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张开爱的双手,拥抱明天的太阳(随笔)
一个爱的拥抱,可以融化冰冷的心;一个爱的眼神,可以鼓励稚嫩的心;一个爱的手势,可以打开无声的世界。
——题记
在想方设法拒绝一场看似跟我毫无关联的研讨活动无效后,我选择委屈而无奈地踏上了这场特别的旅程。参加完这场特殊教育“落实新课标,聚焦有效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后,我却有不虚此行的收获。想来,那些没必要的挣扎是多余的。
对于“特教”这个与从不同的名词,向来都不觉陌生。师范三年,就与特教班的同学很亲近地相处了三年。期间,他们也曾到我们普教班传授过一些简单的手语。就冲着这份唇齿相依的关系,我对特教是很有感情的。
在我经常佩戴红领巾工作的时候,也曾经与市里唯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手拉手”联谊关系。有一次,我带着几个学生到他们学校参加联谊活动,亲眼看到了特殊儿童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亦或是手工,丝毫不输于正常孩子。当时,我就很惊讶,不知道特教的老师们是如何教出来的这么出色的孩子。
那次,我们还参观了他们中队活动。那真是一场特别的活动,一般学生的出旗,学生都要唱队歌的。可是,参加活动的都是一些聋哑学生。于是,我很意外地看到了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用手语唱队歌的场面。原来,在他们无声的世界里,一个爱的手势,可以为他们打开世界的精彩。
随后,我们又到他们的教室里去参观,那么小的教室,只容纳得下十几个学生,但是教学设备却是极为齐全,每间教室都有投影仪。听他们学校的老师介绍,学校的很多设备都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捐赠的。
事隔十几年后,当我再次来到特殊教育学校时,又被它的新面孔惊艳到了。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搬迁到了美丽的八仙山公园旁。学校是2014年9月才搬迁过来的。尽管如此,全体教职工还是充分发挥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校拿到了许多重量级的奖牌。
当你走进校园时,就被校园内温馨而美好的布置感动了。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是精心设计的文化墙,无论是那显眼的爱心格子铺,还是那高大茂密的爱心树,每一面墙壁都布置得很是别致。由于时间关系,我并没有充分地去欣赏这片爱的花园。但是,我却在短短的一个上午,听到了最珍贵的三堂课。
第一堂课是由许文权老师执教,张娴老师助教的“书法治疗课”。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教育者来说,真的是门外汉。说白了,只当这两位老师在上书法课。对于那份写得密密麻麻的教学预案也看得挺费劲的。对于内行人来说,就会发现执教的老师很细心,教案安排得很合理,写得很周密。
明明是一节看似很简单的书法课,许老师却花了整整半个小时的时间来教孩子写“三”字。只有三横好不好?可是,这位极其认真的老师却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教学。最叫人佩服的是,明明只有10个学生,她还能把学生分成三种,并且按照孩子的智力程度分别展开教学。
一堂课上下来,从课前的前测消除数字——为了检查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到正式上课:欣赏作品,实践准备,认识文房四宝,区别铅笔与毛笔的不同,读帖念口诀,分书写工具,练习书写,作品展示。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轻车熟驾,真叫人看不出这是培智班的孩子。
从孩子们断断续续,毫无意识的重复回答,偶尔有人会乱喊乱叫,还有人会打磕睡,我才清醒过来,这绝对不是一堂普通的课。我一边在听课笔记上记录下孩子们的表现,一边为这位轻松驾驭课堂的老师喝彩,同时,为这些与老师配合得十分到位的孩子们点赞。
原以为这样好性情的老师只是例外,没想到随后为我们展示的两堂课,一次次地打破了我对特教老师的看法。
陈燕珍老师执教的唱游《拉德斯基进行曲》,以多样的教学手段,成功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堂课无论是从教案的设计,还是教师与孩子的互动都是无懈可击的。叫我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是陈老师那一个个会飞翔会说话的手势。
这个班的孩子还是10个,被老师根据能力高低分成两组。整堂课下来,那个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叫人无法忘记。不管老师在上面如何引导提示,她就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就是不理你。别人跟着音乐在做动作,她就傻傻地坐着,面无表情。在这堂课上,最触动人心的画面就是陈老师一次次地张开爱的双手,一次次地拥抱她,提醒她,不遗漏掉她的每一个表情。
于是,奇迹在离下课前几分钟终于出现了。我很惊喜地看到,就是这一个极度不配合的孩子,在老师的多次拥抱、多次提醒、多次示范下,终于动起来了。尽管动作并不是那么合拍,她毕竟是真的听进去了。
看到她跟别人一起动起来时,我瞬间似乎明白了,这些孩子平时都是在怎样的教育下成长的。那是寻常人最无法做到的以爱心、耐心、细心叠加起来的教育呀!
本以为这位年轻活泼的陈老师是极好的了,不料更厉害的还在后面。最后一堂课是律动课,由王碧莲老师执教。这节课的孩子是聋哑班的,跟前面两个班级不同,而且年龄也比较小,是三年级的孩子。
当我们穿过长长的走廊,左拐右弯来到舞蹈室后,在教室外面看到了一群穿着漂亮舞蹈服的孩子。蓝上衣黑裤子,蓝,是孔雀蓝;黑,是宝石黑。这两种最普通的色彩穿在这些孩子身上,就显现出特别的光彩来。我想,是那一张张天真烂漫,与常人无异的笑脸给我的错觉吧!如果没人介绍,你绝对想象不出,这些漂亮的,可爱的小孩子竟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王老师应该是一位很专业的老师,身穿一件漂亮的黑色孔雀服。从上课前到上课,再到下课,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堂极其精彩而专业的舞蹈课。虽然这只是一堂律动课,但是,在她身上,我却看到了以前舞蹈老师的影子。那优美的舞姿,那甜美的嗓音,举手投足展现的尽是优雅二字。
在孩子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出他们是聋哑人。从老师上课的方式,我们却可以一目了然。上课时,老师要敲打大鼓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讲话时,老师要不停地比着手语,眼睛一直在看着每一个孩子。在我看来,老师是把这些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来对待的。她经常会提问孩子,叫孩子回答她的问题。
每次老师提问时,孩子们就会拼命地回答,在我们听来,那是想要发出声却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嘶哑声。可是,在老师眼中,这就孩子们与她的对话!
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很生动。从唤醒孩子的情绪开始,师生一起跳着舞进入教室。在欣赏了傣族的吊脚楼、泼水节、葫芦丝、象脚鼓、孔雀后,老师还引导学生认识了孔雀舞蹈家——杨丽萍,并且让孩子对着视频自己模仿动作。可能,对我们这些普通老师来说,会比较习惯先示范一遍再让孩子学。可是,在王老师眼里,觉得尊重孩子的模仿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一些扭扭捏捏像似不像样的动作,也看到了一颗颗认真而努力学习的心。
课堂的高潮应该就是老师亲自示范吧!从孔雀鹤立、到孔雀走路再到孔雀开屏。这些看着简单学起来却很难的舞蹈动作,在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下,竟然被孩子们学会了。尽管他们的动作还不整齐,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是,通过他们的舞蹈,我们又忘记了他们不能听声的事实。
王老师在教后反思中提到,她想培养的并不是孩子们如何把舞跳得最美,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拥有阳光的心理,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看世界。听了她的话,我心里像被锤子重重地敲了一下,触动极深极深。
短短的一个上午就在无数的意外中度过了。或许,再过一些日子,我就会忘记这几个老师的名字,忘记她们的模样。但是,那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那一个充满温暖的拥抱,那一个充满力量的手势却将永远在我的脑海定格。心中有爱,真好!让我们一起张开爱的双手,去拥抱明天的太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