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吴敏树的教儿经(随笔)
人们说到父母时,总是说严父慈母,严父这个概念就是指父亲对儿子要求严格,无论是人品的养成还是学业的养成,都有较高的标准。
晚清文学家吴敏树有三个儿子,长曰念谋,次曰念涛,季曰念穀,对长子,吴敏树有更多的严厉。
1842年,念谋参加县试,考县学生,吴敏树写下一首《儿子念谋入县应试》,诗曰:论秀国大典,初阶自县庭。不蒙文字赏,子衿何由青。时俗好侥幸,嗜进无留停。始驾欲骋辔,习飞愿骞翎。汝性苦懒惰,学未通一经。往从大小迈,审观人我形。汉律试童子,籀书尊典刑。念此增余愧,载言庶心铭。
这样的责备甚为严厉啊,吴敏树说他儿子“你的性情就是有点懒惰,四书五经未学通一经”。
我不知道吴敏树时代会有多少人学通了四书五经,今天的国人吧,四书五经没学通一经的人遍地都是,我们十四亿人口,学通了一经的人恐怕不超过一千人。
况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对经书又有各自的理解,我曾经读过几种关于《论语》和孔夫子的书,觉得还是鲍鹏山写的《孔子归来》最好,他属于真正读懂了孔夫子和《论语》的人。
吴敏树的严厉是从他自身条件出发的,他本人就是熟读了四书五经的人,不光是熟读了,而且是真正读懂了,他还为四书五经的解说写下几部学术著作。
吴敏树谆谆告诫儿子说,国家选拔秀士是从县学生开始的,你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取胜,读书要扎扎实实,开始驾驭牲口时要抓住缰绳,开始学会飞翔时要张开翅翼。真的是循循善诱啊,父亲对儿子不只有责备,更多的是引导,是启发。
第二年,吴敏树将儿子交给好友毛西垣,毛西垣一直是吴家塾师,他写诗《念谋上学呈西垣》,诗曰:渊明诗责子,枉被杜陵诮。观其示宗武,彼我更相笑。我有长头儿,论年近冠醮。抱之置膝上,文义苦难诏。平生拙场屋,三黜徒自吊。殷勤语儿子,慎莫乃翁肖。君从京华来,折肱识医疗。为我强教渠,猛凿顽心窍。长安诸贵人,科第皆年少。不问史汉学,尽得文章妙。迂疏计真非,侥幸事岂料。凭君发嘲(处),俗肠热如燎。
吴敏树从陶渊明责备儿子不学诗开篇,接着说到念谋读书的缺点,语气还是那么严厉,而且有点讥诮的味道:我有一个长脑壳儿子,论年纪快要成人了。把他抱在膝盖上学文,他弄不懂文义。平时参加科举考试又不灵泛,几次考不取便暗自哀伤。
恨铁不成钢啊!
此前,毛西垣在京城科场混了五年,对于科举考试很有经验,吴敏树将儿子托付给他就看中这点。其实,吴敏树也不是硬要儿子考一个功名,而是要戳一戳顽劣之心,他说,我不问他学史记还是学汉书,只要文章写得好就成了。
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湖南进入战乱时期,吴敏树这时候困在京城,忧心如焚,担心家人,担心乡里,担心湖南的命运,八月二十八日,他给念谋兄弟写去一信。
信说:在京师惟闻南中贼势甚急,又闻人传说秋禾旱伤,日夕惊忧,恐吾乡里间事,即未可测。
接着,他在信里详细说到岳州的战事,这是唯一一篇没教训儿子的文字。
由于战乱,湖南在壬子乙卯两年停止了乡试,直到1857年,战事重心移到江南一带,湖南乡试重开,念谋考中了举人,表面上看,与他父亲并驾齐驱了。吴敏树还是很高兴的,就写了一首长诗来记述这件事。诗曰:文治二百载,科举法兴贤。权宜两停试,寇盗实久延。湖南义勇奋,投笔荷戈铤。征战苦四出,封疆幸粗全。补科大吏请,用意非徒然。荒经士所戒,讲艺道斯传。国家运中兴,衡湘气蟠连。会见轸辖旁,熊光烛南天。吾儿颇休业,艰难累周旋。及兹遂蒙选,所得亦已偏。汉有卜大夫,家室起牧田。上书请死寇,资财输助边。甚愧我父子,容身愁屋椽。著书不周务,遗汝计何先。鄙生青紫愿,末俗温饱缘。惟望励素修,报称资他年。
吴敏树从国考说起,他肯定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接着说到儿子的考试,他认为儿子考取举人还是偏离了正轨,吴敏树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我找不出答案。最后,吴敏树举汉代卜式用家产帮助朝廷弭平边境祸乱为例,得出结论说,我们父子惭愧啊!
这时候的湖南就像开水锅一样翻滚着,文人纷纷投笔从戎,帮助朝廷平定战乱,底层民众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跟着太平军去造反,一部分人站在朝廷一边练成湘勇去消灭造反者,吴家堂堂男子几人,却置身事外,能不惭愧吗?
吴敏树对长子这样苛求,对季子念穀则感到深深的愧疚。
1867年,三十五岁的念穀一命呜呼,吴敏树写了《哭三男念榖》二首,诗曰:(1)汝病几一年,我常惨呻吟。汝亡今半月,凄然伤我心。不为汝命苦,不为汝命沈。不为汝无子,不为汝遗琴。为汝运少涩,汝独无宽襟。使汝肠纠结,令汝病难任。伤哉复伤哉,老泪空淫淫。(2)军书资速化,文士竞投笔。我意戒贪天,未愿汝曹出。几年苦禁汝,抑塞故多日。近方听汝行,意谓晚成实。束装辍疾作,晚景倏西毕。骨不落沙场,恐此未为失。伤哉复伤哉,命也吾奚质。
吴敏树为什么愧疚呢?他说,自己没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胸怀广阔的人,以至于遇到疾病就肝肠纠结,难于担当重病;其次,念穀也是要去投笔从戎的,却一次次被“我”禁阻,直到近几年才下决心要走,病却发作了,然后就死了,他没有战死沙场,可惜啊!
如何当好一个父亲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吴敏树教儿经中吸取一点什么呢?