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最是黎城柿子甜(散文)
初冬的一天,我和几个同事去市里办事,在喧闹的大街上,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卖软柿子的摊位,红彤彤的软柿子个大皮薄,在太阳光下晶莹红亮,不禁让我垂涎欲滴了。
我顿时停下了前行的脚步,问:“这柿子多少钱一斤?”卖柿子者说:“五元一斤。”我好奇地又问:“这是哪里的柿子啊?”卖柿子者说:“黎城的。”我略有思考地反问:“黎城没有这样的柿子吧?我是黎城人,我还不知道黎城的柿子是啥模样儿?”卖柿子的听了我的话,没有再接话。我买了一斤,和相跟的几个同事分着品尝了一下这柿子的味道,大家都说:“这柿子和咱黎城的相比差远了,有点儿涩,也不够甜。”我说:“可不是么,好看不甜,还是咱黎城的柿子好吃!”
黎城地处太行山中段,这里的柿子最甜,它与花椒、核桃、红枣被称为“黎城四大宝”,闻名全省乃至全国。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很困难,商品也很匮乏。那时候柿子无疑就成了我们当地最受欢迎的水果,每年还不到霜降采摘柿子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吃懒柿子了。懒柿子很好吃,硬硬的,脆脆的,甜甜的。做懒柿子之前,需要在柿子树上挑选那些个头大色泽红黄的硬柿子摘下来,回家洗净后,放在一个大砂锅里,让柿子完全浸入水中,保持四十度左右的恒温,每天换一次水,两到三天就能吃了,甜脆可口,沁入心脾。
到了霜降季节,就可以采摘柿子了。山坡上、山沟里、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柿子树,树叶已被冷雨风霜敲打得所剩无几,树枝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就像似点亮了满树枝的红色小灯笼,映红了整个山川沟壑。
只要是有柿子树的地方就有人,树上有人在摘柿子、卸柿子,树下有人在拾柿子、装柿子,男女老少满脸喜色地收获着,一片繁忙的景象。
柿子收获完后,农家小院里里外外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串串晾晒的红柿子,成了村庄里最诱人的靓丽风景线。
村民们把那些用做柿饼、柿老汉、柿疙瘩的柿子和柿子皮都摊晒在搭好的架子上,铺垫好的席子上,通风日晒。摊晒三到五天,再次捏软捏扁,柿饼就基本成型了。然后再次将它们全部装缸封盖捂霜,静置15到20天后打开,就会发现上面都有了一层均匀的厚厚的白如雪的甜霜,这时候就可以食用了。
柿子的吃法很多,需要巧手来加工,挑选出那些个大、不软不硬的柿子,削皮后可以做柿饼;那些小一点的和破损的柿子,削皮后做成柿老汉,也可以切成四瓣儿,做成柿疙瘩。再挑选出一些光鲜无毛病的柿子,装在柳条篓筐里,盖上盖子放在阴凉处,等柿子变软了,就可以吃了,那滋味比蜂蜜还甜。
在物质并不富裕的那个年代里,黎城的大部分柿饼都由外贸公司收购,漂洋过海出口到了国外,自家留下的柿老汉、柿疙瘩,用作送人待客的馈赠品,柿皮用作自家老人孩子食用,一部分柿皮晒干、烘干、烤干磨成粉,这样的柿子炒面简直可以和红砂糖相媲美,也可以用干柿皮和炒好的玉米、黄豆一起磨成粉,做成炒面食用,又香又甜。
在冬天里,放好的软柿子可以生着吃,也可以把软柿子的皮撕去,捣烂成柿子浆,再搅和一些面粉,用快子夹上些,放在上火的油锅里炸成金褐色捞出来,我们把它叫“红谷朵”。每年到了快过春节的前两天,母亲早早地把一些软柿撕皮捣烂和白面粉和成面团,再把它和另一块同样大小用盐水和好的面团放在一起,重叠粘合在一起,手擀成面片。经过油炸出的节叶儿,一面是淡黄色,一面是金黄色,不仅好看,吃起来脆甜可口。也可以把软柿子摊在煮好的粗面疙瘩上一起吃,那柿子是甜甜的,疙瘩是热热的,香甜在嘴里,暖融在心里……
好吃的黎城柿子,确实是柿子品种中的珍品,是让黎城人永远忘不掉的甜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