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得与失(杂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是古代圣贤对“得与失”概念的辩证诠释。
那天,看了一个电视剧,很有感触,联想到了“得与失”这个问题。
剧中职场风云突变,竞争激烈,外资公司里一位中年高层为了个人利益,把本公司的商业机密透露给竞争对手单位,获取了大额金钱和对方赠送的美女,虽然表面上好像过上了逍遥自在、出人头地的阔绰生活,但其内心惶惶不可终日,常常被噩梦惊醒,整天担惊受怕,老怀疑别人发觉了自己的阴险卑鄙行径。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虽然掩盖得天衣无缝,哪知道隔墙有耳,也有眼,更有精明的判断,最终还是败露了自己的阴暗犯罪行为,并受到了命运严厉而残酷的惩罚。
是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朋友;有的人为了自己的虚荣,欺骗亲情;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欲望,夺人之爱;有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和名誉,对别人投石下井,昧着良心做人。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也同时失去了他们本不该失去的东西。
人的一生中,每个年龄段所出现的转折,发生的成长纠葛,纷纷扰扰,起起落落,都与“得”“失”有关。“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对得失的一个形象描述。
从小,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很多东西,生命、智慧、食物、衣服,逐步成长起来。又从学校老师那里得到了知识、能量、智慧、文化,使心灵不断地得到滋养。我们从大自然中得到了生生不息的感悟,如从小草身上,我们得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志。从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里得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这些似乎都是看不见的“得”,心安理得中的“得”。
长大成人后,一个人真心想自强自立,打造自己的一方天地,必须用慧和力量去努力奋斗。只有付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感。
有天去书城看书,拜读了星云大师的《得与失》一书,书中精辟地阐述了关于“吃亏”的问题,读后,我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认识到一个人要学习“吃亏”,把吃亏当作福气,因为吃亏能够培养德行,历练自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相互体贴,要以慈悲为怀,不可相互嫉妒仇恨,更不能相互残杀。惊人之语,足以让耿耿于怀于“失”的人,幡然醒悟了。
一个人要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就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要培养自己的情趣和良好习惯,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习性,才能知足常乐,立于不败之地。
本人深刻认识到,由于人和人生活方式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掌控程度都不会相同,就出现了对“得”与“失”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第一种人,是属于对“得”看得非常重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社会里比比皆是,他们对所谓的有钱人只有嫉妒羡慕恨。他们骨子里就有“贪婪”的成分,对物质、金钱、美色、地位、权力、名誉的欲望很强,靠贪腐盗抢、坑蒙拐骗、强取豪夺、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等不正当的手段,短时间里获取大量的财富。他们不顾党纪国法,铤而走险,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争权夺利,损人利己。但这个世界是平衡的,邪不压正的,老天对谁都是公平的。尽管这些贪得无厌的人小心翼翼,东躲西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整天守着不义之财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生怕“得”之不易的东西“失”去。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非法占有的,终究会大白于天下,应该拿出来的一定要偿还。这种人索得了不应该索取的东西,失去了做人的底线、道德和尊严,必定会受到天谴报应和法律严惩。
第二种人,就是把人世间的万物百态看得很淡,用一颗“禅”心去衡量这个世界,不是自己的不得,不是自己的不抢,不是自己的不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们是真正的正人君子,知道用自己的汗水、心血挣来的钱和物质享受才是最好的东西。为官两袖清风,为商公平交易,处事高风亮节,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欲望诱惑能用一颗淡定的心去对待,不计个人得失,勇于付出,用一种豁达、从容的态度直面人生。这类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人生是敞亮的,世界是美好的,活着是有意义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保持一颗纯洁正直的心才能通达,这种人会经常读书学习,用知识和智慧净化自己的心灵。
第二种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过得平淡寡欲,但他得到的却是这个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一个人对“得与失”所持有的态度,就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态度。它是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体现出来的一种悟性,一种境界,一种豁达,一种气场,一种活法。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往往把金钱物质看得太重,现代人的攀比嫉妒风气非常浓厚,物质享受大于精神需求。比如“嫁”人要嫁有钱人已经成了许许多多女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更有人整天与人攀比,贪图享受,嫌贫爱富,以貌取人,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暮气沉沉,气急败坏,自寻烦恼,这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星云大师教育我们,不要怕失去一些名利、金钱,要知道有所失必有所得。
为什么人们只有“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呢?这是说人们在拥有的时候往往不在乎它的价值,比如亲情、爱情、友情。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世间“得”与“失”是有因果关系的,失中有得,得中有失。正确地看待得与失是一个智者的必修课,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的,我们必须用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有“得”才有“失”,守住自己一颗躁动的心,就像诸葛亮的《诫子书》说得那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乐观豁达的人,襟怀坦荡的人,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大凡成功者都是用这种道德修养的标准修炼自己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论做人做事,必须明白“得”与“失”的因果关系,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人生的价值和奇迹。
(2018•12•24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