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乡愁(散文)

精品 【流年】乡愁(散文)


作者:烟雨僧念 白丁,4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94发表时间:2018-11-27 23:37:55

【流年】乡愁(散文)
   午前还是艳阳高照的天,被汹涌而来的乌云越遮越暗、越遮越暗,眨眼之间,天竟暗了许多,吓得燕儿惊慌失措来回盘旋。一个闪,划亮了半边天空,隔了三两秒,便一声炸雷,铜钱大的雨点紧跟着撒了下来。
   家乡的雨不像江南的雨那般缱绻缠绵、娇慵柔弱、充满灵性。家乡的雨来得豪气,一如北地的汉子,说来就来,一会儿的功夫,水泥地上已到处是积水,一滩一洼,连成一道、汇成一片,雨点落下来,溅起满地的水珠。院里,那条瘸腿的老狗有些发蒙,东躲西藏,最后窝在南房的檐下,喘着粗气。一只黑白相间的雀也飞过来,在檐下叽叽喳喳的无处落足。老狗斜起头,口里发着呜呜的吼声……
   转眼的功夫,整个山村已弥漫在漫天烟雨中。
   东梢里住着的郭叔正和父亲聊家常,想起院里还晾着被子,慌手慌脚地接过父亲递的伞溜溜往外跑,踏出一路水花。渐行渐远的花伞,被雨压得变了形,伞面落下的水,由珠帘汇成线,模糊了郭叔的背影。风过处,吹偏了伞,郭叔瞬间淋成落汤鸡,逗笑了在窗口望着的父亲和我。笑着笑着我思绪不由的划回记忆深处。
   上学那会儿,人们生活水平还很一般,家庭条件都差不了多少。村里没有太有钱的,穷得揭不开锅的也不多,无非就是你吃的二面窝窝掺的白面比我的多一些、老师要求买作业本你今天就买下了我因家里钱不凑手还得等几天,无非就是过年你穿新衣服了我却是穿着翻新的,仅此而已。大家一样的上课听讲做题,下课打沙包跳马滚铁环,放学回家一样的割草放牛,星期天干完家务三五成群的跑到野外分成两队玩“打鬼子”。村里偶尔放场电影,几个伙伴凑在一起几乎可以背下来全部台词。那时候,唯一的零吃就是自家菜园里的西红柿,红的半红的摘下来一样解馋。偶尔谁带着一盘偷来的向日葵,全班一拥而上,你掰一块他掰一块抢着吃,一瓶冰糖水抢着喝。大家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快乐着。
   逢着今天这样大的雨,全班没有一个打伞的,家里条件好点的,戴顶草帽,披块塑料布;差点的把化肥袋两个角里表叠起来,象雨衣一样连戴带披;还有的干脆就脱下上衣覆在头上;那些羞羞的女生,手举一张叠起的纸,遮住头,一路的跑……那时候,在大人的心里,雨伞就是个可有可无的物件,有或者没有对生活都没太多的影响,有那闲钱还不如给娃攒学费、给父母买药抑或是给老婆孩子添件新衣服,谁也不会为了遮风挡雨去贵贵的买把伞。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便因此有了自己的梦。幻想着某一日,在江南的梅雨季节,踩着斑驳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撑着油纸伞,数着雨滴溅起的水花,独自彷徨,找寻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多情而略带忧伤的姑娘。或者,在一个细雨濛濛的午后,撑一把伞,看江南的小桥流水、烟雨楼阁;看庭院深处绿了芭蕉、红了海棠;在长亭外古道边和着诗和远方。多年以后,送儿子去重庆上大学,住了几天,每天撑着伞在丝丝缕缕、温雅柔婉的雾雨中游逛,也曾遇见江南清丽曼妙、婉约静秀的女子,却是不知是否依然结着愁怨。而我,早已没有了少时的癫狂,拾不起半星的雅致。唯有自小的雨伞情结,深深植于心间,挥之不去。
   无数次的雨天,我独上西楼,看着满街飘来飘去的伞花,五彩斑斓、流韵缤纷,斑驳了街巷、浸染了小城,心潮便随之涌动。一不小心,醉了季节、醉了流年,也静静的把自己醉成一窗风景。
   少时的很多梦想,随着年轮的增加逐渐忘怀,有些却始终萦绕心间,如陈年老酒般,越酿越纯。
   不知何时起,村人习惯于看着老赵家的炊烟做饭。
   西塬上老赵家两个儿子都在县里工作,家里条件自然要好些。他家正房的八仙桌上摆着的座钟,在整点的时候会发出很悦耳的声音。那声音,虚幻而飘渺、悠远而肃穆,感觉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引人神往。我们一帮小屁孩经常三五成群的猫在人家大门口,竖起耳朵,听着、回味着,渐渐沉醉于那空灵的余韵里。
   因为老赵家有钟,时间自然掐得准。于是,当老赵家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的时候,山村里便会传来一声声悠扬婉转的呼唤孩子们吃饭的声音。多年后,那此起彼伏的喊声与萦萦绕绕的炊烟成为童年最亲切、最难忘、最回味无穷的记忆。
   习惯成自然。有几次老赵家串亲戚,村人们各自忙着各自的,捎带着望望老赵家的烟囱,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才恍然大悟,“老赵家今天家里没人”,方才手忙脚乱地开始做饭,自然是耽误了上课的时间,七哄八哄才把孩子哄去学校,免不了要被罚站了。
   那个时候,村人们把时间简单为“日头偏东、正午、鸡叫几遍……”等等,诸如此类,一直是延续着成百上千年的说法,没个准点,全靠约莫。娃们要上早课,睡醒了窝在被子里看窗户,窗纸发白就起床。多少次在月光皎洁中来到学校,慢慢熬到月儿落下去黑暗继续笼罩了校园也等不到其他同学来。在慌乱中四下里张望,苍茫的天空只剩下稀疏、寂寥的星,四周黑乎乎的,除了几间同样漆黑的教室,只有空旷的操场和婆娑的树影。风吹过,听着落叶沙沙沙的声音夹杂着夜鸟瘆人、诡悚的叫声,心里一惊、感觉头皮发凉、头发竖直,咧开嘴哇哇哭了起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同学都经历过,也便是茶余饭后说一下,包括家长,谁也不会太在意,习以为常。
   在当时,大家不知道好日子是什么样的,偶尔听有见识的人说起城里“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也仅是羡慕一下而已,感觉那种生活离自己实在是太遥远了,远得遥不可及,没必要去眼热人家。
   没了比较的日子便过得满足、过得快乐。
   那时候,晚上十有八九停电,邻里邻居聚在一起,就着煤油灯昏黄的光打扑克,围着看的比玩的还着急,吵着、叫着、嘻骂着,恨不得把牌夺过来自己玩,不小心,弄灭了灯,惹得一炕人笑骂。不玩牌的聚在窑的后半边,端着茶锈斑斑的搪瓷杯喝着大叶茶谈古论今侃着传。老人孩子集中在另一个家,坐在大炕上,围着簸箩拨玉米棒,听上岁数的人讲一些诡怪、奇谲的故事,想上茅房了吓得不敢去,碍于脸面又不好意思叫作伴的,实在憋不住了,拉开门,站在门槛上就撒尿,把恰好路过的老狗着实的吓了一跳,“呜”的一声躲得远远的。
   那时候,过年也简单,三两斤肉配上萝卜做馅,初一白面饺子配三盘菜,一盘胡萝卜丝、一盘粉条土豆丝、一盘炸萝卜丸子。初二开始就是白面掺高粱面饺子,破五以后就是窝窝烩菜。没钱买新衣服,买双袜子也高兴。一挂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的放,从初一放到十五,照样的兴高采烈。
   那时候的人,淳朴、厚道、热心肠,十里八村的亲如家人。去到外村,认识不认识,一句“乡党”便拉近了距离,成了亲戚。一杆旱烟锅轮着抽,你一锅、我一锅,一袋烟抽完,生死兄弟,暖透心……
   恍恍惚惚,逝了光阴,添了华发,迷了岁月。
   不知不觉中,日子已一天天成为过往。山村也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破校舍翻盖成高楼,校园里树木郁葱、整洁有序。教室里窗明几净、书声琅琅。村里也盖起一排排二层小楼,建了医院,开了超市、修了公路,通了公交,装了路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生活在人们辛勤的劳动中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窗外,雨竟不知疲倦,仍在下着,天已放亮,却是没了雷声。那只躲雨的雀也不见踪影,老狗浑身湿漉漉的,被父亲唤进门,很委屈地发着蔫,摇摇身,抖落了一地的珠。院里,除了水,就只有水了。
   桌上,那台座钟发出“铛铛”的浑厚、空幻的报时声,悠长、悠长……

共 29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勾起了“我”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年少之时,物质生活普遍清贫,各家各户条件都差不多,人们没有那么强烈的攀比心,伙伴们在一起更多的是快乐,打沙包滚铁环,割草放牛帮家里做家务,看电影偷向日葵……快乐仿佛享用不完。即使逢上下雨天,孩子们也能苦中作乐,因陋就简地解决淋雨问题,何况,还有那么浪漫的雨巷供人遐想。因为老赵家有只座钟,全村人的作息便都看着他家的烟囱,晚上借着昏黄的油灯,左邻右舍、老人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过年的时候,虽然只有一顿饺子几碟小菜,一挂鞭炮拆着放,但幸福满满、年味儿浓郁。现在条件好了,早已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但那份快乐不再,人们之间多了疏离、少了亲热。那悠长的钟声里,荡着深深的乡愁。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也湮没了许多简单的美好。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流年推荐共赏!【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2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8-11-27 23:39:08
  老师的文,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感谢赐稿,祝流年写作快乐!
闲云落雪
回复1 楼        文友:烟雨僧念        2018-11-28 07:17:07
  感谢闲云落雪老师,祝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烟雨僧念        2018-11-28 07:18:19
  感谢闲云落雪老师,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