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官风”与“民风”的哲理诠释(赏析·家园) ——读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读《皇帝的新装》的人数,应该排在全球所有文章的阅读人数之首,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它值得每个地球人去阅读和思考。这篇童话一直是中国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
这篇童话故事,我更愿意把它当做讽刺现实的作品阅读,就像阅读中国的《官场现形记》和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样。教参和众多的解读资料都说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讽刺性的,讽刺那种不敢面对真实的虚荣和愚蠢,呼唤人这种高等动物要保持一颗童心,保持住我们美好的纯真,我不反对这种解读,虽然我把她当做讽刺现实的作品阅读,但是,我认为这种解读还是很肤浅的,是真正的儿童解读。我更愿意把这篇童话当做一篇哲理小说读,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生动而形象地给我们揭示了官风与民风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这篇童话故事是具有全球意义的,从它诞生到现在来看,它在时间长河中,是具有永恒意义的。
一、一把手作风——皇帝的作风
中国百姓对皇帝是很了解的,也是很羡慕和害怕的,因为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好像天下的所有都是他们的,包括物,包括人。没有哪个一把手的权力有皇帝的大,皇帝这个一把手的所做所为,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力也就巨大无比。有怎样的皇帝,就会有怎样的官吏集团,也就会有怎样的民风。
《皇帝的新装》一开篇,就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这个皇帝唯一的爱好——“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喜欢到了什么程度?文章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描写:皇帝的钱财去向——“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的精力去向——“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的时间去向——“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个开篇,可谓精彩,夸张的语言用得精妙而有表现力,把这个皇帝的形象立体地展现了出来。
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奢侈贪婪的皇帝,一个真的把国家当做自己私有财产的皇帝。“每一点钟”就要换一套衣服,一天有多少个“一点钟”?一天要多少衣服来换?一个月要多少?一年要多少?他活了多少岁?要花掉多少钱财?这些钱财从哪里来的?这是一笔没法算清却又非常恐怖的账。
昏庸透顶的皇帝。他竟然“不关心他的军队”,他总是“在更衣室里”,这样的皇帝,能领导出怎样的军队?能领导出怎样的官吏队伍?他以国家为重了吗?以天下苍生为重了吗?
愚蠢而又虚伪的皇帝。他竟然相信骗子编造的新衣服的特殊功能——“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而且还要“穿了这样的衣服”来检验他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他是凭什么选拔他的大臣的?他竟然没有识人的眼光?就像现在一些官员企求神灵来保护他们的官帽而不是靠踏实、清廉的工作来坚守仕途一样的愚蠢。
不要说这样的骗局没有,不可能出现,这是作者编的故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上当受骗,那骗术很多不是也像这故事中的骗术一样拙劣和荒唐吗?不少人上当,除了贪婪占便宜的本性作怪外,不是还有皇帝这样的愚蠢思想在帮忙吗?一些官员,请求“神人”保佑,不是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地投入吗?他就没有想过那些所谓的“神人”学识才能都不如他吗?
皇帝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可是,他不敢第一时间去看,“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者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于是,他分作两次,派了他最信任的最诚实的大臣打前阵,让他们先去看看真假。多么虚伪而又狡猾的皇帝啊!整篇小说中,这个皇帝最大的虚伪就是不敢面对事情的真相,不敢说出真相,不敢坚持事实真相,皇帝是这样,官吏团队呢?他的百姓群体呢?
骄横霸道而又厚颜无耻的皇帝。他想去看却又有顾忌的时候,“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是的,他怕谁?老子不仅天下第一,而且一切都是老子的,足见其骄横与霸道。当他到了骗子的织布机旁,什么布都没有看到时,他在短暂的心理疑惑后,立刻赞美这根本没有的布来;他光着身子走在游行盛典上,一个小孩子说“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时,他“有点儿发抖”,可他没有结束盛典,而是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他的行动是“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些描写,把他的骄横霸道写得深刻,写得让人捧腹,又让人切齿痛恨,他的脸皮之厚真的可以说超过了城墙的厚度。脸皮最厚的地方还在,他没有看见布,却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而且还在物质之外,给了骗子“勋章”、“爵士头衔”、“御聘织师”,还在镜子面前装模做样地试穿新衣……为了遮盖他没有看到任何布料的真相,竟然无耻到了这种地步。
老安在故事情节中对皇帝的描写,写出了这个皇帝鲜明的形象特征,写出了他的思想和行为作风,在这样的皇帝领导下,哪些人能得到好处呢?
骗子!
二、拙劣的骗子,起到了最坏的示范作用
故事中写的骗子,不只是简单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小人物,而是作者精心描写的,对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物。
骗子蠢笨的骗术竟然能成功,就是因为这个皇帝愚蠢而又虚伪。他们设计的骗局理由,其实是没有欺骗性能的,只要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功能的布是没有的;他们在织布机前的忙碌,谁都看出了没有任何的布,是在装模作样;可是他们偏偏能成功,原因是什么?就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在帮忙。所以,写骗子,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写骗子最为重要的意义还不在这里。
见面设骗成功后,“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在两位大臣去看了之后,“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丝和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连一根丝也没有放到织布机上去”;皇帝亲自去看后,他们就获得了标志社会地位的各种封赏。骗子行骗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物质和爵位荣誉,大臣们看到了,他们会学谁?这个皇帝国度的子民知道了,会以谁为榜样?
可见,老安写骗子,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在说:虚伪、善骗,得到的实惠才多。那么,这个道理,是骗子带到皇帝的国度的,还是皇帝的国度教会了骗子的?这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了,我宁愿相信是最后一点,因为,没有“骗”的土壤,两个骗子这树苗就没法在皇帝的国土上成活。
三、诚实的官吏,实际上是一群沉着镇定、特别厚颜无耻的骗子
第一位大臣,皇帝派他去查看的理由是:“我诚实的老大臣”“最能看出布料是什么样子”“这个人很有理智”“就称职这一点来说,谁也不及他”。实际呢?“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他的决定是:“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骗子虚构了布的色彩和花纹,大臣像背书一样记住了,回到朝廷也这样给皇帝描写了。
第二位大臣,皇帝选派的理由是:“另一位诚实的官员”。这位官员的做法呢?“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非常满意。”
那么这群随皇帝去看的官员呢?“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了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特别圈定”四个字,间接地说出了皇帝对这群官员的赏识和赞扬。实际上呢?
两位诚实的官员代替骗子出面做了解说员:“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读者们还得注意,在两位大臣虚构了布的美之后,皇帝也赞美了根本不存在的布,然后群体官员们的表现是:“哎呀,真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而且他们还给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喊出来:“我的妈呀!这皇帝养了一群怎样的官员呀!”
老安非常巧妙地运用点面结合,由写个别大臣到写群体官员,写出了整个官场的愚蠢而又狡猾,愚蠢是骗术低劣,狡猾是骗局竟然都成功了。自私而又虚伪,为了保护自己,讨好皇上,不惜一切手段欺骗,不惜肉麻地夸赞没有的布和衣服,读到他们的夸赞语言,真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其完全不诚实,其完全不称职,其行骗的特别镇定和厚颜无耻,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作者这样着力描写大臣的用意,不仅在揭示大臣们的虚伪、狡猾,而且也在衬托皇帝这个一把手的昏庸愚蠢荒唐,他竟然被两个骗子和他信任的一群官员哄得团团转,甚至荒唐地光着身子参加国家级别的游行大典,可见,这个皇帝完全把国家利益拋到了九霄云外。
说完了大臣们的形象特点和其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骗子为什么能那么沉着镇定地行骗?大臣们为什么那么明目张胆地行骗?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大臣当解说员,而不再让骗子出面?为什么要把群体官员对布料的赞美安排在皇帝赞美之后?
作者的这些构思都是为了表达:皇帝虚伪而且愚蠢,他的群臣官员们也学会了虚伪和阿谀奉承,骗子和大臣们都抓住了皇帝“贪婪、虚伪、昏庸、愚蠢、不敢承认自己不称职”的软肋,轻而易举地“绑架”和“讨好”着这个皇帝,随心所欲地实施着他们的骗局,获取着他们需要的个人利益。
我们再思考一组问题:大臣们撒谎欺骗,难道只是表现在这次“新装”事件中吗?这个事件中,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出真相,这个骗局肯定就结束了,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呢?他们平时也经常使用撒谎欺骗手段吗?撒谎欺骗让他们得到了哪些好处?如果平时就是这样,那是谁造成的呢?
这样一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皇帝、骗子、群臣的描写,目的是在展示一个“贪婪、愚蠢、虚伪”、不愿面对事实真相、随时随地撒谎行骗的官场,在这样的官场统治下,民间又是怎样的呢?
四、虚伪愚昧的百姓、说谎的民间
这篇童话故事中的百姓,有着很重的愚昧,不仅皇帝大臣相信了骗子说的布的特殊功能,百姓们也相信了,“全程的人都听说了这丝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百姓们为什么会这样?从统治者的角度讲,有一种教育叫“愚民教育”,百姓越愚蠢,统治者越容易控制他们。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个皇帝统治的国家,科学宣传是多么缺乏。他们统治下的百姓,不仅愚昧,而且毫无自信,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人、识别人;因为不了解,所以,也根本不相信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这也不奇怪,因为统治者群体也是愚蠢和无能的。所以,老安写百姓是在反衬统治者们。
当皇帝派大臣们去看了之后,“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他们没有看过,怎么知道布料是美丽的?只能说是两个“诚实”的大臣大力撒谎欺骗的结果。他们是成功的,比骗子的骗术还拙劣却更成功,因为他们不仅骗了皇帝、群臣,也骗了全城的老百姓。
参加游行大典时,“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百姓们为什么都在撒谎?都在自欺欺人?表面上看,是骗子那个理由控制了他们,实际上,这是皇帝及其领导下的官员群体作用的结果。故事中没有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到,皇帝一次次接受谎言,并给予好处,大臣们也就把呈现谎言作为了自己潜心研究的功课,作为了自己苦练的“武功”,并把这些“功课”推广到民间,把这些“武功”实施到百姓中,久而久之,百姓们也就在这种陶冶中形成了说话的“习惯”。
所以,作者描写这群虚伪愚昧的百信,不仅是在衬托皇帝和官员们,更是在揭示统治者们的行为作风对民间的巨大影响。
综上分析,我认为安徒生这篇《皇帝的新装》除了讽刺性外,更大的目的就是在传达一个道理:上梁不正下梁歪!官风不正,民风就没法正!
老安这篇童话故事,也像鲁迅的诸多文章一样,是一面照妖镜,又是一把手术刀,是在救治他曾经生活的社会,也是在警示他以后的社会。
不少人都在问,为什么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为什么小孩子说出真相后,百姓们才开始重复小孩子说真相的那句话?为什么还是没有一个官员出来附和小孩子的话?仔细品味,这是老安从又一个角度来表达他对社会的劝告:孩子懵懂年级,还不懂社会,还没有受这种虚伪、欺骗社会风气的影响,这是社会的希望所在;这就像鲁迅为夏瑜坟头“放”上一圈花环一样,是有着一种美好的象征意义的。同时,我想老安也像鲁迅一样,在向世界发出一种呼喊:救救孩子!孩子还没有被这种恶浊的社会风气污染,他们是地球的希望;如果不改变这种虚伪、欺骗的社会风气,孩子们迟早会被吞噬。如果真是这样,人这个群体还有希望吗?要改变必须从官场开始手术,孩子说出真话,百姓们在附和了,官员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是因为他们的一把手没有赞同孩子的话。可见,这个细节是在告诉读者,官场歪风形成后是顽固的,要改变它是很艰巨的;一把手观念正误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这篇童话,通过故事,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社会问题,虽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但我们相信,这些问题是能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视和思考的,一定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者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奋斗的。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瑰宝!是一把最为珍贵的世界级别的手术刀!无论是它身上呈现的文学艺术魅力还是思想价值,都是值得在地球上永远传承的。
2018年11月25日
感谢老师莅临八一社团!恳请老师经常莅临八一社团!o(* ̄︶ ̄*)o
祝您生活愉快!阖府幸福!读书舒畅!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