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山西人的性格(随笔)
看到这个话题,可能就会有人禁不住笑了:哪还用说,老西儿呗!
这雅号有点调侃意味。我接触的山西人不多,不很清楚人家对此的感受,也从不敢轻易拿来取笑人家。很早以前,曾见过同事中有人拿这个雅号开玩笑,对方一笑置之,当时很不理解。电视剧《集结号》中的山西藉司务长就是这样被人称呼,他还挺得意,好像听到赞歌一样美,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久而思之,慢慢咀嚼,愈发感觉蹊跷,莫非这其中另有缘故?
众所周知,这雅号有正反两方面含义,贬义就是:小气、吝啬、抠门;而褒义则是:精明、精打细算、会过日子。
山西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什么会与别处的人不同,都具备这一共同的性格特征呢?这种性格特征是怎么养成的?有何历史渊源呢?
咱不妨在此探讨一下:
从字面看:“老西儿”,就是老山西人。西的反方向是东,山西的对立面是山东,既然有“老西儿”,那就应该有“老东儿”,这“老东儿”就该是山东人的大号。不过,山东人人高马大,素有绿林侠士之威,故此绰号不名。我们处在中间,没有享此殊荣,似乎可以自鸣得意,用来调侃两边的邻居。后来翻阅史书,不绝哑然:历史上的山东、山西之别,并非指今日的行政区划,而是指太行山的两侧。以此而论我们也是“老西儿”对立面一伙的。按照上述特征的描述,这“老东儿”该是什么待遇呢?先说好听的,就是:大方、豪爽、出手阔绰。那么不好的呢,那就是:蠢笨、糊涂、败家子。
哈哈!自己骂自己还自鸣得意,怪不得人家笑呢!
山西号称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带点儿谦虚的味道,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可不是浪得虚名。翻开中国历史,关于山西的辉煌那可是金光耀眼的能使人发晕,自古以来名人辈出,灿若群星。从伏羲、女娲,到三皇五帝这些老祖,以及后世的明君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哪一个不与山西沾亲带故。洪洞的老槐树又是现在多少人的根,说不定你我祖上也是洪洞移民!你还笑话山西人吗?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这方水土有何诡异?曾经发生了什么?
也许这一性格特征的形成就隐藏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之中。
细看地图不难发现:山西形胜,依山带河,自成一体,象一把楔子,镶嵌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东部和西部之间,扼守着中原地区的西方门户。
典籍中反映,山西之境是西部民族东迁的必经之路,也是西北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跳板,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得天下必据山西”之说,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艰辛度日实属不易。
正如草原大漠的秋风烈马,东北林海的呼啸雪原,山东绿林的粗狂豪爽,江南水乡的春雨杏花,同样,山环水绕,沟壑纵横,自成一体的自然环境,是造就山西人这一别具特色性格特征的地理因素。
古语云:山东多响马,山西出财主。何也?
看一下地形就不难理解: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势平旷,真可谓一马平川,千里沃野上,阡陌纵横,村寨相望,其间田畴无际,桑麻遍野,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然而遭逢乱世,就会兵灾匪祸不断,跃马纵横其间,往来穿梭,无遮无挡,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更兼旱涝灾害频仍,瘟疫肆虐流行,原本米粮川,胜似人间天堂的地方,骤然间就成为人间地狱,几世几代,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世居于此的人们,要想安稳度日,那可是难以企及的梦想。不说官府征粮、派捐、拉夫、抓丁已经敲骨吸髓,匪盗横行,更使苍生雪上加霜。断绝了生计,没有了活路,青壮年不是被迫从军,就是被挟裹成为匪盗,逼上梁山。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三国时期曹操的“屯田令”,五胡乱华时期冉闵的“杀胡令”,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乃至明朝初期的“洪洞移民”,都是大乱之后执政者的无奈之举。
世局如此,苟延残喘的人们哪里躲身,何处匿财?吃了上顿没下顿,焉得长远打算!啸聚山林的亡命之徒“大称分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气也弥漫民间,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官府处决犯人尚且还有一顿断头大餐。
与山东人相比,同样遭受兵灾匪祸的山西人,却多了两个去处,掌握了一门技巧!
什么去处?逃身活命的去处,匿财藏宝的地方!什么技巧?理财保值发家的技巧!
怎么这样说呢?你看看山西境内,山环水绕之中并非坦途一片,其间丘陵、山地广布,沟壑、溪涧缠绕,既有适宜农耕的低谷、盆地,又有野兽出没、飞禽栖息的林峦岗丘,那可真是“野无半里平,田无三分阔”。世居于此,以农为生的人们,在山坳里、溪谷边、缓坡上、陡崖下、石缝间,开出片片农田,真可谓“大块不过分,小块仅容足”。一个家庭,也许“东山头上一块,西山脚下一方,南边沟底一垄,北面山坳几丛”,垦田如此不易,怎能不惜土如金,精耕细作;待到庄稼成熟,可真能做到颗粒归仓;平时居家过日子,可不敢随便糟蹋粮食,反正满山的野果、野菜就可充饥,抓个野兔,捕个飞禽也可打打牙祭,毛皮还能变换银钱。万一不小心,粮食捂得变质发酸,怎么办?不要紧,山西人办法多的是,作醋,老陈醋可是山西出了名的宝贝。如此节俭,只进不出,日积月累,焉得不富!虽然生活艰辛,养家活口还是比较容易。数数兜里的银钱,看看屯里的存粮,心里也美滋滋的。
历史上,山西的兵灾匪祸也不少,甚至更巨、更烈、更久远。兵荒马乱的年代,躲身逃命的去处倒是很多,藏财匿宝的旮旯也不少;只要不杀身害命,留得青山在就不愁没柴烧,明面东西尽管拿去,反正房子背不走,土地拿不去,贵重值钱的东西你也搜不到,就是搜着也不可能净尽,“山西人的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尽管也有很多舍命不舍财的主。
这应该就是山西人那世人皆知的性格特征的由来。
这样的性格特征有什么益处,对后世有何影响呢?
众所周知,《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大山横亘门前,出入不方便,一般人会如何处理呢?搬家,尽快离开蜗居憋屈的是非之地,这是最简捷经济的方法!
山西人则不然,故土难离,他们深深眷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眷恋之深域外人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才会有祖祖辈辈挖山不止的“愚行”。这是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展示山西人性格特征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或许《愚公移山》就如现在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抑或通俗演义之类一样,折射着上古时期山西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个创作于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曾被毛泽东主席引用到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并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愚公也成了千千万万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革命者的形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愚公移山》曾经为指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性格特征造就了山西人的第一桶金,“汇通天下”的晋商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一次空前劫难,也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次重要契机。在中国共产党的的领导下,山西大地上的抗战最剧烈、最持久,寸土必争的抗战精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在传承中发展,作为新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寨精神”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山西人的风采。
山西人的性格特征不只是山西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它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为我们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