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朱坡回望(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朱坡回望(散文)


作者:沣西人 布衣,24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8发表时间:2018-12-23 22:13:41

朱坡是城南樊川通向少陵原上的主要途径之一,因坡顶有朱坡村而得名。上原的道路斗折蛇行,两边树林茂密,郁郁葱葱。
   朱坡村很小,不甚起眼。但说到这里是汉成帝时丞相朱博的故里,不免会让人多看几眼,沉思一番。
   朱博是一位侠义耿直的官,颇有好名,今天村子里却没有了他的任何遗迹,只留下了传说,让人唏嘘。
   朱坡顶塬畔,确是绝妙处。站在此处遥望终南,直对苍茫神禾原,俯视繁花锦簇的樊川,近傍华严名寺,心中逸情顿生,如,鸟鱼之得山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古刹钟声悠悠,入静求空,不用理会人世间的喧嚣纷扰。
   一千二百年前的杜牧,又一次登临朱坡。他无限慨伤,暮春的季节,红花飘零,顺着窄窄的小巷,苔藓青青铺满地,村庄在炊烟和薄蔼中有些影影绰绰。
   司马村的祖先坟茔杜牧去了不止一回。这次从南方回来,却过了清明时节,但是他觉得还是要祭一回祖先的,司马村埋着他的父亲祖父以及列祖列宗,比起他的祖先来,杜牧觉得惭愧,从坟茔中随便站出来一位,不是宰相就是御史,而他空有一腔抱负,难以施展。
   “房谋杜断”的杜如晦,写过史书《通典》的祖父杜佑都是宰相,这让他惭愧。
   小的时候他就生活在爷爷的别业林亭里。林亭轩台水榭,泉水叮咚,还有冰窖两座,是城南诸多别业中最美的。父亲杜从郁是祖父杜佑的第三子,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人称“杜十三”。
   后来父亲在爷爷庄园的对面潏河边上神禾原之畔有了自己的瓜州别业。有人说那是他在门前的菜园种瓜种豆,又临着水,所以叫瓜州别业。
   其实那是因为祖父在瓜州那地方做过几年官,父亲小时候就在那里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所以才取名瓜州别业以为纪念。
   杜牧记得每一次祭祖,他都要在爷爷的庄园里和其他兄弟姊妹汇合一起,然后才顺着朱坡上到少陵塬司马村祖茔去祭拜。
   祭拜完又顺着朱坡回来,回来路上他有时站在塬畔望着阡陌纵横花团锦簇的樊川,以及对面苍茫的神禾原还有隐隐的终南山,或者在祖父的林亭里听着汩汩的流水,就心生惆怅。
   这些年,犹如一觉扬州梦。杜牧觉得自己真的是老了。他做人的书记官,做幕僚,直到做刺史,一切都是浮云。
   二十三岁时一篇《阿房宫赋》惊艳天下人。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开始了仕途。风华年纪,风发意气,他对军事颇感兴趣,写了十三篇《孙子注解》,还写了《兵论》等。他还主张削藩复疆。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读书就要“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然而愿望与现实相差甚远,一腔热血无法实现。继而才逸情山水,放浪酒色间。
   他的足迹踏遍江南青楼,常常宿醉不归,“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名和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不管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借史讽今,还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史诗使后来许多诗人争相效仿。
   他的抒情写景的诗也极具艺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是神来之笔,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更是经典之作。
   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举手投足都风情万种,正是人生得意之时。一天他和几位友人游曲江寺院,遇见一位打坐的僧人,僧人问他姓名,他得意地说了出来。
   谁知僧人没有一点吃惊之色,居然问他从事什么职业,全然不知杜牧乃何人,让他非常的感慨,即赋诗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却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虽然这是一首自嘲诗,却让自己在空色间有了重新的认识。世事犹如一场梦幻,如露也如电。
   加之官场的明争暗斗,自己夹裹其中,风发义气渐渐失却,许多事上如缩头乌龟,这次省亲让他不想再回到江南,自己也想在京城侍奉君王,却也并不能如愿。看着荒芜的朱坡祖父的林亭,望着薄暮下的村庄,不仅惆怅万分。
   他感慨汉代的贾谊,被贬长沙,而人家仅是一年有余,就回到了京城,而他长期遭贬,沦落江城,望着天朝,回返无期,去路迢遥,就任一波三折,几番更换碟书,他已经疲惫不堪,也心灰意冷,实在不想再去江南了,站在瓜州别业,门前的池塘挨着神禾原,原那边就是汉武帝时的王渠,现在已经叫做王曲了,那依然是皇家园林所在。家乡从来没有让他如此留恋,不禁万般感怀。
   故国池塘倚御渠,江城三诏换鱼书。
   贾生辞赋恨流落,只向长沙住岁馀。
   烟深苔巷唱樵儿,花落寒轻倦客归。
   藤岸竹洲相掩映,满池春雨鸊鹈飞。
   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
   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他一声长叹,明天,或者后天,就不得不上路了,江南路迢迢,何时归故乡。

共 18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村,幽静地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里因汉丞相朱博而让人铭记。斯人已逝,独留下后人评说。历数着古人杜牧先人的事迹,他心中无限慨叹。惟有写下的诗句至今流传,杜牧只是让心中报负付于句子中,一腔壮志却无法施展。朱坡留下的只是沧桑岁月中一声叹息。作者在讲述着曾经的历史,也在感怀一切。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8-12-24 00:36:03
  杜牧的诗小而精,很多诗句都成名言。名人之后更有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2-24 20:48:28
  很好的文章!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8-12-24 22:49:40
  承载是历史所给予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一切更好。感谢赐稿菊韵,问好冬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8-12-25 06:17:16
  杜牧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如今已是心冷气短。千古诗人杜牧,最大的悲哀是终生不被理解,让人感叹不已诗句无时无刻不关心着祖国统一大业与世界和平问题。所以牛僧孺对他的看重。拜读精彩朱坡回望,学习写作技巧。问好冬安!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