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美丽乡村茶溪桔园之行(散文)
岩垅,早已闻其冰糖柑的美誉。移居黔城也有十几年了,年年吃着岩垅的冰糖柑,可就不知它的柑桔基地在哪?
我们几人约定一起去岩垅柑桔基地探寻一番。乘车上包茂高速,一个小时内后就到了岩垅。
桔园的路,路面很宽敞,经施老板介绍,说地面是特殊色彩的水泥铺就,消水效果好。路旁黄橙橙的柑桔,让人看着心里就舒畅。我也曾是果农的儿子,从没见如此通体金黄的桔,我不禁疑惑:“这树兜下铺白色帆布类,是防不生草吗?”施老板补充道:“还有保水保土作用。最重要的,还具有反射光合作用,使果子背阳面都能接受充足的阳光。”
“哦,原来如此,难怪这里的柑通体金黄。”
右手边那一片白云,原是一片柑桔林,用白色帆布类覆盖着。远眺,就像一片白云,我禁不住问道:“这样做,又是为什么?”
施老板说:“这样做,为了阻止阳光照射,延缓果子成熟时间。这片白云下的果子,可延迟到春节前后采摘。那时采摘,既保鲜,又能卖个好价钱。”
这真让我长见识了,我不得不赞叹现代科技的威力,环保又健康。
至峰顶,有一个六角双层的休闲亭,立于亭,俯视周遭,一片片金黄。
我们没原路返回,有人建议从岭坳背直插而下,去赏美丽的村部。其实,一路是盘旋而下。尝一果,真甜,糖分粘手。山腰,有些桔,花果同树。桔花洁白如雪,发而幽香。
山麓是村部,气派,名“茶溪村综合服务中心”。楼前篮球场,塑胶的,红蓝主色,白线框边,档次还颇高。右手边,美丽茶溪百姓舞台也很是招摇。
出村部,往外走。右墙简笔画,毛泽东、鲁迅等人经典语句,警醒教育后人。入大马路,左手边有宣传栏。右前方几蔸中年柳,满脸苍白,略显疲倦。柳树下两口古井,现已干涸。井下大塘,水落而石出,露出古老苍桑的岩壁。
相传,这口方塘,水深,很神秘,傍着茶溪。茶溪,那时古木荫荫,溪水深,能撑船。欲去沅水,可乘木叶而下。
也不知是哪年端午雨水连连,茶溪水猛涨,却来了位漂亮的小姐,撑一荷花油纸伞,花容月貌,着身红,像大户人家千金小姐,名唤李瑜。丫鬟,也不俗,比小姐矮三分,娇容清秀,自是不凡,名叫吴桂靓,举一把莲藕油纸伞。
桂靓移芊芊玉足,于前引路。李瑜随后,步履轻盈。
桂靓敲喊一柴扉“请问,有人吗?”只见一位老妪,背略有些驼,但精神矍铄,见李瑜吴桂靓,眼睛突然一亮,心想:天下竟有如此标致的人物。李瑜见老妪发呆,隔着柴门开口道:“婆婆,我们是邻居,想借您家筛子,做粽粑,可以吗?”老妪回过神,把二位让进小院。入屋,又是斟茶,又是让座的。她老伴闻言,听出妙龄女子银铃般的乐音,问婆子:“谁呀?”婆子说:“她们说,是我们老邻居。也许我们与邻里好久不往来,姑娘十八变,乡里乡亲的都不识了。”老翁见状,惊得眼珠差点掉下,心想:“莫不是遇上了天仙?”“老伯,您老高寿?”李瑜见老伯出神,猜测可能是咱俩惊艳了他,马上问候一句。老伯的眼珠蠕动一下,说:“老朽才过古稀,身子板还硬朗。”老妪拿出粽子,款待她俩,李瑜吴桂靓自是以礼相谢,一点不失大家闺秀之态。二老深信不疑,她们就是咱老邻居。
李瑜起身告辞,吴桂靓自去接老伯递过的筛子,出门去了。
是晚,天黑,雨已停。天麻麻黑,老伯柴扉已关,突然听到门响,有丽音飘进柴扉。老妪听出来了,是白天借筛的丫鬟在叫门。老妪开门,见小姐丫鬟,欲让进屋一叙,无赖她俩,瞅天色已晚,以不便叨唠为由,谢绝婆婆美意。筛子退还,还赠以粽粑。只见那粽子,观赏性很强,大小棱角甚美。谁曾想,第二天翁婆醒来,昨晚相赠的粽粑,都是些青苔南丝(水草)。翁妪突然明白,昨日那小姐丫鬟,是精怪变的。但他俩并不害怕,知精怪也善,就把这秘密缄口,不对外说。此后,老翁老妪常在茶溪、方塘拾到鲤鱼和乌龟,晚年过得很舒心。直到他们最后烟气时,婆子才将此事告知于人。
有诗隐喻鲤鱼乌龟精,端午借筛包粽子的传说:方塘李瑜吴桂靓,淡妆细步云鬓蕤。欲学人烟包粽子,借筛晚归馈苔泥。
出的古井方塘,平视东方,一垄枯枝败叶。“哇,这就是早已闻名黔城的茶溪十亩荷花?”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看到的荷茎硬朗直伸,最绿的,也似火烧烤过一般。
别去瞅它,拾级而上,入一四合院。这是民国最后一届国大遗老施昌笔的故居。故居早已今非昔比。从房屋格局看,可窥昔日之昌。三老太,坐下庭院晒太阳,另一妪于上庭院移步。见我们来,主动给我们介绍昌笔故居。据丹青李惠仁估算,至少是清朝时期的房子。
出的昌笔故居,我当看透一切,不是不信这世间,而是要活得更加坦然。面对赞誉,要淡然一笑;面对贬低,要静若止水。力争拥有“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那种豁达宽广的胸襟。
大家一路说笑,朝入园口信步。柏油路上下,野菊怒放。
入园主朋友家,丹青李惠仁,铺纸醮墨。当众挥毫画一枝野菊花,赠予壮溪留作纪念。后又画一幅清风竹韵图,皆有神韵风骨,赠予谢队。
赠壮溪一枝野菊水墨画,有诗为证:妙手丹青李惠仁,寥寥几笔野菊枝。虚实画花交相印,十二花黄染墨汁。
下午四点许,回到了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