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江湖锁钥桂花香(散文)
深秋的一个下午,来到有“江湖锁钥”之称的石钟山。走在不大的山上,深深地嗅一口桂花清香,我想,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的石钟山之所以出名,而只是因为有那篇《石钟山记》,有那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的苏轼吧?
沿路向上走着,在小巧的石钟亭阁旁,矗立一尊仿汉白玉石像,不用想,他,就是苏轼。目光深邃、坚毅,直视远方,身躯虽落满岁月的尘土但仍伟岸挺拔。望着这历史伟人,你仿佛听到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豁达之音,听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高昂自信之调,也能看到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挚爱,看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柔情,你能在丹青天地看到他洒脱的身影,也能在龙飞凤舞的行云流水中看到他飘逸的神采。苏轼,你将诗词揉进灵魂,你将书画蕴含精神,千年之后,你依然教会失意的人“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而笑看人生,你依然教会孤独的人“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而卓然不群。对此,经历人生沉沉浮浮而依然旷达超脱的苏轼也会感到一丝安慰吧?抬眼望,竟看到一侧窄窄的石板路上飘落着几片树叶,不加修饰的枝丫随意向外伸着,一丝无助、凌乱,陡添了荒凉之意,一种落寞之感涌上心头,幽幽的一角会不会使苏轼感到寂寞?
通往山上的石径两旁栽满了桂树,桂花盛放,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在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散发出迷人悠长的香气。立有镌刻着苏公像、文石碑的怀苏亭,纪念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归去亭,游人三三两两或谈论或拍照。海拔只有五六十米高的石钟山是不是只因苏轼而名扬江南啊?一路走来,这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娉娉婷婷,姿态安闲,让人流连忘返。翠色掩映中高耸的楼阁屋角飞起、结构精美,静静的亭台雕琢华丽、小巧玲珑,在小桥流水间尽显江南的妩媚,在绿树繁花中弥漫江南的古朴。而让我这个北方人惊奇的是在这里处处可见或躺或站、或大或小的怪石,处处有石刻、碑刻。且闲亭前石崖上大大的“云根”二字,庄重工稳,遒劲有力,"铁血铸成""中流砥柱",彭玉麟摩崖石刻“没镞饮羽,诚心石穿”等,似乎倾吐着历史的声音,传递着时代的特色;透、瘦、漏、丑的石块,千姿百态,叩之有声,观之出奇。夕阳披照下的桂树,枝繁叶茂,香气四溢。伴随花香,从绿荫深处至名家碑廊,沿长廊壁间,你会看到四壁镶嵌着魏征、苏轼、黄庭坚、曾国藩、彭玉麟等历代名人的珍贵碑刻。山上的香樟树高大茂密,香气弥漫,在幽静中透着古远和肃穆。从幽林中的紫云廊到桂香幽发的忠烈祠,观石刻,赏碑刻,上自唐代,下至当代,期间一千多年,你仿佛行走在历史文化隧道,聆听着历史足音,感受着石钟山特有的文化精髓。沉醉于花香流水,徜徉于楼阁山石,我仰慕一代名相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计私利而直言进谏的胸襟,敬佩一祖三宗领袖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风采,赞叹晚清名臣曾国藩勤俭廉劳、修身律己的操行,更被石钟山四季绽放、永不凋谢的梅花吸引。它镌在石壁上,刻在石碑上,鲜活,生动,赏心悦目。在浣香别墅,你会看到苏轼《梅兰竹菊图》中两块长条形梅花碑,各刻一树梅花,干粗、枝少、花稀,一顺一倒,十分有趣,不禁想起他的诗句“寒心未肯随春态”、“玉雪为骨冰为魂”,想起他在人生失意之时如梅一般高洁脱俗的品质。曾国藩麾下一员骁勇善战的水师将领彭玉麟当年率军在鄱阳湖口与太平军生死血战达五年之久最终夺取石钟山,他的一块横梅碑,虬枝斜出,梅花含笑,似乎在告诉人们身处艰难而要乐观自信。俯瞰彭玉麟重建的梅花厅,犹如一朵绽开的梅花;陡立的石壁上,他镌刻的一幅大梅花,枝干苍劲屈曲,梅花昂首怒放,张扬着梅花不畏天寒、笑傲冰霜的清高禀性。石刻、碑刻娴熟的刀法、流畅的线条、繁多的种类、不同的风格告诉人们:在历史的长廊中,后来俊才走遍石钟山的每一块山石,走入这自然的仙境,让悠悠岁月,渺渺空际,都浓缩在湖口的明月清风里,浓缩在江湖的交汇处。石钟山有多少石刻、碑刻,我没有细细数过,但它们和石钟山的诗文一样,在石钟山文化星空闪耀着光芒,与精美的古建筑相得益彰,互相辉映,而石钟山也因此变得深邃丰富、熠熠生辉。我想,昂首挺立的苏轼在绚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些英雄才俊陪伴,他,一定不会寂寞吧?
随着葱茏的佳木,袭人的花香,一路楼阁参差,曲径通幽,来到江天一览亭。石钟山,这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傲然屹立于长江之岸,鄱阳湖之滨,风景雄奇秀美。看着翻涌的江水,仿佛听到苏轼于困境之中高歌“江山如画”,更觉得生活的美好;仿佛听到他面对长江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引发我对生命的思索。俯瞰危崖,地势险要,陡峭峥嵘,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滔滔江水忘不了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呐喊,忘不了曾国藩退敌太平军的鏖战,也忘不了苏轼夜泊绝壁之下的身影。一千多年前,苏轼“至暮夜月明,乘小舟至绝壁下”探寻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最终感叹“古之人不余欺也”,告诫人们“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着《石钟山记》,看着围挡起来的泛舟崖-当年苏轼月夜泛舟探访之地,记住了苏轼用行动向我们说明的一个道理:凡事要亲自去做、去看,这,也是登临石钟山的又一个意义所在吧。苏轼可能没有想到他之后还有那么多人纷至沓来,不过,我想,尤自苏轼后,石钟山就不单单是一座江南俊秀独特山峰,更是华夏大地一块孕育不屈精神、彰显求实意识的宝地!
极目远望,看长江滔滔,观鄱湖浩淼,微风过处,波光粼粼,江湖汇合处,水线分明,江水浑浊,湖水碧清,正是"澈液浑流互排斥,浊清界线见分明"。壮观奇妙的"江湖两色",令人心旷神怡,啧啧称赞。我明白,石钟山之所以美名远播、游人不断,正是由于这里自然景观独特奇峭、人文历史悠久深厚!
在桂树婆娑、花香缭绕中,伴着夕阳,我离开石钟山。回头看,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蓊蓊郁郁的树上,洒落在绿树掩映的飞起的屋角上,一切像笼了一层薄薄的红纱,幽幽的桂香更是向远处弥漫开来,那样清新、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