆踏板摩托。可是没想到,不管大小摩托都要考驾照,这可难坏了我,首先是理论考试,然后是项目考核,什么坡上坡下不能脚沾地,还有钻空,画s型路线,脚也不能沾地,考了两遍,勉强通过,也许考官看我年纪不小,又是个女的,开了绿灯,总算拿到了摩托驾照。
从那时起,街路上骑摩托的队伍里,又多了一位女骑手。在那个年代,私家车很少,自行车和摩托车居多,但女同志骑摩托车还是少数,不像现在的电动摩托满马路都是。
每当我从市里取书报满载而归,看到人们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时,心里有一种自豪感。可是,我忽略了欣慰的背后还有许多未预料的困难所在。
一天早上,从市里取报回来,刚走到东风大街,突然阴云密布,预感到暴风雨就要来临,我加足了马力,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向前冲去,这个速度已经是这种小摩托的极限了,可是还没能躲过这场瓢泼大雨。很快,街路上变成了一片汪洋。路上的积水没过了摩托轱辘,几乎不能前行,可就在这时,摩托车起动机进水灭火了,没办法,只能推着继续向我的目标——书报亭前进,终于到了,浑身上下湿个透,好一副落汤鸡的尴尬模样。好在报纸包的严实,没有受损。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和煦的春风,吹醒大地,万物复苏转眼夏至。夏署过后,秋风送爽。秋叶泛黄,天气渐凉。初冬将至,迎来寒冬。那时,我最怕冬天来临,北方的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30度,平平常常也在零下20多度。尽管我是全副武装,棉头盔,棉大衣,棉手套,棉皮靴,还带着棉护膝。但,无情的寒风还是无孔不入,侵袭着你的肌肤。更艰难的是,有时摩托车早上打不着火,电动打火装置不好用了,只能用脚踹,一连气要踹四五十下,才能发动着,有时不顺,打不着火,就得坐公交车去取报,费时费力。这还不是最难的,记得有一年春节前的那一期电视报,我定了三千多份,还有其它类的报纸,整整装满了一车。头天晚上的冰雪路面,加上早上下的小雪,显得格外滑,我小心翼翼的骑在摩托车上,两脚拖地,慢慢前行,恐怕摔倒。结果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当走到新华路时,由于路窄,车多,还有一段冰面无法绕行,只能硬闯了,因为经验不足,车子一下滑倒了,把我也甩出好远,报纸洒落了一地。由于严重超载,摩托倒在地上,我是怎么也扶不起来了,哭笑不得。这时,有位男同志路过此地,看到此景笑了,我很生气,不帮就算了,还嘲笑我?正在这时,只见他走到我车跟前说:“干嘛驮这么多报纸,难怪你扶不起来呢,我帮帮你吧”。听到这,我很高兴,忙说:“谢谢师傅,因为是春节期间的电视报,大家需求的多,所以我定的也多。”告别了好心人,我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刚才摔得那一跤,向着我追寻的目标继续前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和书报亭度过了五个春秋,酸甜苦辣均尝过。几次规划改造迁移,让我身心疲惫,无奈之下,我兑出去两个书亭,又重新回到了原点,经营着最初建立的那个情有独钟的书报亭。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依托,它帮助我排除烦恼,给予我快乐。它是知识的源泉,使我受益匪浅。每天,仍然骑着我的新大洲摩托,穿越在大街小巷,做着我喜欢的事,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吮着营养。
小小书报亭,伴随我走过了人生低谷。风风雨雨十一年,完成了它的使命。诸多因素,与2006年,我与它挥手告别,结束了我的二次创业。
如今,离开书报亭已经十二年了,但我却对它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感情,我时常在梦中闪现当时的情景,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又在梦里回到了那个小书报亭——理货,摆书,付货,收款。即使现在,一经路过市里仅有的几处书报亭,我都会停下来看上一会,但,它们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有的书报亭变成了杂货店,除了书报啥都卖。哎!我还是留恋那个年代的书报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已是网络时代了,手机替代了一切,读书,看报,看新闻,听小说,玩游戏等。书报亭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它是我生命长河中的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另:个人于94年在长春就读,学校离车百很近,常常去那的报亭买每一期的《读者》。所以在这问候老乡,愿您在柳岸创作愉快,期待佳作常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