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花碗碴与电动玩具车(散文)
老伴退休给孩子照看超市,因顾客少,闲着无聊,召集朋友在超市玩起“升级”。
一日三缺一,不能成局,就闲聊起来。一牌友看到床上我孙儿的玩具,发出感慨,就谈及自己孩时的“花碗碴”“嘎拉哈”……
老伴与牌友的谈话勾起我儿时的乐趣。
我1957年出生于人民公社,懂事后随父母搬迁到和平牧场,在生产队居住。
60年代初期,孩子们所有的乐趣基本在户外。所有的玩具不过是一堆捡来的破东烂西。其中最喜欢的是很少见的破碎碗碟碴。自家摔破的盘、碗,家里的孩子就小心地捡起,宝贝似地存放起来。过家家时拿出来,大块的当盘碗,小块的花色朝上当鱼、当肉……小小的碗碴在孩子的眼里,像精灵一样不停地变换着角色,一会是鸡蛋,一会是糖果,一会是猪肉……
现今的孩子会躲着碗碴走,怕划坏了她的鞋子,她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残破的或蓝或粉或有着一抹不完整图案的花碗碴,曾经在我们50、60乃至70后的童年里,给了多少人乐趣,结下了多么浓的孩童情。
当时,室内最常玩的就是攒(音cuǎ)嘎拉哈。嘎拉哈即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羊的后肢膝盖骨,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也有。攒嘎拉哈是女孩子的专利,内向的男孩偶尔也玩一两把。玩具是一个“口袋”,许多嘎拉哈。扔起“口袋”后,捡炕上相同形状的嘎拉哈,如果相同形状的不在一起,可以把不同形状的移开,再抓获,接着口袋前抓获的嘎拉哈为战利品,这得手疾眼快才行。
女孩子玩具还有:踢毽子、石头剪子布、跳圈、跳绳、打鸡蛋黄子等。
这里说说打“鸡蛋黄子”(也叫打口袋),玩时,两伙人,一伙人在中间,另一伙人在两边用口袋打,打上谁谁就下场,直至所有人都被淘汰,双方交换位置再战。如果被打者能接到口袋,就能救回一个被淘汰的人。
男孩子玩具就多一些,如:扳腕子、踢大钱、支黄瓜架(双方的双手掐住对方肩膀较力)、打飞机(双方各骑着一个人搏斗)、“藏猫猫”(捉迷藏)、打出溜滑(在冰上利用助跑的惯力,或站或蹲向前滑行)、玩冰车、遛圈、踢毽子。
其次,比较普及的还有:打陀螺、滑冰车、弹球、拍皮球、弹杏核、打片剂(音piàqī)、摔炮(用黏泥做成茶碗状,底越薄越好,往地下一摔,摔前口念:有没有窟窿,有没有眼。对方根据摔出的窟窿补给相同大块的黏泥。
打弹弓,弹弓把儿有榆树杈做的,也有铁丝“葳”的,外加两根橡皮筋一小块皮子或厚布即可做成弹弓。有的人真是弹无虚发呢,所以也有危险。
其次,还有一些室内游戏。打扑克,玩法有很多,如三打一、打升级、打娘娘、摸大点、下象棋、打棋摞、下军旗等等。
今天的孩子的游戏花样繁多,玩具也是五花八门。就拿我的8个月的孙子来说,光车就十来种,大小毛毛虫车、公鸡车、轿车、客车、货车、消防车、装载车、挖掘机、火车等等,还有小鹿、鸭子、大哥大、水枪、泡泡枪……
我8个月孙子的玩具,我小时根本就不可能玩到,一是当时根本就没有,就是有,也买不起,3年自然灾害,8年文革,吃饭、吃菜都是问题,哪有钱买玩具。
邓小平南海一圈,圈动了中国经济,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惠民政策普及全国,购牛、养猪、养鹅都有优惠,就连种植玉米、大豆都有补贴。家庭受灾国家承担损失,个人重病有医疗保障,家庭负担逐渐减轻,住上了楼房,行进在白色路面上,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已经实现13连涨,生活水平真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虽然经济收入不算高,但为儿子卖小轿车,为孙子买玩具的钱还是有的。
如是在80年代初期,我的月工资才30余元,如果给儿子卖这些玩具,就得用掉我近两年的工资。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这就是改革刻在我心中的印痕,这样的生活变化,我能不拥护改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