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往事】难以维系的幸福(赏析) ——赏析《幸福一家人》
电视剧《幸福一家人》,讲述了上海一家面坊的老板房永福维系家庭幸福的故事。
面对子女们忙于工作、疏于亲情、自己身患胃癌、只剩下3个月时间的现实,房永福一边隐瞒自己的病情,一边提起“不孝诉讼”,将子女告上法庭,想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挽回子女们的感恩之心,维系一家人的骨肉亲情。
一位父亲用心良苦,三个子女得知真相后幡然醒悟,结局自然是幸福的一家人。
尊重家人、聚焦亲情,在如今的都市生活中,确实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这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但这种维系幸福的作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缺乏基础,也难以实现。
从维系的手法上看,房父以子女不孝提起诉讼,试图解决子女们缺乏亲情,还有各自面临的问题。女儿房天心,大公司的高级白领,35岁了还没有成家;大儿子房天忆,肿瘤医院的主治大夫,对家人比较冷漠;小儿子房小龙,还没找到正儿八经的事做。自己癌症晚期,来日不多,又不想将病情告诉子女,便想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法庭虽说受理,但坚持用调解方式。房父便要求女儿相亲10次,大儿子搬回家住3个月,小儿子要交抚养费,还有3人都要交生活费。
这种和解条件,是以诉讼压力、父亲身份和孝道文化为后盾的,连父亲自己都知道这样做有些不合情理,遭到子女们的抵触是自然的。虽说子女们都勉强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了,但最后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在这种压力下实现的,更多的还是得知父亲病情之后,由内心的情感和责任促成的。
家庭问题,除了触犯法律的底线外,更多的还是要靠道德和亲情来解决。大龄子女未婚问题,子女性情冷漠问题,孩子不成熟问题,不是法律诉讼或司法调解就能够解决的,它涉及个人的情感、经历、心智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诉讼方式难以有效解决。
从年龄上看,房父也就是65岁左右,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这一代人的生育年龄正赶上严格的计划生育时代,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最多不超过两个。而该剧可能是由于剧情需要,设计为三个子女,尽管小儿子是同父异母的,但这种家庭在现实中很少存在。况且还加入了守寡的姑姑及其女儿也住在一起,这种家庭结构没有什么代表性。
更多的现实家庭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分工细化,传统大家庭逐步分化,家庭小型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上海这种特大城市更是如此。子女们工作和成家后大都单独生活,空巢老人家庭增多,父辈们经常处于孤独状况,思念子女和无子女照顾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想以维系过去的大家庭几乎不可能了。房父以子女不孝为诉讼理由,本身就有些勉强。何为不孝?如今也是一个难以说清的事情。
学者姜楠指出,孝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孝”这一概念作为道德绑架来看待,它让子女对父母怀有敬畏之心,却少了亲切感。孝的本质,已从过去的养儿防老、报恩父母逐渐演变为由“顺”到“爱”,由单向“服从”到双向“支持”。父母在要求子女尽孝的同时,也要给予子女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法律在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对于那些伤害父母权益的不法行为,或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法律仍然是维护公正的有力手段,但它与维系家庭亲情和幸福显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家人的血缘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家庭的亲情也是人们需要的,但在家庭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适应家庭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从道义上理顺家庭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好具体矛盾,父母提前做好养老准备,子女摸索新的赡养方式,父母与子女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让亲情和幸福长久伴随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