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初识丹棱,沐浴大雅(散文)
蒙蒙细雨将天地间的一切都浸润得格外鲜亮清爽。汽车进入丹棱,第一眼看见的是别样的路灯,一只只硕大的黄灿灿的桔形灯盏端放在高高的灯柱上,如此大雅。
多少次听过这样一句话:难登大雅之堂。我一直觉得从字面上还能够理解,竟没有去查过它的出处。殊不知,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真实的大雅之堂!就在这个静谧的小县城丹棱,就在这离成都不到100公里的地方。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更为能够一睹“大雅堂”的风采而感到幸运!
同行的专家娓娓道来,将“大雅堂”的故事渐次展开了。
北宋元祐年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被贬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期间,潜心研读“诗圣”杜甫之作,认为杜到两川夔峡(西川、东川、夔州)后的诗作有《诗经》中大雅诗的宏远雅正之风。黄庭坚手书800多首杜诗,想将其刻碑传世。同样推崇杜诗的丹棱名士、著名藏书家杨素拜会黄庭坚,将其书写的杜诗带回家乡,出资刻碑。准备修建一座珍藏这些诗碑的高屋大堂。
元符三年(1100年)9月,诗碑大堂竣工,黄庭坚挥笔题名“大雅堂”,并撰写《大雅堂记》。此堂从此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建筑之一。宋、元、明各代,这里又收藏了名家咏大雅堂的诗文、书画上百篇,被誉为“诗书双绝的人文遗韵”,名噪华夏。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大雅堂毁于战火,诗碑散陷于山野泥土之中,令多少文人雅士扼腕叹息。此后的岁月中,大雅堂曾屡建屡毁。
然而,在丹棱人心中,大雅堂是不变的情结和永恒的怀念。历经曲折,2014年1月25日,集杜甫诗之“雅”、黄庭坚书法之“意”、杨素捐资修建之“义”于一体的“大雅堂”,得以再现于世。
到了!到了!城南沧浪河岸,笔架山上的大雅堂公园依山而建,掩映在绿荫之中。顾不得欣赏公园门前大雅广场上99个字体各异的“雅”字,拾级而上,绕过镶嵌着第100个“雅”的照壁,大雅堂巍然耸立着。
仰视那巍峨的建筑,缓步走上台阶,“非大雅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为余师友,非大雅之作不能登大雅之堂与余神交。”(黄庭坚语)怀着敬慕之心,郑重其事地跨过了门槛。
迎面是“诗书义三杰”的群雕,将那个“三人行”打造“大雅堂”的故事形象地诠释。这里是文化的圣殿,不由人不顶礼膜拜。静静地、细细地观摩那些诗、那些字、那些碑;瞻仰那一个个圣贤的形象,那一卷卷传世的典籍。
3000多年前,《诗经•大雅》吟唱着礼仪之邦的优雅风韵,深深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杜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诗学与中国大雅文化精神,意义远远超出文学范畴。大雅堂承载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雅?何为大雅文化?什么是人杰地灵、文脉延续?关于大雅堂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答案。有限的参观时间,简短的解说词,都不足以解答。
走出大雅堂,又翻开了伍松乔老师所著的《千年一梦大雅堂》。这本沉甸甸的呕心沥血之作,探寻了大雅堂的前世今生,深入解读了大雅文化的内涵外延,铺陈了一首波澜壮阔的大雅堂史诗。
大雅堂需要细细地观摩,《千年一梦大雅堂》值得细细地研读。
心中有了大雅堂,再看丹棱,眼光便不再单纯了。这里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摩崖石刻造像、经幢、古寺,唐代的道教名山,隋朝的白塔,茶马古道的遗迹……
重建大雅堂,激活了丹棱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找回了失落的图腾,一方天地的文脉重新律动了。整个丹棱大地就是一幅广阔的山水图画、一首宏大的诗篇。苍翠的原野陪衬着大雅堂的优雅,人文与山水并存,天上地下,星光熠熠,灼灼其华。
离别丹棱前,偶尔听一个丹棱人说,桔橙开花的时节,风过丹棱尽花香,他们晚上都是开着窗户睡觉的。在淡淡的芬芳中入梦,那是多么惬意、诗意的美事啊!丹棱,好一个“雅”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