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君臣斗智《二进宫》(散文)
本人平日对京剧没什么研究,却很爱听那些婉转激扬的曲牌和耐人寻味的的故事。当听到传统京剧《龙凤阁》中的一出《二进宫》时,更对其中环环紧扣的对唱感兴趣,听明白内容之后,更是深有感触。
《龙凤阁》又称《大探二》,全剧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段组成。故事讲述了明隆庆帝死后,太子(原型取材于后来著名的的万历皇帝)年幼,其母李艳妃垂帘听政。其父太师李良(这个职务在历朝历代说书唱戏中没给人留下啥好印象)蒙蔽李妃,企图篡位,定国王(国务总理)徐延昭、兵部侍郎(军委副主席)杨波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听,君臣不欢而散。徐、杨二人到皇陵追思先帝,统一思想,二次进宫进谏。此时李良封锁了李妃住的昭阳宫,篡位之迹已明。李妃已悔悟,深知徐、杨忠诚可托,想依靠二人巩固明室社稷,故事从此开场。
徐、杨二人来到宫门前面,也是心存忐忑,谈起汉朝吕后对韩信兔死狗烹,怕只怕几十年功名和个人前途毁于一旦,但又想到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又不由的在潜意识中事业心于心不安,特别是看到孤儿寡母在宫中的可怜样子,难以突破潜意识的良心,于是开唱,仍然心存怨气,口含嘲讽:“您怀抱着幼主爷江山执掌,”“恨天怨地,颊带愁肠所为那桩?”。
年轻的李妃(还是叫国太吧)权当没听出来:“并不是我发愁啊,只是现在朝中形势大乱,难以掌控。”
二人对:“那就找太师来解决问题吧,那是你爹啊,是大大的忠臣,未必他也会造外孙的反吧!”
李国太又说:“他不篡位为啥要封锁昭阳宫呢?”
这时二人才一本正经起来“我七月十三那天曾连续三次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劝你,你非要让位啊,说大明朝有事无事,不用徐、杨两个奸党,把我们赶出朝房,你自立为王。”
李国太一定面红耳赤,开始封官许愿:“以前的事就别提了,看在哀家面子上,徐老兄,你保幼主登基,我封你一字并肩王。”
徐王兄当然要摆一点谱:“哎呀,我岁数大了,掌管国家大事有点费劲,还是杨老兄来吧。”
李国太还真是没了主意:“您岁数大了,那就军委杨主席,您做这个辅命大臣吧,会青史留名的。”
老杨同志更是滑头:“吓得我不敢抬头啊,我战战兢兢跟您说,我昨晚就写好了辞职报告,今天就是来和您告别的,您还是开恩放我回家吧,让我健健康康的安度晚年。”
李国太全没了注意,膝盖一软,抱着太子的万圣之躯给二人跪下了,这回二位才真的怕了:“哎呀,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只有臣跪君,哪有君跪臣的道理啊?”
其实李国太还是很会说话的:“不是我给你们下跪,是大明朝的锦绣江山在跪你们啊!”
二人深受感动,但仍要解开心结,这段其实才是戏中的精华,他们轮番上阵,针锋相对,曲调回旋。为保留原意,摘录原唱词如下:
杨:臣有一本启奏皇娘。
徐: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
杨:弟兄双双扶保朝纲;
徐:李文北门带箭丧,
杨:伴驾山前又收李刚。
徐:收了一将损伤一将,
杨:一将倒比一将强。
徐:到后来保太子登龙位上,
杨:反把那李广斩首在法场。
徐: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
杨:哪一个忠良又有下场?
李:有下场来无下场,细听哀家说个比方:昔日里有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他的名儿万古扬。
徐:困龙思想长江浪,
杨:虎落平阳想奔山岗。
徐:国太思来国太想,
杨:谁是忠良哪个是奸党?
话都说到了这里,李国太已经全然明白二人的担心,信誓旦旦的说:啥也不说了。您二位才是大大的忠良,我那该死的爹才是头号的反革命。您们不接过这副重担,我就在昭阳宫一跪到死……
两位该发泄的发泄完了,人家毕竟是国太,领导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互相搀扶着起来:“还请领导放心,我已经安排儿子们带兵来到昭阳宫救驾,老杨同志帮助幼主在龙位上坐稳,这可是大明朝的未来啊!我们激情高涨,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李国太也是欣喜万分:“我封你七岁孩童戴纱帽,九岁女儿进皇朝,封你太子太保多荣耀,子子孙孙爵禄高。全靠您们了!”此节剧终。后来,杨波发动人马,击毙李良,使大明江山又延续了若干年。
戏曲好听,铿锵有力,戏词耐看,唇枪舌剑。二人看似和领导讲条件,敢嘲笑领导,敢反驳领导,其实是有心中的忠诚做基础的,光看表面现象令人费解,其实一切反常皆有内因,有人能做到,也有人不一定有这个基础和机会。三人看似各不相让,其实既是斗嘴,又是试探,其实是各自在打开心结,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心无芥蒂,成就了一出好戏。看来国粹真的是名不虚传,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