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钻石牌缝纫机(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钻石牌缝纫机(散文)


作者:于蓝 秀才,1368.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49发表时间:2018-12-24 20:49:45

记得,那一年,因上边开始提倡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种粮食作物的同时,生产队又搞了蔬菜等多种经营,发展了副业;在生产队里干了好几年活的我,第一次见到了分红。
   那时,我们家,我和父亲还有三妹三个人上班。父亲是整人劳动力,我是大半拉子,三妹是半拉子。什么是大半拉子呢?就是干整人的三分之二活。半拉子,就是干一半。当时,虽然提倡男女同工同酬。但,因为象装车了,秋天扛袋子,赶马车,起圈粪等重体力活,女人不能干。这样轻重活一钩,女人就只算大半拉子了。
   姐姐结婚以后,初中只上半年的我,在我痛哭流涕,老师挽留无效的情况之下,被硬逼着辍学到生产队上班,帮助父母养家糊口。那时,我们全家还剩七口人,我与三妹一起帮父亲忙和。刨去一切费用,每年要是不漏红就算是万幸了!
   在生产队里,我是干活的能手,所以,每年跟犁杖种地播种,无论用几个人,我都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撒种子,算是技术活,撒多了怕浪费,撒少了怕保不住苗。不但要不缺苗,距离一定要找好。距离近了,庄稼长不了大穗;距离远了,浪费了土地。还有一样偏得,种地播种时,我们隔三岔五的会到背静处烧一些玉米种子和黄豆种子吃。因这种偏得,把其她小姑娘的鼻子都要气歪了,很长时间不与我们几个撒种子的小姑娘说话。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什么东西都香。一幅犁杖两个人,一个扶犁杖的,一个撒种子的。一到歇气时,在一块地里干活的几幅犁杖的人凑到一块,大车组长就让我们几个撒种子的小姑娘,拿些玉米种子或豆种,再捡些茬头,(庄稼的根部)先把茬头的土敲净,再堆成堆。完事就是那几个男劳动力该干的活了。只见他们几个扶犁杖的成年人,用火柴点着茬子,等茬子烧到没有火苗的时候;把种子往红彤彤的火堆里一到,完就赶快用粗树棍一劲的攉龙;这时,就听到玉米粒噼啪三响,很快的红彤彤的火堆,就变成了玉米粒和着灰的堆。被烧黄了的玉米粒,趁热呼吃到嘴里特香。
   有一回,我们正吃的香呢,被认真负责,人送外号“黑脸”的队长给发现了!队长当场对我们进行批评后,又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批评我们,还让大车组组长在大会上作了检讨。从那以后,谁也不敢再烧种子吃了。
   因我算账快,还细心,生产队种香瓜,西红柿什么的,一到夏天生产队里赶着毛驴车,走村串屯的去卖,收钱的也一定会是我。一到卖香瓜和西红柿时,把小伙伴们气的鼓鼓的。因香瓜和西红柿,队长允许我们坐在车里随便挑着吃。
   因多种经营,副业搞得好,那年分红下来三百多块钱,都把我们给乐坏了,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见到过摞摞的钱。家里大人为了鼓励姑娘们上班干活的积极性,与我班班大的几个姑娘,都要去城里买手表。那时上海牌女士坤表100元一块,男士表120元一块。我的母亲也给我拿100元,让我也买一块上海牌坤表。
   记得,要强的母亲对我说:“你也跟她们一起去吧,人家都买,俺们差啥呀?”
   可那次我并没有给自己买手表,我把要买手表的钱,又让家里添点,给家里买台钻石牌缝纫机。我看到母亲一针一针的,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太费劲了!
   母亲曾是八个孩子的妈妈,那个年代,虽然一大家子的人,无论是穿鞋还是穿衣服,都是母亲用手针一针一针的去完成。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电灯。白天母亲洗衣做饭喂猪养鸡,侍弄园子,一大堆的活。那时,人人都穿上补丁的鞋袜和衣服,一大家子人的穿穿戴戴,缝缝补补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利用晚上来做。虽然一大帮的人,但该穿棉的时候,无论怎样的破补破拿,到了天冷的时候,都能让我们穿上棉衣棉鞋。倒了该换单的时候,也一定能让俺们穿上单衣服。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能把这个大家庭维持下去,把我们都拉扯成人,这就是母亲的伟大。是母亲为这个家尽职尽责,为她生育的儿女全心全意,才会有我们的今天。正是有了那一代全中国伟大母亲的奉献,才有了后来我们国家13亿人口的兴旺发达。
  
   那时没有别的来钱道,生产队一年一分红。分红时也下不来钱,扣掉分的柴火钱,分的口粮钱,七扣八扣的,几乎家家还都亏生产队钱。
   所谓的分红,也就是公布一下一年的往来账目,根本没有红利可分。买点灯的煤油,买油盐酱醋,我们用的铅笔,本等日常开销,用的都是家里养的那几只鸡下的蛋,到供销社卖了,解决日常开支。养猪卖钱就是给孩子交学费,添点穿戴什么的,办点家里的大事。
   忙了一整天的母亲,到了晚上,腿上晃着最小的孩子,在煤油灯下,不是补衣服,就是纳鞋底,做鞋帮,一忙就是大半夜。
   虽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手表,可给我买表的钱,我还是考虑再三,最后下决心,给家里买台缝纫机,替母亲减轻负担。
   虽然替母亲减轻了负担,但,母亲心里很难过。在她看来,边边大的小姑娘,都带上表了,女儿却这样懂事。
   那时,很多年轻人戴手表,都爱显摆,故意把袖口挽起老高,把手表露出来。虽然是我自己愿意买的缝纫机,可每当看到人家手腕上闪闪发亮的手表时,心里也有些酸酸的不是滋味。
   买完缝纫机后,母亲对我说:“明年再分下来钱,什么都不干了,我进城去给你买表。人家都带表了,俺们差啥呀?”说这句话时,母亲的眼圈都红了。
   买台缝纫机,减轻了母亲的负担,我自己却挨累了。缝纫机买回来后,我第一个学会了做缝纫活。做衣服,补衣服,砸鞋帮,都是我的活。不光是家里活,因我活计好,还好说话,左邻右舍,三亲六故,有活都往这送。
   我每天从生产队一下班,嘴还嚼着饭呢,就开始忙。给外边人忙的代价,就是,给她们做完活,留下一梭子线,让自家做活不用花钱买线。在那个年代,这就感觉很合适了!让对方也非常的满意,这也叫两全其美吧!
   这件事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让很多东西因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有的已经被淘汰了!可我买的那台钻石牌缝纫机,一直没舍得扔掉。像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功臣一样,一直那被“供奉”着。虽然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我们姐妹几个也都结婚多年了,连居住环境由原来的草房,变成砖瓦房,由砖瓦房又变成了现在的楼房,已经都发生好几次变化了!现在继承父母家底的七妹妹,别说是一下不用,就连那台缝纫机的功能都不懂。可那台老旧钻石牌缝纫机,却一直在屋里摆放着。留着它的目的,也不知是喜欢呢?还是因它曾经为这个家庭做过的巨大奉献,而确实让人难以割舍……
  

共 25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钻石牌缝纫机》(本文已在《盛京文学网》上发表)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那个时代一个奢侈品“钻石牌缝纫机”来叙述文章的主题。“缝纫机”是岁月之中,记录着母亲的辛劳,“我”对母亲的深爱。作者用淳朴的文字,叙写着母亲的大爱,赞扬这母亲身上那种充满着勤劳精神,歌颂着儿女孝顺父母、感恩父母的传统美德。好文章推荐阅读共赏!【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2-24 20:57:44
  一个人的故事,是一家人故事的基础;一家人的故事,凝聚起来就是我们民族逝去的历史的一个点滴。文章回忆了曾经生活中的几个画面,把中华民族的美德,通过一台缝纫机,缩影在了母亲的身上,缩影在了“我”的身上。文章语言朴实,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成为那段艰苦日子最好的回忆,也是今天美好生活的最好证明!感谢投稿荷塘,荷塘因你更精彩!
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2-24 20:59:29
  文章之中的错别字做了修改,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做了校对。感谢关注荷塘,期盼作者更多的精彩在荷塘!
回复2 楼        文友:于蓝        2018-12-25 08:59:26
  谢谢您!遇到您这样的编辑让我非常的高兴。因文化水平低,投稿时怕错别字多和怕标点符号用的不标准而忐忑不安。
3 楼        文友:山水伴流云        2018-12-25 10:56:11
  一台缝纫机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人,她们的淳朴善良和勤劳留给岁月的是尊重!
回复3 楼        文友:于蓝        2018-12-25 15:02:00
  谢谢您的评语。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