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墨香诗韵庐山行(散文)
相识庐山,是从诗开始的,缘于李白的“紫气横生的香炉峰、银河三千落人间。”向往庐山同样是从诗开始的,缘于苏轼的“峰中有岭岭中峰,云中有雾雾中云。”在这个流淌着诗意的季节,我与诗庐有了一次零距离的相约,领略了这座人文圣山、诗韵匡庐的大雅神韵。
颠簸在通往牯岭的旅游专车上,人就像泛舟于波翻浪涌的海洋中。连绵起伏的青峰翠岭掩隐在时浓时淡的云雾中,仿佛出水的芙蓉妩媚动人,银光闪烁的盘山公路宛若一条舞动着的彩带一直伸向无边的绿海。
庐山果然是诗山,山是诗,雾是诗,树是诗,路是诗,我禁不住感慨道:“山路迂回入云天,身置匡庐已成仙。玉树秀竹携风舞,销魂落魄醉诗园。”
当我正在为自己的一首小雅沾沾自喜时,马导兴致盎然地问大家:“你们知道当年毛泽东登庐山时诗情勃发欣然奋笔涂鸦出一首怎样雄宏的诗篇吗?”大家随即打开手机,你一言我一语朗诵起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懂庐山者非伟人莫属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山书,映射出的是伟人宽阔的胸襟、恢宏的气魄、浪漫的情怀、隽秀的文采。
下得车来,一阵潮湿的爽逸扑面而来,如同走进天然凉吧般舒畅惬意。
因为景点安排得太紧了,不容得有一点耽搁,我们紧随马导直达庐山草堂。庐山草堂坐落在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修竹参天的香炉峰脚下,一间草屋安然悠闲地静坐在诗情画意的彩卷中。这草堂并非是草堂,而是白司马释重后淡然自得的真实写照。其实,人的相逢冥冥之中都是天意安排的,白居易注定仕途前景会山重水复疑无路,否则大林寺桃花何以能千百年来长开不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难道庐山的使命就是在桑海桑田中为这位政治失意的山水诗人打开一幕柳暗花明的人生长剧吗?如果没有庐山,大唐诗坛是否还会这样群星辉映?
告别白司马草堂,追赶着马导去穿越锦绣谷,真的有点恋恋不舍。草堂一隅凝目沉思、手捋长须的白乐天,那闲情逸致的花径,为主人勾勒出一副凝重的面孔,这是在诠释“难识庐山真面目”的真谛吗?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让我心生不快。马导见我闷闷不乐,解释道:“锦绣谷迷人的景点太多了,多留点时间去赏仙人洞吧!”仙人洞?那可是少年时期就镶嵌在我心底的美的化身呀!那时我正读初中,我的数学老师特意让我为她抄写了毛泽东诗词赏析,一部诗集有多少首诗作,我没去留意,但《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直到今天记忆犹新,心中的不悦顿时烟消云散了,我像极了一只欢快的山雀儿,扑打着翅膀随游人翻飞了。
尽情在锦绣谷里腾云驾雾折腾了两个多小时,仙人洞果然傲立眼前了。苍岩翠壁下,深壑涧崖上,一个天然石洞旁逸而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时,那仙人洞就是李进,就是伟人的心仪爱人。直到站在三尺讲台,我才恍然大悟:伟人的这首绝句,抒发了一个政治家挑战自我、处乱不惊的卓越胸襟。李进也在一张庐山照片上题词:“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这是她政治野心的草长莺飞,还是对伟人绝世文采的折服?仍然是无解的迷雾。
乘上往返于庐山景点间的大巴,庐山胜景一个接一个映入眼帘。含鄱口那开阔雄远的超然,总是一次次撩拨着我一睹芳容的迫切心情。走进含鄱口,尽管太阳被厚厚的云雾笼罩得没有一丝踪影,但它的雄奇并没有因此而逊色。状似鱼脊的含鄱岭,就像一座屏障屹立在庐山的东南方,又像一条腾空的巨龙,神气活现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那硕大的山口鲸吞鄱阳湖水,“含鄱口”这名字真是特别形象。
站在含鄱口,回望天地间,我豁然明白,什么才算是胸襟万里,真可谓:“跃上含鄱口,云海脚下流。苍峰回旋处,湖静影不孤。”站在望峰亭及目远眺,五座山峰整齐化一地一顺而排开,有的像侠客英勇豪壮,有的像渔翁寒江独钓,有的像老僧坐吟圣经。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有谁能按捺住内心的澎湃,不为这神来之笔咏唱呢?“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回望庐山,不禁感叹,这部瑰丽的诗集耀古烁今,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